自2024年年初以来,理想、零跑、小鹏、五菱、长安、吉利、上汽通用别克、北京现代等10多家汽车公司推出了不同程度的降价或优惠促销政策。根据乘用车协会的数据,2024年1月,国内乘用车的整体市场折扣率约为20.4%。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汽车降价自然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但价格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根据汽车质量网络的投诉信息,过去7天投诉最多的两款车型是比亚迪驱逐舰05和五菱星光,原因是降价。
DM版2023驱逐舰05-i 55KM豪华车主投诉,“刚买的车在第一次保险前就大幅降价,不仅价格低,而且配置高,损害了广大车友的利益”;2023年五菱星光2023款150高级版车主运气不好,他提车两天后,五菱宣布降价。“17号提车,19号降价6000元”。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心中必然会有更严重的观望情绪。以前买车的时候,常规操作价格比较高,现在等有折扣。
那么,中国汽车市场的价格战还能打多少折扣呢?
未来,汽车市场将再次下降30%
对于中国汽车市场的降价,包括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许多业内人士的判断是肯定的,降价将不可避免地继续下去。我们的统一观点是,未来三年,国内汽车市场所有车型的平均价格将大幅下降30%,相当于年平均价格的10%。
最根本的主要原因是整个汽车消费市场逐渐饱和,消费者购车需求低迷,导致市场供过于求。据媒体统计,2024年部分汽车公司的销售目标,包括但不限于上汽、长安、奇瑞、理想、哪吒、零跑、长城等品牌,共计2700万辆,超过2023年乘用车销量约2680万辆。此外,其他汽车公司的销售目标将远远大于目前的市场规模。
另一方面,消费者对购车的观望情绪正在加剧。当然,这可以称为理性购车。让我们以比亚迪秦PLUS荣耀版为例。8.98万的起价已降至7.98万。这样的降价对等党来说真的很有吸引力。问题是,等几个月,会不会再降几千?这对预算有限的消费者来说是值得的。
从具体品牌来看,价格确实一次又一次下跌。
2022年初,特斯拉的model3价格为26.56万,但到2023年,其价格已降至22.99万,降至13.2%;与最高峰期35.58元相比,降幅高达35.38%。
2024年岚图FRRE于2023年8月上市,当时售价26.69万元,与老款相比下降了11%以上。;2023年底,一汽大众CC车型在部分地区的终端起价降至17.49万元,比官方24.99元的指导价降至20%以上;到2023年,雷克萨斯ES、汉兰达等之前涨价的车型,前者终端起价从29.69万元降至25万元以下,降幅超过15%。后者经销商的价格折扣约为4万元。按起价24.38万元计算,降幅为16%。
从上述品牌价格走势来看,基本操作年均下降10%,20%甚至更高。
按照这个降幅计算,未来三年汽车均价可能会下跌30%,专家这次的预测是合理的。
所有品牌都面临挑战
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突破3000万辆大关,同比增长12%。不可否认的是,取得这样成绩的直接原因是降价。而且几乎所有品牌都加入了降价的行列。
随之而来的是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汽车协会预测,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销量为3100万辆,同比增长3%,即未来汽车需求将放缓。正如我们在上面提到的,2024年各汽车公司的销售目标都有了明显的增长。为了实现目标,我们只能通过降价来获得销售规模。在这样的背景下,汽车市场将迎来分化。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龙头新能源品牌趁热打铁,努力扩大市场优势,把价格战打到极致,淘汰部分竞争对手;第二,很多新势力品牌会面临严峻的竞争形势,因为大部分都没有盈利,需要外部融资才能进一步发展;第三,传统汽车公司正在“大象转身”,虽然他们的转型不尽如人意,但凭借他们在市场渠道和供应链方面的深厚积累,在应有的竞争压力下,他们也足以消耗那些没有的“背景”的新势力。
头部品牌在市场分化过程中具有最强的抗风险能力。这里的龙头品牌不仅指比亚迪,还指大众、通用等国内合资汽车企业,因为它们有庞大的销售规模作为支撑,可以不断创造利润。特别是对于合资品牌来说,在市场竞争中,虽然他们是守卫挑战者,处于被动被打的位置,但只要他们愿意放弃部分利润,他们就不怕价格战。
此外,国际巨头已经在许多方面与国内新能源汽车制造品牌合作。只要有一定的时间发酵,合资品牌就会拿出来有竞争力的产品。
极氪、阿维塔、兰图等品牌都有大型汽车集团的支持,也可以在价格战中战斗。像其他没有背景的新能源品牌,尤其是纯电动车型的新力量,真的是卖一辆亏一辆,完全没有回血的能力。
在中国新能源品牌中,比亚迪2023年销量302万辆,理想销量37.6万辆,广汽埃安销量48万辆,其余新能源品牌年销量10万辆 比如蔚来、小鹏、零跑、哪吒等。,还有一些不到10万辆,比如岚图、阿维塔、智己等。
在这里,作者并不是说小品牌在价格战中一定会失败,而是说他们的抗风险能力较弱,处理不当容易翻车,高合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当然,头部品牌也有自己的风险。盲目追求销售规模,对品牌也是一个很大的伤害。上面提到的投诉也是一个提醒。
百姓评车
降价只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未来只会加剧。因此,无论是龙头品牌、非龙头品牌还是传统汽车公司,每个人都面临着挑战,谁生谁死都不确定。
原创文章,作者:百姓评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403/0523149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