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车企怎么了?梅赛德斯奔驰将调整2030年全电气化目标

在新能源时代,中国汽车公司似乎获得了绝对的发言权,许多欧美汽车公司也跟上了中国汽车公司的步伐,进入了电气化浪潮。

外资车企怎么了?梅赛德斯奔驰将调整2030年全电气化目标

但最近,梅赛德斯-奔驰宣布将调整2030年既定的全电气化目标,并决定在未来十年继续专注于燃料汽车的研发和生产。巧合的是,宝马、丰田、福特等欧洲和美国的许多大型汽车公司都减缓了电动汽车的研发。

在“变脸”的背后,是他们玩不起,还是制裁中国的手段?

01大变脸!外资车企怎么了?

梅赛德斯-奔驰在2021年制定了下一个非常激进的全电动目标:梅赛德斯-奔驰计划到2025年销售50%的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到2023年销售全电动汽车。

但飞得更高,跌得更惨;在欧洲市场,2023年电动汽车仅占梅赛德斯-奔驰总销量的11%,而混合动力汽车占19%。梅赛德斯-奔驰似乎不适合新能源赛道。

外资车企怎么了?梅赛德斯奔驰将调整2030年全电气化目标

既然不合适,那就算了。据路透社报道,梅赛德斯-奔驰集团首席执行官康林松表示,梅赛德斯-奔驰将继续更新燃油发动机,并计划在未来十年继续生产燃油动力汽车。

在奔驰之前,宝马、福特、丰田等跨国汽车公司已经抵制了电动汽车。

事实上,早在2020年,宝马就闻到了危机的味道;宝马宣布不开发电动汽车专属平台。事实证明,宝马的决定是正确的。

即使梅赛德斯-奔驰和奥迪在研发电动汽车平台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他们的电动汽车也无法销售,月销量只有三位数。宝马“油改电”i3、相反,iX3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23年的销量甚至接近10万台。

和梅赛德斯-奔驰一样,丰田也对电动汽车有了180度的态度。此前,丰田表现积极,提出2030年新能源汽车占75%,2030年推出30款电动汽车,雷克萨斯转型为纯电动汽车品牌,2030年在中国、北美、欧洲实现全电动化等一系列转型计划。

但在2022年,丰田对电动汽车的态度急剧下降。丰田停止了电动皇冠和电动FJ 在酷路泽车型的生产计划中,丰田汽车负责人丰田章男多次炮轰电动汽车,称电动汽车是“低档产品”,根本不环保。

福特也宣布不久前停止电气化;除了销量差,福特电动汽车的安全性也是他们停止电气化的重要原因;毕竟,福特电动汽车发生了F-150 生产线上Lightning自燃丑闻。

另一方面,福特在电动汽车上的损失达到了40亿美元,是2022年的两倍。面对这样的困境,福特不得不被迫转移阵线,停止电气化,接近油电混合。

就连制造汽车十年的苹果也陷入了电动汽车的泥潭。

苹果计划造车10年以来,苹果的造车路线一直不确定,反复跳跃,高管也频繁变化。在欧美汽车公司放弃电动汽车市场后,苹果再也坐不住了。苹果烧了几十亿美元,但还是一无所获。只能取消这个“劳民伤财”的计划。

02放缓电动化的意愿是什么?

首先,从欧美国家的政策来看,电气化已经不再迫在眉睫。

英国将原来的2030年燃油车禁令推迟到200年35年执行。欧美国家已经退出了“巴黎协议”。继续做燃油车没有所谓的协议限制。拜登政府今天也将放宽2030年减少废气排放和增加电动汽车销量的目标。

其次,欧美汽车巨头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投资过多,远远大于收入和回报。例如,福特在2023年的财务报告中显示,电动汽车业务的损失仍高达47亿美元。

成本高的原因有很多,如电动汽车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的投入较大;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如电池、电机、电气控制等供应链和生产能力不足,导致成本上升。

另外,从市场层面来看,欧美人对电动车的需求也不是很高。

受地理环境、贸易便利等因素的影响,美国人往往需要长途驾驶。例如,位于西海岸华盛顿州的司机每月的平均里程是 380 多公里;在全国人口最少的怀俄明州,司机的月里程是前者 5 倍以上。

更重要的是,美国电动汽车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充电不方便。在美联社的一项调查中,近80%的受访者表示,当地缺乏充电设施是他们不购买电动汽车的主要原因。这个问题在美国的偏远农村、郊区和城市都很常见。

因此,人们自然不会选择电动汽车,因为他们担心里程。

在欧洲,“电比油贵”也是他们担心的原因之一。随着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战争,欧洲的能源结构完全偏离了原来的计划。大量进口俄罗斯廉价天然气发电不仅关闭了煤电厂,还关闭了许多核电站。没有廉价天然气,发电成本飙升,电动汽车价格也上涨。

但事实上,从电动汽车的生命周期来看,电动汽车并不环保。

虽然电动汽车不烧油给消费者带来了环保不烧油的直观印象。但很明显,这种简单的逻辑经不起推敲。

火力发电实际上是中国最常见的发电方式。火力发电往往会导致大量的碳排放。

除了能源环保,从电动汽车的生命周期来看,我们会发现电动汽车最大的污染源实际上来自电动汽车的制造环节。

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汽车低碳行动计划报告(2021)》, 2020年,我国乘用车队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量约为6.7亿tCO2e(吨二氧化碳当量),燃料周期占74%。其余近1.7亿吨碳排放主要来自上游产业链的制造和运输。

不可否认的是,一旦电动汽车使用的铅酸电池或锂电池被废弃,如果管理不善,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我国在电动汽车锂电池的回收过程中找不到完美的解决方案。

由于钴金属供应有限,钴酸锂正极材料价格飙升,废电池回收绝对有利可图。因此,许多黑人企业诞生在这个行业,很难监督大量电池流落在他们手中造成的污染问题。

03中国汽车公司可能会被针对?

由于欧洲汽车公司的退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公司也感到了压力。这种情况不禁让人想起了发达国家之前封锁日本氢能的事件。中国电动汽车会重蹈日本的覆辙吗?

由于土地面积小,化石能源极度匮乏,日本的石油和液化天然气(LNG)99.7%的煤炭对外依赖分别为99.7%、97.5%和99.3%几乎完全依赖进口。一旦国际石油供应出现问题,日本的社会发展将面临停滞。由于日本水电、地热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空间有限,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后核能发电也急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只能保护氢能。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1年到2022年,日本申请了34624项氢能相关专利,占世界的60%以上,在许多关键技术方面处于世界绝对领先地位。据日本官方估计,到2030年,日本的氢商业消耗量估计为每年30万吨,到2040年,燃料电池汽车将全面普及。

日本正在全面发展氢能。然而,其他国家非常嫉妒,所以他们封锁了日本的氢能技术,并没有跟进氢能。日本的国内市场非常小。如果你想发展氢能,你必须依靠海外市场,但海外国家的封锁导致了一个良性的闭环。因此,日本氢能汽车只能始终遭受高成本、难以生产、储存、运输等问题,不能大规模推广。

如果欧洲、日本和韩国也孤立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会陷入失败吗?

中国的情况与日本不同。日本市场太小,缺乏资源,没有海外市场的推动,日本公司自身的实力无法形成良性的产业闭环。然而,中国市场庞大,人口众多,产业链成熟,也可以推动整个产业,形成良性的内部循环。

然而,这只是缓兵之计。对于中国电动汽车来说,完全安全吗?

对于汽车行业来说,中国电动汽车企业未来可能会在贸易壁垒的隔离下失去汽车企业最关心的国际机遇。

这也意味着,2018年左右的一轮产能扩张,以及近十年来新能源汽车产能建设造成的汽车产能过剩,更难像原来的家用电器一样出去解决。

如果生产能力不能顺利消化,那么国内市场将始终处于无利可图甚至亏损的经营状态。想象一下,中国汽车行业的整体利润继续下降,丰田、奔驰、宝马等企业的利润继续上升,资本也在退出。从长远来看,中国汽车公司的竞争力是上升还是下降?

结果似乎只有两个。产能过剩将在2024年硬着陆。今年和明年,必须淘汰大量弱产能。二是非主流国际市场出口量的重大突破。这很难。

“淘汰燃油车”这句话似乎太早了。Win or die?中国的电动汽车公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原创文章,作者:汽车大事记,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403/0523149583.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