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力文
崔力文负责编辑
编辑丨别致
上半场是电动竞争,下半场是智能决战,智能驾驶一定是重中之重。
“作为这条轨道上最坚定的跑步者和探索者,我们应该坚定地用技术和人才加速跑步,以赢得自动驾驶的绝对机会,占据绝对的高地。”
“作为智能汽车轨道的领导者,我们感谢每个默默为中国智能汽车工作的人。无论是面对鼓励还是质疑,我们都没有退缩,而是以不断探索的勇气推动和引领下一个时代。”
“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得多,我们将在2025年之前实现更高水平的自动驾驶。”
文章开头,略显鸡汤的三段话,都来自于2021年4月小鹏高速NGP远征庆祝会上的何小鹏。
公平地说,从广州到北京,有3000多公里。小鹏P7通过试点辅助系统成功运行了整个过程。站在当时的节点上足以让所有参与者感到欣慰和兴奋。
但对于更多的普通消费者来说,感知似乎并不强烈,智能驾驶和购车消费者之间没有强烈的绑定关系。
2022年,整个中国新能源市场风起云涌,电气化转型的速度远远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
基于这样的背景,特斯拉和比亚迪“大魔王”迅速出现,进一步确定和巩固了自己的行业地位。
从理性客观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购车消费者主要关注的话题仍然集中在耐久性、安全性、能耗、价格等方面。
智能驾驶在每个人心中所占据的权重似乎仍然没有改善。
“那些辅助驾驶功能不是花架吗?”
“花几万元买一个不成熟的系统,你觉得我疯了吗?”
“方向盘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绝不是虚构的。上述略显刺耳的吐槽反映了外界根深蒂固的偏见和质疑。智能驾驶要想在中国新能源市场迎来真正的转型,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没有人敢给出确切的答案。
带着这样的疑惑,2023年慢慢拉开了序幕。当大家都认为智能驾驶会经历类似的蛰伏和沉默时,故事情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逆转。
毫不夸张地说,过去的365天是中国新能源市场智能驾驶的第一年。与此同时,购车消费者的态度也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从厌恶到爱往往只需要一瞬间。
“有了它,跑长途的压力就大大降低了。”
“这么厉害?完全实现点到点。”
“用过真的回不去了。”
至于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智能驾驶终于成熟了。进一步拆分,与几个头玩家拼命奔跑、疯狂内卷甚至军备竞赛密切相关。
在接下来的篇幅中,我想分享两段我的感受。
2023年初春节假期,驾驶蔚来ET7从上海往返家乡兰州,全程近4500公里,使用蔚来NOP高速试点辅助系统运行约80%。
虽然在通勤效率方面,与自动驾驶仍有一定的差距,但综合体验确实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不需要紧张,各种操作,但手持方向盘,打开座椅按摩加热,监控前方路况。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搬出上面提到的小鹏。我们应该知道,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和进步,2023年,从高速NGP到城市NGP的全链路基本完成“打通”。
大约两个月前,小鹏P7i驾驶的感知硬件和综合计算能力更强。
每天从社区出发,设置导航,车辆进入金沙江路后,轻拨两个齿轮杆,立即进入智能驾驶状态。
接下来,无论是无保护的交叉口左转,匝道自动进入内环,还是切换到南北高架桥,下坡道最终到达中环附近的公司,约13公里,可以说车辆已经轻松处理。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相信不仅仅是我,2023年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购车消费者感受到智能驾驶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开城、无图、全国都可以使用……曾经感觉遥遥无期的关键词,不再是停留在PPT上的夸夸其谈,而是陆续成为现实。
比如今年元旦的小鹏 X9 何小鹏在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宣布,“小鹏 XNGP 去年智能辅助系统城市智能驾驶能力 12 覆盖全国的月底 52 在城市的基础上,新增覆盖范围 191 城市总覆盖率达到 243 城。”
去年12月26日问界 M9 余承东在新闻发布会上说,“HUAWEI ADS 高级智能驾驶系统将在 2023 年底支持全国城市道路。”
并正式宣布华为已实现全国高速、城市快速 NCA 全覆盖。根据问界官方公告,目前城市智能驾驶试点辅助 NCA 该功能已完成国内测试,并将在春节前全面推送。
两天后,背靠百度的极越宣布了城市 PPA 今年计划逐步覆盖全国智能驾驶新增北京、深圳、杭州三个城市 200 多座城市。
另一方面,去年12月中旬,上汽的智己宣布了它 IM AD 智能驾驶功能已实现高速 NOA 全国贯通,辐射全国 333 城市高速公路段,覆盖 59 城高架路段。
智己LS6 NOA的城市 春节前将陆续推送功能,计划城市通勤模式 2024 年内覆盖全国 100 城,预计 2025 在大多数场景下实现自动驾驶。
至于蔚来和理想,两个行业占据了尽可能多的声音和关注度“顶流”,2023年对智能驾驶的战略投入也达到了可怕的程度。
到2024年第二季度,前者有信心完成40万公里的城市试点路线验证,遍布230多公里 城市。这意味着蔚来96%的用户可以在当时常驻城市实现汇路成网。
后者Max版车型升级OTAX 5.0后,全场景智能驾驶将覆盖全国所有高速公路和城市环路,以及110个城市的城市道路。
就连曾经不太关注这一点的比亚迪也在2023年秘密发挥了自己的力量,准备打一场翻身仗。2023年,包括特斯拉FSD在内的进入中国的步伐也在加快。
总而言之,还是那个观点,“在过去的365天里,智能驾驶是中国新能源市场彻底成熟的第一年。”
更值得注意的是,智能驾驶功能的存在和实际体验正在慢慢影响购车消费者的决策。
毕竟,明亮的数字不会撒谎。
根据余承东透露的数据,2023年大火问界新M7上市后 10 在万张订单中,智能驾驶版占60%,城市NCA选装率达75%。
巧合的是,经历涅盘重生的2024款小鹏G9,上市15天大概破了1.5万辆,其中 Max 版本占80%以上。在2023年12月销售的5405辆车中,Max版本的比例也超过了80%。
此外,2023年智能驾驶的高级功能已成为整个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大势所趋,在定位越来越低的车型上普及。
比如宝骏云灵犀版起价只有12.58万元,却搭载了宝骏和大疆共同打造的 “灵犀智驾 2.0”,高速 NOA 可覆盖全国。上面提到的小鹏G6、同样的智能LS6“智价比”排头兵的维度。
基于这样的背景,可以预见新能源车型超过20万元,想要成为所谓的“爆款”,智能驾驶必须没有缺点。
20万元以下的新能源车型想成为所谓的新能源车型“爆款”,智能驾驶也需要锦上添花。
总而言之,就像今天文章的标题一样:“不卷智驾,死路一条。”
2024年,每个人都必须面对更激烈的战争。因为上半场是电动比赛,下半场是智能决战。
最后,强者可以得到蛋糕,弱者只配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
原创文章,作者:C次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401/1321145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