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汽车市场和汽车企业并不平静。在当今新能源大变革阶段,仅仅一年就足以影响行业和企业。自主品牌的总销量首次超过合资品牌,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主角。
一些新势力品牌的销量也突飞猛进。华为深度参与的车型陆续发布,小米汽车也迎来了首次亮相,给传统品牌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今天我们就来梳理盘点一下2023年行业内发生了哪些令人印象深刻、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
降价
2023年汽车行业的关键词必须有价格战席位。自1月1日国家补贴退出以来,特斯拉首次降价,对国产车型Model进行了投篮 三、Model Y价格下调2万—4.8万元不等,创下历史最低价记录。这一举动给其他汽车公司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特斯拉的好日子不会持续多久。3月,在东风集团“12万买雪铁龙C6”在促销活动下,今年的第一场真正的价格战正式开始。除东风外,上汽通用、广汽本田等传统汽车公司、问界、飞凡、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公司也加入了战争,这也使得3月份的国内汽车市场特别活跃。
经过一系列操作,降价已成为2023年的常态。今年有50多个汽车品牌涉及数百款车型,通过制造商补贴或终端降价参与价格战,折扣范围为1万—12万元之间。车企参与价格战的过程无疑是痛苦的。但如果你不参与,也许没有人知道你被打败了。同时,在残酷的竞争下,无论你是传统的巨人还是新的力量,都有可能从国内市场消失。
大多数幸存下来的汽车公司都是相似的,如稳定的现金流、不断上升的销售、准确的产品定位、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技术路线等。破产的汽车公司都有自己的不幸。有些燃烧了100亿美元,花了几年时间没有建造汽车;有些人没有抓住电气化的机会,或被资格困住,或战略问题,倒在风口上。
裁员
汽车市场每年都有裁员,但今年有很多裁员。今年的裁员浪潮已经影响到产业链,包括奥托立夫、安森美、固特异、佛瑞亚等汽车零部件巨头。成千上万的员工离开了汽车行业。大多数裁员的汽车公司销售不佳,导致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削减部分冗余,节省一定的成本可以立即降低自己的成本。
以前,许多汽车公司都强调整个堆栈的自我研究,包括手机、能源、飞行汽车等业务,甚至芯片设计,已经成为许多汽车公司努力工作的领域。但每一个新的领域都很昂贵。对于许多汽车公司来说,一旦他们的主要业务不好,他们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削减这些前瞻性的研发项目,因此相关项目的人员必须面临离开的结果。
一些汽车公司裁员是因为他们在发展浪潮中逐渐落后。然而,一些汽车公司基于战略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引进先进产能。虽然传统业务已经萎缩,但他们在新的业务领域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现在全球汽车行业继续优化重塑,未来一些汽车公司将加入裁员浪潮,但令人欣慰的是,一些汽车公司,如比亚迪,以及他们的电池公司,不仅没有裁员,而且还在扩大招聘规模。
洗牌
中国的汽车消费市场趋于饱和,乘用车市场已经从增量时代转向股票时代。在这个总量不会有更大增长的市场中,行业洗牌速度也在加快,新车的分化也在加剧,无法支撑的合资品牌退出中国市场。
天际、雷丁、自游者、恒驰、威马、爱驰等新车阵营品牌今年纷纷爆发。合资阵营广汽三菱也输给了中国市场,产能被广汽埃安全盘接受。神龙汽车还再次出售其两家工厂,输血17亿元。与此同时,北京现代两次上市出售重庆工厂,一再降价也找不到接班人。
互掐
在流量为王的今天,汽车公司也在改变公关理念。与以结果为导向的暗竞相比,今年的汽车圈更愿意向公众展示唇枪舌剑的过程。2023年初,长安汽车指出吉利银河之光涉嫌抄袭其概念车和量产车的外观,涉嫌侵犯长安汽车的知识产权。随后,吉利汽车集团官方迅速回应,称网上律师函内容不真实,对其指控毫无根据,误导公众。而吉利汽车表示要良性竞争,不要内斗;要转型发展,不要在同一个房间里打架:团结一致,不要分裂抹黑。
2023年5月,长城公司举报比亚迪两款车型相关排放不达标,比亚迪秦PLUS DM-i、宋PLUS DM-i 常压油箱的使用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随后,BYD回应并反驳了长城的相关报告,认为长城的测试车辆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因此BYD认为长城汽车的测试报告无效,不能作为依据。
国内日益饱和的汽车市场可能是汽车公司赤膊竞争的直接因素。这么多人,这么多消费者群体,这么大的蛋糕,一个吃得更多,另一个必须吃得更少。然后是采取各种措施来抢劫食物。事实上,编辑真的不希望我们的独立汽车公司陷入内战专家、外行、不战斗的怪圈,国家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维权
2023年3月,一汽、东风、长安、长城、比亚迪、吉利等14家汽车企业联合发起“关于抵制汽车工业网络水军的联合倡议”龙头汽车公司对网络水军和自媒体的打击一直在升级。蔚来、小鹏、零跑、比亚迪等知名车企在微博上开通了法务部专属账号,披露了公司面临网络侵权的一系列维权行动。另一方面,吉利、长城等车企成立了网络举报中心,打击网络谣言。
汽车公司主动保护个别媒体和网络水军的权利并非偶然,这表明个别无良媒体和网络水军严重干扰,甚至阻碍了汽车行业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自媒体和网络水军的传播效果和负面影响往往是指数级的,这种诽谤或诽谤行为往往是对的“被黑”汽车公司或品牌对形象造成严重损害,特别是在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时刻,汽车公司应注意自己的声誉权利。受名誉侵权的企业也应积极采取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这不仅是汽车公司对自己的声誉和品牌负责,也是对汽车消费者和公众负责。否则,这种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虚假信息将在全世界传播,这将使汽车消费者难以区分真假,陷入错误的认知,严重扰乱正常的汽车消费市场。最后,每一位汽车消费者和公众都会为此付出代价。
金杯和银杯不如客户的声誉好。普通消费者很难区分互联网上的新闻是真是假。恶意诽谤和故意诽谤将对汽车公司和品牌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随着侵权行为的猖獗和升级,汽车公司不得不进行反击。
反向合资
花蝴蝶来了,独立汽车公司逐渐强大,海外汽车公司也来寻求合作。7月,大众汽车与小鹏汽车达成了技术框架协议。10月,零跑车和Stellantis集团也正式宣布建立全球战略伙伴关系。吉利还宣布与雷诺建立合资企业。
在中外车企的合作模式下,自主车企是技术输出方,赋能海外车企的新能源业务。这也体现了自主车企在造车技术上的进步,一些技术已经超越了海外车企。同时,国内外车企携手合作发展造车业务,也说明车企之间没有永恒的竞争对手。
出口
随着独立车型技术的进步,海外消费者对中国汽车的认可度越来越高,独立车型的出口量也在增加。2022年,中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出口国,出口量为311.1万辆。2023年1月至11月,中国汽车出口飙升至476万辆,年出口量可能超过500万辆,预计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独立车型主要出口到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地区,主要独立汽车公司也在海外建厂,比亚迪、广汽集团、上汽集团等汽车公司将整个产业链转移到海外市场,更好地协调当地资源,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当地市场车型的竞争力。
口嗨
今年汽车圈最热门的词,“遥遥领先”不可或缺。在华为Matee。 4在0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余承东在整个新闻发布会上说了14次“遥遥领先”,几乎涉及到手机的各个方面。余承东在问界新M7发布会上也提到了至少5次遥遥领先和20次以上领先。
其实“遥遥领先”这个词并不新鲜,但它已经成为一个网络流行词,因为余承东在公共场合多次使用。随后,越来越多的人在各种场合提到遥遥领先的商标,甚至引发了市场对遥遥领先商标的热潮。
另一个令人惊讶的代表是李翔。汽车公司的老板偶尔会在社交媒体上说残酷的话。多档插混没有前途。扩展是未来。许多朋友和商人的销售额是什么?迫害妄想症?MEGA真的被设计成这只鸟。我杀了所有的设计团队,顺便跳楼等等。李翔从未失去过炒作的热度。
一方面,汽车公司对自身实力的信心反映了汽车公司的热门话题,另一方面,汽车圈太卷,市场太残酷,你不会创造话题,你不能收获流量。只有高流量的品牌才有希望获得更高的关注,然后促进市场表现。
变革
汽车公司要想在竞争积累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就必须加快变革。2023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成为小鹏汽车的关键词。高管团队、组织结构、营销渠道等都迎来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包括减少直营店、扩大经销商、降低产品成本、反腐败供应链等。在多个降本项目的推进下,小鹏的R&D和销售行政费用有所降低。下一步,小鹏将继续在组织、营销、品类创新等方面发生变化,2024年及以后将体现出一系列变化效果。
今年,威来几乎成为最糟糕的新车制造商,也进行了组织和资源投资方向的调整。李斌表示,合并重复建设的部门和岗位将改变低效的内部工作流程和分工,取消低效的岗位;提高资源效率,推迟和减少三年内无法提高公司财务业绩的项目投资。
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面对各方面的压力,汽车制造业的新力量日益增加。新力量品牌通过不断改革优化品牌竞争力,努力克服困难。
跨界
2023年,跨境汽车制造热潮尚未消退。手机行业巨头跨领域制造汽车,引发跨境风暴。风暴的来源是小米SU7汽车的发布。此前,华为还在深圳举行了冬季全场景新闻发布会,并发布了一系列新产品,如问界M9。
手机行业巨头的加入将有助于促进中国汽车行业的技术创新。在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各大手机厂商都在寻求新的突破点。汽车制造业作为一个技术含量高的行业,无疑为手机制造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方向。通过汽车制造业的布局,手机制造商可以充分发挥其在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促进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创新。
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的加剧,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很多人没有汽车制造经验,缺乏资金,但他们想加入新能源汽车行业,但最终大幅下跌。威马、游侠、爱驰汽车等都被市场淘汰,这也给其他想跨境制造汽车的企业敲响了警钟。
直播车市
2023年对汽车行业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很难用本文的事件和关键词全面概述整个行业发生的一切。但无论2023年汽车行业发生什么,过去都是前奏。
2024年,传统汽车企业和新动力汽车企业将齐心协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工作。从大众、通用、丰田和本田的产品线调整来看,龙头合资品牌已经做好了加快转型的准备。合资汽车将在新的轨道上逐步步入正轨,汽车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这也将淘汰一些原本不是主流的汽车企业,并将其市场份额归咎于龙头企业。
原创文章,作者:直播车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401/0211143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