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楚能新能源和澳洲光伏EPC龙头企业Ever Energy签署了澳洲储能项目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楚能新能源将向Ever提供 Energy提供储能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
这是楚能第一次正式“出海”,走向世界。
楚能自成立以来,因其快速发展而被贴上了许多标签,现在正在增加“全球化”。但作为一支新力量,楚能如何实现快速崛起,解决行业周期困境?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走进了楚能新能源生产基地,探索了楚能全球化进步之路的奥秘。
一、让技术“弯道超车”
走进楚能江夏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楚能专家团队的介绍。
楚能新能源研究院、创新研究院、新能源专家委员会作为楚能科技研发的“最强脑”,吸引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教授黄学杰、电子科学院资深专家来小康社会、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麦立强、三峡大学教授杨学林、华北电力大学教授郑华等众多知名专家学者。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楚能研发团队1500多人,硕士、博士比例超过50%。以“生产、研发、储备”为产品战略,研究方向涵盖超快充电、锂补充、扩容、磷酸锰铁锂、钠离子、固态电池等多元化技术路线。
只有聚集智慧,才能激发创新活力。
在这里,楚能培育了近40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申请了3000多项专利,并获得了国内外电子科学院、船级社、UL等权威机构的70多项产品认证,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其中,仅“沉默”电池安全系统就有80多项专利布局。该系统完全“浸泡”了热失控风险区域(PACK箱),实现了70秒的风险控制区域。
“通过设计优化,储能柜和储能容器中的每个PACK包都是独立配备“沉默”电池安全系统的最小单元。每个电池PACK包并联运行。危险发生后,PACK按需更换。与整机维修相比,模块化设计的综合运维成本明显较低。”上述负责人说。
“沉默”电池安全系统通过经济与安全的完美平衡,引领了液冷“沉浸”的新趋势,先后获得2023年SNEC“储能技术卓越奖”、EESA“2023年最佳储能消防解决方案奖”、CESC“2023年中国新型储能电池企业创新奖”等多项行业重磅奖项,相关研究被国家中文核心期刊《消防科技》收录。
二是让制造业更“智慧”
楚能新能源孝感基地从楚能江夏基地出发,北约75公里。
就像孝感市作为武汉都市圈的重点城市,承担了武汉大量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型一样,孝感基地也承担着楚能的生产责任。“孝感基地总面积3335亩,规划总产能150gWh、总投资675亿元,全部投产后可带动近3万人就业。负责人自豪地说:“我们与江夏基地和宜昌基地共同构成了楚能超过350GWh的制造‘王国’,总量也可以在中国排名第一。”
当然,一个成熟的大规模制造企业不仅要有足够的生产能力,还要能够生产出足够好的产品。
在10万级净化车间,65米自动双面涂布机以每分钟70米的速度均匀附着在箔上。在涂装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厚度和重量的一致性。同时,必须确保无颗粒、杂物、灰尘等混合极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车间采用了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智能制造技术,智能化率达到98%。工厂的清洁度与手术室相当,达到了10万级的净化标准。
楚能新能源智能制造数字部主任表示:“这样的标准生产线遍布三个基地。我们的工厂是一家智能工厂,采用行业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低碳环保等行业最高标准。”。与同行业相比,楚能的“智能制造”工厂每GWH工厂面积减少30%,生产线自动化生产效率提高20%,自动检测点增加20%,单位制造成本和能耗降低20%。
同时,楚能也遵循了这一点 CNAS 国家认可实验室标准在三个基地建设了总占地面积超过1.5万的标准㎡、测试通道超过5万个,总投资5亿元,涵盖电池、模块、电池组相关的各种电气性能测试和安全性能测试,涵盖从研发到售后产品的全周期,使每个“楚能芯”都能经受住测试。
三、让实践检验结果
先进的技术专利和技术为楚能的产品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成为楚能快速开拓市场的最强背书。
在动力市场方面,今年9月至12月,楚能动力电池连续4月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道路机动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将装载到东风乘用车、商用车、厦门金旅城市电动客车等车型。广汽、日产等多项重量级战略协议加快推进。在船舶装机领域,楚能还继续与多家船舶龙头企业合作,如 208TEU新能源纯电动集散船、安徽第一艘“油改电”船、武汉光谷交通建设有限公司纯电动游轮等项目。
储能市场更是捷报频传。10月,山东省庆云县最大的电网侧共享储能电站——三峡能源庆云储能二期示范项目全面投入商业运营。该项目配备了楚能自主研发的高压液冷电池预制舱产品,创造性地应用了“沉默”电池安全系统,并于12月获得博鳌论坛“2023年双碳创新技术研发案例奖”。12月,楚能中标2023年国家电力投资集团0.5C磷酸铁锂储能系统标段6项目。
此外,甘肃、广西等地的许多大型储能电站示范项目也成功应用了楚能产品。接下来,楚能芯将前往北京、安徽、河北、山东等地,继续为当地绿色授权贡献“楚能力量”。
从动力到储能,“楚能制造”已经成为许多国内行业领导者的一致选择。现在,楚能出国,走向世界。据报道,楚能和Ever Energy的合作产品是楚能新能源自主开发的5MWh高压液冷预制舱,是行业前沿技术和未来主流趋势。“楚能制造”已成为“中国制造”的名片之一,站在世界舞台上与一流玩家竞争。
四、结语
在当前的发展周期下,新能源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一场竞争能力、耐力和实力的激烈竞争。只有有了技术沉淀、丰富的资金和产业规模,我们才能“笑得最好”和“笑到最后”。楚能作为一支超级新的力量,雄心勃勃,更“肌肉”,“先进”自然自然。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楚能新能源总产值预计2023年将达到50亿元,2024年计划产值将直接冲击300亿元! 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楚能会给行业带来什么样的震撼。
原创文章,作者:OFweek锂电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2/2118141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