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轩高科正在经历低谷。
首先,在刚刚过去不久的财务报告中,国轩高科技增收不增利,净利率大幅下降。
10月27日,国轩高科技发布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期内营业收入65.4亿元,同比增长12.98%,环比下降18.88%;归母净利润为0.83亿元,同比下降2.8%,环比下降37.7%。净利率同比下降0.11个百分点至1.83%。
净利率下降点不多,但国轩高科技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令人担忧。11月7日,在全球动力厂商的装机量中,国轩高科技表现稳实虚。
国轩高科技在全球装机量排名中仍保持稳定在第八位,但与龙头企业不同的是,随着装机量的增加,市场份额有所下降。
这意味着动力电池市场正在被主要制造商侵蚀,而留给二线制造商的蛋糕并不多,甚至正在萎缩。
01
二线制造商受到影响
目前,动力电池市场“马太效应”明显:头部市场占比过大,尾部占比较小,近期呈现越来越小的趋势。
以国轩高科为例,近年来,国轩高科的装机量一直在上升,2020年至2022年的装机量分别为2.4GWh、6.4GWh、14.1GWh,市场份额也稳步上升,分别为1.7%、2.1%、2.7%。
反转发生在2023年,与之前相比,国轩高科技的装机量仍在增加,2022年前三季度为9.9GWh,2023年前三季度10.6GWh;但市场份额开始下降:2022年前三季度为2.9%,2023年前三季度为2.2%。
亿纬锂能和新旺达的市场份额也在下降。
在相同的市场条件下,龙头制造商的市场份额仍在稳步增长,但二线制造商的市场份额已经开始下降。这意味着动力电池的发展空间有限。
在全球装机量排行榜上,排名6-10的动力电池制造商就是这样,中小型制造商的情况更令人担忧。
02
寒冬已来
动力电池的“寒冬”今年春天,电池厂的生存状态开始显现。
首先,中小型制造商继续关闭电池生产:2月,嘉伟新能否将锂电池生产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相关锂电池制造已停止生产;5月,松下电池(沈阳)工厂宣布将完全停止生产,进入解散清算程序,不再开展任何业务活动。
一直排名第六的中创新航也受到了影响,今年5月底,近2000名应届毕业生被终止。一线员工的经验更加深刻。据相关员工透露,基本工资、绩效、加班费、补贴等加起来可以持续一个月,基本可以拿到七八千的工资。但自今年年初以来,由于订单减少,员工的加班时间有限,许多员工被要求休息六个休息一个甚至五个休息两个,因此,工资也大大降低。
业绩更为明显。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在净利润超过100亿元方面遥遥领先,其他制造商,如亿纬锂能、杉杉股份、新旺达的利润仅为34.24亿元、12.02亿元、8.03亿元,净利润TOP3出现明显断层。
此外,许多二线制造商的净利润下降。第三季度,国轩高科技2023年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2.82%;亿纬锂能净利润同比下降2.53%;杉杉股份净利润同比下降45.58%。富能科技甚至净亏损15.63亿元。
就业绩下滑的原因而言,许多制造商表示,受行业上游材料价格波动、行业竞争加剧、下游需求叠加低于预期等因素的影响。
03
淘汰赛下
近年来,新动力电池项目的建设速度并不疯狂,巨大的扩产计划带来了产能过剩和价格战的隐忧。
自2022年以来,动力电池的实际产量已远远超过装载量,去年动力电池的累计产量是累计装载量的1.9倍。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中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为293.6GWh,同期动力电池累计装载量仅为152.1GWh,计算上半年动力电池库存增加141.5GWh。
此外,今年取消国内新能源汽车补贴,销量可能达不到预期,可能导致电池需求低于预期。
面对行业环境的变化,亿威锂能董事长刘金成判断,预计2024年全产业链产能过剩。
目前,制造商正在寻找出路。一些资深业内人士表示,动力电池行业将在今年内进行剧烈的结构调整,电池行业的下一个出口将是海上和储能。
在出海方面,宁德时代、国轩高科技、愿景动力、亿威锂能源、蜂巢能源、富能技术、当盛技术、新宙邦、科达利等锂产业链企业正在加快海外工厂建设,为附近的海外客户提供配套设施。
在储能布局方面,宁德时代、比亚迪、亿威锂能、中创新航、雄涛等电池企业早已布局。据高等工业研究院不完全统计,仅2022年就有26个与储能电池相关的扩产项目(部分涉及电力储能一体化产能),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产能达到820GWh。
但现在储能价格越来越高,出海条件越来越严格。制造商需要考虑如何在这场淘汰赛中生存。也许电力电池市场之战才真正开始。
原创文章,作者:能源圈,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1/2115134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