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峰
来源|博望财经
近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吉利集团10月份销量达到180706辆,同比增长约19%;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62086辆,连续三个月创新高,占34%以上。10月份,凌克车型销量24707辆,同比增长50%以上,环比增长约13%。凌克08上市54天即热销12055辆,环比翻倍。
图片:官方公告
后面是领克08车型“杀器”其中一款是国产自研车7纳米智能驾驶舱芯片,规级为7纳米——“龙鹰一号”。这意味着三点:一是吉利龙鹰1芯片具有大规模生产能力,二是吉利汽车自主研发汽车级7纳米芯片,第一个流量芯片(试生产)成功,研发实力值得肯定。第三,吉利汽车在汽车芯片研发领域的布局已经开始进入果实收获期。围绕三层含义,我们来谈谈这些问题:龙鹰一号是干什么的,吉利汽车为什么要造龙鹰一号?
01
龙鹰一号是什么?
在智能汽车的各个部件中,有不同功能的芯片,如主控芯片、存储芯片、功率芯片等。通过芯片的计算和处理,各种数据最终生成指令,为汽车驾驶服务。在主控芯片中,SOC芯片(System on Chip)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是在中央处理器CPU的基础上扩展音视频功能和特殊接口的,是智能设备“大脑”,分为智能驾驶舱芯片和自动驾驶芯片,按用途分为消费级芯片和汽车级芯片。平板电脑、手机等设备是消费级芯片的应用场景,汽车级芯片主要用于汽车组件。
主角“龙鹰一号”芯片是中国第一款7纳米SOC芯片智能驾驶舱芯片,集成87层电路,晶体管88亿根,尺寸83平方毫米。可以理解,在指甲盖大小的地方,有88亿栋小房子和87层。该芯片采用多核异构超大规模SOC设计, SoC中文可以称为电影系统(System on Chip),整个信息处理系统集成在一个芯片上。除 CPU、GPU和可编程 龙鹰一号在NPU内核外也有很强的实力 VPU、ISP、DPU、DSP 集群。其中,NPU(神经网络处理器)采用安谋科技自主研发“周易”NPU。
“龙鹰一号”站在芯片后面的两家公司是“表亲”。一是核心技术。公司由吉利控股公司亿咖通与安谋(即ARM公司,软银芯片设计公司,总部位于英国剑桥)合资成立。亿咖通持有60%的股份,并计划建设汽车级芯片和通信模块的研发、测试和生产基地。因此,核心技术也是吉利的企业。一般来说,一个汽车芯片通常需要3,从项目批准、设计、流片、汽车规则认证、车型导入验证到大规模生产和装载—5年的时间。万一性能和汽车产品磨合不好或者某个检测指标不达标,一切都要推回原点,然后重新设计建模,循环往复。这些动作需要18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技术实力可见一斑。此外,当大多数制造商瞄准28纳米到12纳米的工艺时,龙鹰一号一上来就出现了“起高调”,7nm工艺表明,7纳米是吉利汽车的一个完整的工艺节点,无论是产量、工艺、经验、制造还是汽车水平,都进入了一个完整的成熟期,足以形成护城河。
另一种是亿咖通科技。在吉利,亿咖通是一流的供应商,为集团提供软硬件集成能力,如推出GKUI、GKUI 19、安装在星越、帝豪GL等吉利车型上。是2017年吉利控股集团战略投资但独立运营的汽车智能技术公司,其核心产品为车载芯片,覆盖智能驾驶舱、智能驾驶、高精度地图、车载云平台等,在杭州、北京、上海、武汉、大连、瑞典哥德堡设立了分支机构和研发中心。
图:华西证券
这家“含着金汤匙”2020年和2021年,出生的科技公司分别获得了百度、海纳亚洲风险投资基金、中国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长江经驾联网产业基金的战略投资。2021年,李书福退出亿咖通管理层,其女儿李妮被新增为公司董事。2022年12月,该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沈子瑜在纳斯达克宣布上市。
作为重要股东,亿咖通和安谋中国也是早期的IP 芯片研发的基本盘是设计和流片提供核心支持的。2022年,芯擎三次获得资本加持,包括中国一汽的战略投资;由红杉中国领导、产业链多元化投资者投资的A轮融资;泰达科技投资和海尔资本投资的A轮融资 轮融资。两家“表亲”龙鹰一号是吉利汽车在芯片领域的成就,也代表了国内智能汽车浪潮下的趋势——汽车公司自主研发芯片。
02
吉利的无奈
自主研发汽车芯片是一个长期、艰巨、高投资的冒险。汽车公司最擅长汽车制造,而不是被迫,谁愿意决定参与芯片研发的先进领域?和许多国内汽车公司一样,吉利走向自主研发芯片的道路也意味着一场背水战争,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
一是汽车工业“缺芯”形势所迫。2020年,国内汽车芯片自给率仅为5%,发展至今不足15%。一些高端核心芯片仍处于研发状态,芯片制造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不足。受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汽车芯片荒”自 2020 自今年下半年以来,它一直在全球蔓延。结合半导体产品价格上涨、流通环节囤积等不利因素,汽车芯片供应不时出现压力、缺货等现象,加剧了国内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断裂的风险,严重影响了汽车行业的整体安全。以价格为例,芯片供应短缺导致制造商囤积奇怪,价格过高,一些汽车芯片价格上涨几十倍很常见,芯片采购成本大大提高了汽车公司的成本,反过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
图片:官方公告
以北汽越野车为例,受芯片资源短缺影响,2021年实际采购金额为3336万元,多支出采购金额为3036万元,利润总额同比下降71.2%。
由于人的味道,吉利早就尝过了。吉利汽车在早期一直在从丰田购买发动机。在一辆新车上市的前夕,广告出来了,供应商开始提高价格,一台发动机从1.7万元涨到2.3万元。当时吉利卖的是薄利多销,一辆新车的价格只有5万元。如果发动机涨价,一定要卖一辆,赔一辆。这种“掐准时机”价格上涨使吉利非常被动,但由于他们没有核心技术,很容易被抓住,吉利只能选择被动妥协。
这件事直接刺激了吉利汽车的领导层:李书福意识到,不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根本就是“没戏”,更加坚定了走自主研发之路的决心。负责与丰田谈判的安聪慧发誓,“我必须把发动机干出来”。吉利立即成立了吉利发动机有限公司,为吉利开辟了另一扇自主研发的大门。经过几个月的封闭式研发,2002年,MR479Q发动机在宁波下线。该产品不仅使吉利完全摆脱了丰田的限制,而且创造了丰厚的效益。
二是抛开前期投入,汽车芯片领域的认定标准极其严格,进入这一领域的壁垒极高。长期以来,汽车芯片的生产主要集中在英飞凌、恩智浦、瑞萨等少数企业,占市场供应量的40%。芯片工业技术相对复杂,短时间内进入该领域,实现量产是不现实的。全球芯片行业市场规模4500亿美元,而车载芯片市场空间不到10%。从创始人李书福的几次创业经历可以看出,在吉利的基因中,他对技术护城河有着极高的追求。甚至可以说,技术护城河就像吉利的呼吸。这些充满着“壁垒”技术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恰到好处“汽车狂人”李书福的食欲。
第三个原因是,在全球智能浪潮下,各种消费级智能电子产品对芯片的渴望日益增加。手机芯片可以有一定的容错率,也可以接受手机的发热和冷却。此外,手机还具有过热和过冷关机的保护功能。但汽车芯片关系到人身安全,不允许出现任何错误。根据实际驾驶情况,汽车芯片的工作温度跨度非常大。例如,发动机周围的工作温度为-40℃~150℃,客舱为-40℃~85℃。此外,汽车芯片必须耐用。与手机和平板电脑不同,芯片通常不会随着汽车工作十多年甚至几十年而更换,平均每1-2年更换一次。此外,汽车芯片要求湿度、霉尘、水、有害物质腐蚀等标准远高于手机芯片,但也要承受碰撞、振动等。因此,由于各种原因,芯片企业更愿意将产能和资金分配给消费级芯片,而不是汽车级芯片。
最后,最重要的是吉利必须树立先发优势。芯片的早期测试和认证过程非常繁琐,需要可靠性、一致性、安全性和环境验证,需要很长时间。一般情况下,芯片供应商初期选择后,后期不会主动更换。生产汽车芯片的企业必须积累先发优势,否则进入汽车芯片制造领域将面临非常被动的局面。中国制造汽车的企业很多,但能同时研究芯片的企业并不多,能够将自己的芯片载入汽车并实现大规模生产的企业更是稀缺。谁先起步,谁就有可能在行业水平、标准甚至规则制定上占据主导地位。
基于上述原因,有资金、在技术、人才等条件的前提下,吉利汽车除了开始芯片之旅外,还开始了芯片之旅“龙鹰一号”芯片,它也迈出了更深远、更大的步伐。吉利汽车在芯片领域的主要行动是什么?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中继续分析它的布局理念和将面临的问题。
原创文章,作者:博望财经,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1/1615134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