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有拐点——从原来的“鸡肋”成为各品牌之间决定性胜利的

何小鹏和余承东关于AEB的争论已经成为汽车媒体圈的热门话题。无论是何小鹏的“主动引领战争”,还是余承东的无情嘲笑,到各种汽车媒体的最后一次测试,网络键盘手的疯狂团队,直到昨天何小鹏在社交媒体上说的“谢谢老余”。

智能驾驶有拐点——从原来的“鸡肋”成为各品牌之间决定性胜利的

这场由何小鹏引起的大争论终于结束了。不结束也不好,流量收获,热度也有。一年一度的广州车展即将开始,舞台空间应该预留,以热身新话题。事实上,老板们很聪明。

老板之间的“战斗”已经结束。背后反映的事实是,新能源汽车的竞争非常激烈。各品牌的注意力已从以往的大型电池、高压充电和大型空间大型彩电转移到智能驾驶。请注意,这里的转移并不意味着电池寿命空间的彩电不重要,而是在此基础上,智能驾驶已成为各种军备竞赛的新战场。

智能驾驶有拐点

事实上,我们今天所说的智能驾驶就是以前的自动驾驶,换汤不换药。此前,由于法律法规、技术研发和着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智能驾驶的发展进程并不顺利。在推广智能驾驶时,汽车公司还被要求添加“驾驶辅助”这个词,以免误导消费者。

智能驾驶有拐点——从原来的“鸡肋”成为各品牌之间决定性胜利的

今年以来,随着政策层面等诸多积极因素的出现,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启动智能网络汽车准入和道路交通试点,支持有条件自动驾驶(3级)和更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商业应用,北京也在积极推进高级自动驾驶示范区3.0项目;在技术层面,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大数据、载感知系统、芯片、算法等核心技术方面的优势,研发高级自动驾驶有望取得突破。L2级智能驾驶在企业中实施,功能更丰富,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例如,仍属于L2级的城市NOA驾驶可以满足车主在城市场景下跟踪、超车、变道、转弯和识别红绿灯的需求,然后独立到达车主设定的目标地点。这与过去的自适应巡航有本质的不同。

智能驾驶有拐点——从原来的“鸡肋”成为各品牌之间决定性胜利的

因此,NOA智能驾驶开始火爆,并以超出预期的速度在终端市场普及。当然,每个家庭的名字都不一样。华为称之为ADS2.0高级智能驾驶系统,小鹏称之为XNGP高级智能驾驶,特斯拉称之为FSD,理想称之为NOA,威莱称之为NOP,其他品牌都有自己的东西。

据官方消息,截至10月7日,标配小鹏XNGP高级智能驾驶的MAX版在2024款G9累计1.5万辆订单中占80%以上。;截至10月7日10时,70%的消费者选择安装ADS高级智能驾驶包,68%的车主选择ADS高级智能驾驶包。

根据艾瑞咨询的预测,2023年高级智能驾驶的渗透率预计将超过10%,2025年的渗透率预计将超过25%。目前,市场正处于蓝海阶段。

随着消费者对智能驾驶需求的增加,加上政策贷款和技术研发的进步,2023年中国智能驾驶市场出现了重大拐点——从原来的“鸡肋”成为各品牌之间决定性胜利的法宝。

市场非常巨大

2023年,中国汽车市场的价格战如火如荼。从燃油车到新能源,任何想说自己没有降价的人都不好意思跟同行打招呼。这种情况使得汽车产业链上下游面临更大的降本压力,这也迫使智能驾驶走上降本之路。不然真的没人用。

降低智能驾驶成本有一个主要的积极因素,即降低对高精度地图的依赖。从汽车公司的角度来看,削弱高精度地图和激光雷达是加快智能驾驶着陆的有效途径,特别是绘制高清地图耗时费力,维护和更新非常慢,无法适应城市道路状况的频繁变化,因此“强调感知” 轻地图的策略可以加快智能驾驶城市的有效实施。

智能驾驶有拐点——从原来的“鸡肋”成为各品牌之间决定性胜利的

轻地图的技术路线可以从消费者的角度降低使用成本。汽车公司的价格也必然会下降。根据毫末智行最新发布的产品,其中一款高速无图NOH,只需要3000元的“极致性价比”,就能实现行泊一体智驾。而且大疆之前发布的纯视觉解决方案已经达到了5000元的水平,前者显然更便宜。未来,付费订阅和一次性购买将大大降低消费者的使用成本。

正因为如此,智能驾驶NOA已经下沉到中低端车型,20万以内的车型已经搭载。比如荣威RX5旗舰智能驾驶版和吉利博悦L旗舰车型都配备了智能导航辅助系统,前者售价15.59万元,后者售价15.37万元。其实路上的表现是未知的,但毕竟是以这样的价格搭载的,也说明了市场的走势。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所的预测,随着NOA智能驾驶车型达到15万左右的价格范围,预计2025年NOA将超过400万辆,整体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1700亿元。

看,大佬们打架只是表面,其实背后巨大的市场才是他们的目标。

回顾过去,市场上的AEB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表现参差不齐,未来在安全性和用户体验方面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改善体验是对的。何小鹏这么说没问题。至于“朋友造假”,故意引战是另一回事。

关于改善体验,有太多的东西可以优化。例如,AEB触发机制是什么?触发条件是什么?频繁触发是否是误触发?例如,是否应支持90公里/小时的高速触发?这些都涉及到消费者的体验,甚至会有新的危险。例如,90公里/小时的速度触发AEB是否会影响后车的安全驾驶。

此外,AEB在测试现场的结果并不意味着实际路况也可以达到标准。测试现场不能出现前障碍物是否静止、移动速度快、尺寸、形状、角度和位置。软硬件配置和设计逻辑上存在差异,导致AEB体验不同。

但无论哪种体验,汽车公司都有责任提醒消费者安全驾驶,而不仅仅是AEB!

百姓评车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市场最好保持充分的竞争状态。每个人都在为研发和产品而战。只有这样,体验才能优化,产品才能物有所值。

智能驾驶也是如此。在成本下降、消费者认可和大人物争吵之后,智能驾驶不仅带来了拐点,而且还带来了全面的爆发。未来,智能驾驶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现在嘴战也可以体面地结束,未来是真正的刀真正的枪PK,战斗是你死我活。

市场最终还是要靠产品说话。

原创文章,作者:百姓评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1/1318133437.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