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llantis集团首席执行官唐伟实在2022年巴黎车展上说:“如果我们推进目前的战略,我们就不需要在中国建厂。”在中国互联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当时,拥有14个知名汽车品牌的Stellantis集团在中国市场并不容易,尤其是随着广汽菲克的退出,它在中国只剩下标致、雪铁龙和DS。再加上其糟糕的市场表现,这个没有官方中文名字的巨无霸汽车公司集团被中国车迷称为“失意者联盟”。
然而,离开世界上最大的单一汽车市场后,Stellantis集团的经营状况真的像我们预期的那样急转直下吗?恐怕真相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日前,随着世界各大汽车集团公布2023年上半年财务报告数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Stellantis实现了984亿欧元净收入和109亿欧元净利润的惊人数据,半年新车销量为332.7万辆。
相比之下,虽然大众集团销售了100万辆新车,总收入为1563亿欧元,但税后净利润仅为85.2亿欧元;丰田采用特殊的财年统计方法(每年4月至次年3月为完整财年),今年1月至6月仅统计丰田的数据,其全球销量为541.98万辆,总收入约为1348.32亿欧元,归母净利润约为117.78亿欧元。
也就是说,虽然Stellantis集团上半年卖的车不如大众和丰田,但在“赚钱”方面,它是世界上第一家真正的汽车公司。这样,Stellantis集团似乎不是我们所说的“失意者联盟”,而是一个稳定的“成功者联盟”,就像下图中的法国总统马克龙一样,他也应该听唐唯实的“致富经典”。
问题是,Stellantis集团有什么“独特的秘密技能”?放弃中国超市后,它仍然可以成为世界上最赚钱的汽车公司之一,其商业战略是否对中国汽车品牌出海具有借鉴意义?
多就是好,好就是多
说到全球汽车公司,我们的理解通常是梅赛德斯-奔驰、宝马、大众和丰田通过单一或少数品牌实现全球市场覆盖。
然而,Stellantis在当前激烈的全球汽车行业竞争格局中给出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即通过收集一系列有限的跨区域汽车品牌,建立一个可以覆盖全球市场的“松散联邦”,就像在每个主流市场(中国除外),Stellantis都有自己的主流品牌来应对市场竞争,展示了一种独特的区域全球战略。
以2022年的销售数据为例,依托克莱斯勒的强势,Stellantis集团在北美市场的年销量达到200.5万台,占据了11.1%的市场份额;在欧洲市场,凭借标致、雪铁龙、欧宝、菲亚特等品牌的优势,年销量高达309.8万台,市场份额高达19.3%;依托标致的品牌影响力,在中东和非洲市场,销量41.1万台,占市场份额的11.8%;在南美,通过标致和菲亚特的共同努力,销量达到81.2万台,市场份额高达22.9%。
这种集合、整合资源、共享平台和技术不同地区优势品牌的方式,使Stellantis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市场的特点和消费者需求,使集团能够在全球多个市场获得良好的销售和市场份额。
Stellantis通过这种区域化的全球战略,在全球汽车市场上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它不仅扩大了集团的市场覆盖范围,而且通过区域品牌的优势,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利用和市场的深入发展。这种独特的全球战略布局不仅验证了多品牌和区域运营模式的有效性,而且为Stellantis在未来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降本增效,开源节流
除了独特的全球化经营理念外,Stellantis集团依靠自己的家庭传播技能——成本控制,可以在各大汽车企业获得货币卷技术时实现利润的大幅增长。
在将时间拨回Stellantis集团成立之前,它的前身是菲亚特·克莱斯勒(FCA)标致雪铁龙集团(PSA),这两家汽车集团都以其卓越的成本管理而闻名,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和疫情影响期间,Stellantis集团仍然能够保持良好的财务表现,显示出其卓越的成本控制能力。
菲亚特·克莱斯勒的前首席执行官 Sergio Marchione在2004年上任后,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扭亏为盈。他大胆的机构精简和成本控制措施为克莱斯勒和菲亚特的合并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菲亚特成功地收购了破产保护下的克莱斯勒,并扩大了RAM和JEEP品牌的市场份额,使菲亚特·克莱斯勒成为一家盈利企业。
另一方面,标致雪铁龙集团(PSA)舵手,也是集团CEO唐唯实Carlos,合并成立Stellantis后 Tavares,它也以其卓越的成本管理能力而闻名。在他的领导下,即使在PSA销量和市场规模不断收缩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实现创纪录的利润收益。特别是在接管了几乎濒临破产的PSA集团和收购了欧宝/沃克斯豪尔,欧宝/沃克斯豪尔每年损失数十亿美元后,他们成功地将这些公司扭亏为盈,展示了他们优越的成本管理能力。
正是Stellantis集团拥有这样的基因,其利润率自然超过了大多数竞争对手。今年上半年,Stellantis的利润率仅次于超级豪华品牌保时捷,甚至高于豪华汽车制造商梅赛德斯-奔驰,唐伟实的雄心显然不止于此,计划在未来重塑供应链,寻找更好的零部件交易,敦促供应商采取成本降低措施,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保持Stellantis集团在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优势,特别是在电动汽车市场的重大转型中。
但从目前的时间点来看,Stellantis在实施成本控制策略时遇到了困难。
最近,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的罢工显示了劳动关系的紧张局势,可能会干扰生产,影响财务业绩。因此,在寻求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同时,Stellantis需要平衡员工的利益,保持生产稳定,以确保其在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力。罢工是对Stellantis成本控制策略的重大考验,也给其在全球市场的运营带来了新的挑战。
Stellantis集团在成本控制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使集团能够在全球汽车市场实现高效的运营和高利润,为集团未来的电气化和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支持。
然而,成本控制策略并非没有风险和挑战。Stellantis集团需要在降低成本和保证质量之间找到平衡,在提高效率和维护员工关系之间找到合理的切入点,在追求利润和履行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切入点。
抓住机遇,争取上游
除了上述两个最直观的优势外,Stellantis集团对未来的发展显然非常清楚。今年上半年,该集团在全球纯电动汽车市场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销量达到16.9万辆,同比增长24%。在低排放车辆方面,销量达到31.5万辆,同比增长28%。在欧洲30个国家的市场中,其纯电动汽车销量排名第三;在美国市场,其低排放汽车销量获得第二名。
同时,为了进一步巩固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神龙汽车将于明年上半年推出首款面向C端客户的智能电动SUV。未来五年的规划也很明确。神龙汽车将推出9款新车型和多款改装车型,其中8款为新能源车型,并在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领域进行长期规划。
Stellantis集团不仅在中国市场,还在努力推动其14个标志性汽车品牌向电气化转型,加快在电气化领域的投资。目前,该集团拥有25款纯电动车型,未来三年将增加23款纯电动车型,以丰富其电动汽车产品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Stellantis集团推出了为C级和D级车型量身定制的STLANTIS。 Medium平台展示了集团战争未来的决心。
至于相关配套设施,Stellantis也有布局。例如,在电池制造方面,集团最近宣布计划与三星SDI合作,在美国建设第二家StarPlus能源电池超级工厂,为其电动汽车产品提供强有力的电池支持。
更具前瞻性的是,Stellantis集团与通用汽车、现代汽车、起亚汽车、本田汽车、梅赛德斯-奔驰汽车和宝马汽车等七家汽车公司合作,共同成立合资企业,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充电服务。该合资企业计划在北美市场建立一个大型充电网络,推动整个汽车市场从燃油汽车向新能源汽车的转型。
中国汽车公司能学到什么?
看完Stellantis集团的成功经验,我们把目光转向国内汽车公司,看看我们能从Stellantis集团学到什么?
这里先给大家展示一组数据。2022年,中国汽车产量高达2718万辆,其中90%成为乘用车,但同年国内市场乘用车销量仅为2054万辆,产销差距400万辆。这些产能过剩应该去哪里?
与此同时,汽车经销商的库存压力也在增加。根据2022年的数据,只有11.2%的经销商能够完成年度销售任务指标。这种情况为中国汽车企业提供了不可避免的选择,即借助国外市场消化产能过剩。因此,中国汽车企业出海不仅是大势所趋,也是迫不得已。
因此,中国汽车企业在观察Stellantis集团的战略时,可能会找到一些启示。
首先,通过多品牌、区域运营模式,Stellantis集团成功应对了全球不同市场的竞争,为中国汽车企业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通过整合不同地区的优势品牌和资源,中国汽车企业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市场的特点和消费者的需求。
在这方面,中国汽车公司自然很清楚,比如欧洲销量高于中国的上汽名爵;奇瑞和长城占据了俄罗斯汽车市场的一半,比亚迪和长城在东南亚市场站稳了脚跟。值得一提的是,大洋彼岸的美国大陆正成为中国汽车公司的下一个淘金热土,这是Stellantis集团的第二大市场。
此外,借鉴Stellantis在海外市场的本地化生产策略,通过在目标市场建设工厂和组装零部件,可以有效降低运输成本,从而在成本控制方面取得优势。然而,这条路径充满挑战,特别是在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地方政策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
认真地说,中国汽车公司在海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许多中国汽车可以在国外引起良好的反响,如最近在慕尼黑车展上闪耀的比亚迪、阿维塔等,但在我们的情况下,对方不那么高兴,如欧盟对中国汽车的调查,美国禁止宁德工厂等,属于中国企业出海的政策障碍。
因此,在“出海”的整个过程中,深入了解目标市场的消费者需求和政策环境,做好全面的风险评估和应对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正如曾玉群所说,“要参与国际竞争,我们必须做好总体规划。市场有多大?风险在哪里?为了防止一路不可战胜,独自深入,但最终被覆盖。”这不仅是为了在短期内解决国内产能过剩的问题,也是中国企业实现全球市场布局和品牌建设的长期战略。
从Stellantis集团的经验中学习,我们的汽车公司可能会在国际市场上找到更清晰、更可行的战略路径,然后在全球汽车行业占有一席之地。
写在最后
在全球汽在汽车行业快速转向新能源和电气化的背景下,中国汽车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通过研究和借鉴Stellantis集团等国际汽车制造巨头的经营经验,我们的汽车公司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在全球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然而,每一个成功的案例都是独一无二的。虽然模仿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短期的便利,但真正的长期发展仍然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创新和实力积累。无论是技术创新、品牌建设还是市场拓展,我们都需要勇于探索和不断前进,本着实事求是、开放创新的精神。
每一个挑战都是一个机遇。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的汽车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找到自己的道路,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历史性飞跃,为国内汽车产业的繁荣和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
原创文章,作者:carmet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0/1110126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