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新的力量可以拒绝增程技术。
小米也不例外。在国庆假期期间,小米悄悄地推出了许多与汽车业务相关的职位。关键是这些职位与增程技术有关,包括:增程系统设计开发工程师、燃油系统工程师、排气系统工程师等。
一些知情人士透露,小米汽车已经决定开发增程电动汽车,“相关增程产品已经规划好,也在寻找增程车产品的突破点”。
新车背景的零跑和哪吒选择了增程,传统车企背景的深蓝色和蓝图选择了增程,手机背景的边界选择了增程,后进的小米自然无法避免粗俗。
对于增程技术,有人认为这是技术的倒退,大众集团(中国)CEO 长城魏牌冯思翰 CEO 李瑞峰曾公开表示:“增程式是一种落后的技术。”
我们暂时不下定论增程技术是否落后。然而,大事君认为这是汽车巨头的结论。“不耻”后进者小米逆风翻盘的关键很可能是落后技术。
01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小米逆风翻盘为何要靠增程?
消费者和朋友的新案例就在眼前。盖世汽车研究所终端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中国增程式乘用车销量达到31.4万辆,同比增长159.08%。与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相比,增程式已成为新能源汽车增量的新轨道。
作为第一家通过增程技术成功吃螃蟹的汽车公司,理想汽车率先成为众多汽车制造新势力中第一家盈利的汽车公司。今年上半年,理想汽车实现收入473.4亿元,净利润32.4亿元,填补了前三年的累计亏损。第二季度毛利率达到21.8%,比特斯拉可以赚钱。
看到理想赚了很多钱,亏损卖车的朋友怎么能不搬家呢?自去年以来,来自不同背景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包括零跑、深蓝、哪吒、兰图、问界等,都在增程产品布局的基础上实现了销售质量的飞跃。
长安深蓝CEO邓承浩在今年8月下旬的采访中表示,早期深蓝增程车型销量占70%左右,现在占80%。此外,以零跑C11为例,纯电版零跑C11去年月销量峰值仅为6500辆。但今年3月增程版上市后,C11自行车型销量迅速增长,8月份自行车月销量超过1万辆,1-8月累计销量同比增长47.3%。
增程动力可见于新车品牌的增长。同时,它也显示了纯电动汽车的弱点。正如邓承浩所说,纯电动汽车对深蓝色销量的贡献只有20%,还有火灾的D9。在过去的一年里,纯电动汽车的销量只有DM-i车型的1/16。可以看出,在这个阶段,新车品牌要想单靠纯电路线快速实现反击,无异于梦想。
相反,该行业对扩展路线的发展给出了非常乐观的预期。今年1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扩展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报告》预测,预计2025年将超过50万辆。2020年—预计2025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60%以上。
事实上,小米对增程并非临时起意,早在7月初,就有知情人士透露,“小米最近正在从理想中挖掘人,很有可能会增加范围。”
群众的眼睛是明亮的,作为消费者面临最广泛的消费电子品牌,小米可以更敏锐地感知市场需求的趋势,选择扩展技术路线,无疑是最符合小米风格的路线。
02增程技术,真的落后吗?
有趣的是,就在一年前,时任长城魏牌首席执行官的李瑞峰对增程技术充满热情,直接剑指余承东,“行业共识认为,增程式混合动力技术落后,再大的嘴,也不能大放厥词。”
此外,大众中国首席执行官早在三年前就直言不讳,“从整个国家和地球的角度来看,借助化石燃料的燃烧发电汽车动力系统是一种“解决方案不好”。大众汽车集团(中国)R&D部门负责人威德曼也表示,扩展范围已经是过时的技术,发展潜力不大。
然而,正是这一点现在被认为是“落后的”“发展潜力不大”增程技术不仅成为新车企业的热点,也让这些看不起增程的传统车企到处找牙。
增程技术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在车企巨头的口头批评的同时也能让新车和消费者趋之若鹜?
简单来说,就是“多快好省”。
正如李想所说,2023年至2025年将是智能电动汽车的关键淘汰期。王传福还表示,现在是快鱼吃慢鱼的时代,而不是大鱼吃小鱼的时代。如果汽车公司在未来3~5年内不冲上去,就没有机会了。
在纯电、插电式混合动力和增程之间,增程无疑是实现技术量产和成本优势的最快途径。
从某种意义上说,李瑞峰是对的。增程技术确实比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更简单、更粗糙。同时,这也意味着增程技术的技术门槛较低。
虽然增程车型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有两个动力系统,但内燃机不参与驱动,只负责电池充电,条件单一,发动机始终保持高效运行,电机只负责纯电动驱动(少数增程车型采用HEV串并联动力模式),因此增程车型动力结构、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制造相对简单,后期维护方便。
也是油电,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考虑到EV纯电动模式、HEV油电串联模式、HEV油电并联模式和发动机直接驱动四种模式,结构复杂,电气控制系统、发动机、电机要求较高,技术难度较大,也有一定积累的发动机技术作为支持,大多数新动力汽车公司没有成熟的内燃机技术,因此,增程技术无疑是他们进入汽车制造领域更快、更高效的选择。
除了低技术门槛外,增程车型与纯电动车型相比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因为它们不需要携带大电池。纯电动紧凑型SUV需要500到600公里,电池成本约为7万或8万。如果增加13%的购置税、保修费和运费,只要电池成本赶上纯燃油紧凑型SUV的价格。
此外,纯电动汽车的另一个主要痛点是耐力焦虑。每天充满电半小时的启动速度很快。如果你在节假日高速公路上排队充电,你不想在几个小时内充电。如果你遇到交通堵塞,你每天都不应该卡在路上。当充电桩供应不足时,可以通过加油直接补充能源,一劳永逸。
因此,增程车型很好地解决了纯电动车型的高成本和耐久性焦虑两个痛点。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结构布局更加简化,增程车型可以容纳比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更大的电池。市场上大多数增程车型的纯电动续航里程约为200公里。不久前,新C11直接将纯电动续航里程干到300公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纯电动续航里程可达150公里,这基本上是竞争产品的天花板。
这意味着,与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相比,增程车型在日常城市通勤中的使用体验更接近纯电源,每周充电一次不是问题。虽然在高速条件下,增程车辆的油耗一般高于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但增程技术无疑优于缺点。
不可否认,从技术角度来看,扩展技术确实不如插电式混合动力先进,也不如插电式混合动力能在多种旅行场景中实现低油耗。
然而,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更先进的技术可能不是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落后”或者更简单、更粗糙的技术可能不会被淘汰。正如邓小平所说,无论是白猫还是黑猫,抓老鼠都是好猫。
03增程只是锦上添花
虽然选择扩展路线并不一定意味着小米可以赶上理想,成为领先梯队,但可以肯定的是,扩展路线的选择至少可以让小米等跨境汽车公司缺乏汽车制造技术积累,实现更有利的产品实力和更高效的产品布局。
在消费电子市场,小米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价格屠夫,所以现在选择一条成本较低的扩展路线意味着小米很可能会继续过去在汽车市场的价格屠夫风格。
然而,作为一名后进生,小米要想在这场激烈的淘汰赛中生存,仅仅依靠性价比是远远不够的。
小米作为一家具有消费电子背景的跨境汽车公司,在智能技术和数字生态方面的技术积累无疑将是小米与竞争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不久前,为了提高用户的互动体验,威来花了数十亿为用户创建了威来手机;对小米来说,这是它的旧生意。小米不仅有手机,还有手机、电视、家居设备等领域。这意味着小米用户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在汽车中体验到更智能、更集成的技术生活。对于蔚来来来来说,这可能是一个难以实现的产业优势,再烧100亿。
此外,由于小米在智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深度技术积累,可以预见,小米在自动驾驶领域的进步很可能会迅速超越许多传统汽车公司甚至新力量的朋友。雷军此前曾威胁说,小米将在2024年进入该行业的第一梯队。乍一看,他被怀疑吹嘘,但仔细想想,小米确实有这样的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品牌营销方面,小米汽车不仅拥有雷先生的个人魅力,而且在消费电子领域拥有巨大的粉丝基础。可以预见,小米汽车一旦上市,就不需要宣传;此外,小米在整个大陆市场拥有1.02万多家线下商店,这意味着小米汽车出生时拥有巨大的销售网络支持,这是许多朋友和商人多年来无法达到的优势。
当然,扩展路线的选择并不意味着小米会忽略纯电路线。此前曝光的消息显示,小米汽车已进入夏季测试阶段,测试车型配备了 101kWh 支持800V高压快速充电的电池组。由此可见,小米一上台,就奔向行业领先的三电水平。
如今,增程技术的加入不是为了取代纯电路线,而是为了补充纯电技术。
此外,有知情人士透露,在小米工厂的压铸车间,“小米超大压铸”该标志已经悬挂,这意味着小米可能会使用类似特斯拉的综合压铸技术。
2024年,行业领先的自动驾驶、800V高压快速充电、综合压铸技术……大家都看到了小米造车的真诚和诚意。大事君认为,与小米扎实的技术诚意相比,增程技术的加入并不是“作弊偷跑”,但锦上添花。
原创文章,作者:汽车大事记,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0/1016125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