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倩
严格的来源/储能研究所
“储能不是万能的!”
“从概念出发,‘风光配储’这绝对不是正确的路径。”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针对储能行业的火热发展,抛出了上述犀利言论。
2017年,中国光伏累计并网容量超过130GW,从0到100GW大关首次突破近20年。如果光伏产业正在缓慢攀升,电化学储能几乎在一夜之间爆发。
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已超过17.33GW。其中,今年上半年新型储能装机约8.63GW,相当于历年累计装机规模总和。韦伯咨询公司预计,2027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100GW。
储能行业的疯狂和产能过剩已成为该行业的共识。从跨境储能玩家可以看出,从光伏、风电到服装、家电、白酒等,一些企业甚至迅速改名,以摩擦储能的概念。
据不完全统计,电池和储能系统的计划产能严重过剩,远远超过市场需求的几倍。
即便如此,资本和新玩家还是蜂拥而至,以免被时代抛弃。因此,储能行业洗牌前夕频繁出现混乱,引起了刘吉珍等行业专家的关注。
储能只是杯水车薪?
9月16日,华北电力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珍在2023年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上指出,2022年底全球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45GW,年增长率80%,锂离子电池仍占主导地位。但他认为,这个数字实际上是“微不足道”。
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数据,2022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37TW。英国能源智库Ember《2023年全球电力评论》报告称,2022年全球发电量为344TWh,风力和太阳能占创纪录的12%。
「储能严究院」粗略计算发现,与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和全球发电量相比,新型储能实际上只占1.3%、正如刘吉珍所说,0.001%,“处于萌芽状态”,“在电力系统大规模消耗新能源的过程中,新能源储存基本上没有发挥重要作用,相当于长江水中的几个矿泉水桶”。
刘吉珍表示,储能被寄予厚望,促进新能源的大规模发展和消费。以沙戈荒基地为例,需要电化学储能比例,但要搞清楚配多少,怎么用。事实上,严格论证新电力系统的建设是否必须依靠新的储能。投资规模和运营成本需要深入讨论。
基于此,刘吉珍认为,我们必须对储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储能不是万能的。未来,新的电力系统将以新能源为主体,储能将发挥作用,但非常有限。真正解决问题的手段是“源网荷”,即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形成“多源互补、源网协调、供需互动灵活、智能化”新的动态电力系统。
刘吉珍甚至表示,他不同意这位将军“源网荷储”相比并论的说法,“储”充电的时候是“荷”,放电时是“源”,“源网荷”就够了。
△内蒙古某储能电站。摄影:杨倩
此前,郑耀东,中国南方电网有限公司专家委员会专职委员,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指出,储能只是一种调整手段,与三足鼎立“源、网、荷”体积差距很大,无法消除,永远不会成为电力系统的第四只脚。
比如郑耀东说,以新疆为例,2016年新能源利用率从63%到96%以上,不是靠储能,而是靠调度管理优化。2022年新疆电化学储能累计放电量为360.2万千瓦时,仅占新能源总发电量的0.0047%,说明储能远远不足以支撑消耗。
02交易数据是储能照妖镜
未来,在新的电力系统下,储能不仅应该是UPS(不间断电源),还应该成为电网辅助服务,创造最佳价值,实现利润。但事实上,为了迎合强大的配置政策,投资者的成本仍然很高,没有储能,数千万甚至数亿的投资最终变成了一堆铁疙瘩和沉没的资产。
根据新华社8月份的一项调查,宁夏储能电站作为中国第一个新能源综合示范区,今年加快建设,总规模居全国第三位。然而,该地区中核汇能的储能电站投资4.2亿元,月实际收入仅超过100万元,远低于可行性研究的预期收入。单一的盈利模式和亏损困境也是宁夏储能电站的普遍困境。
对于此类“风光配储”,刘吉珍评论道,“这不是胡说八道吗?”他说,他调查了不少于5个调峰电站,运行数据非常尴尬,基本上没有派上用场。“从概念出发,风景配置绝对不是正确的路径。”
从某种程度上说,配储与14年前相比“金太阳工程”这是一样的。2009年,原本想在金融危机中拯救光伏企业的人“金太阳”国家补贴项目扭曲了行业,陷入了危机。
当时,该政策根据建成规模对光伏电站给予一次性70%的补贴,被称为光伏史上最强的产业支持政策,但事与愿违——以次充好,偷工减料,低买高报“李鬼”项目层出不穷,抢先“占位”骗补。比如有些项目只有外圈是光伏板,中间是黑玻璃,根本发不出电,三个月或者一年就报废了。
“不知道卖给谁,谁给钱,付多少电费。”当年金太阳工程参与者“三连问”,储能行业从业者,尤其是源网侧投资者,仍在受到折磨。
储能公司高管刘伟琪表示,在不合理的补贴或激励机制下,行业早期鱼龙混淆的现象难以避免,只有在市场适者生存的情况下,才能保留做事扎实的企业和项目。储能最终回归市场,用行政指令或特殊电价补贴机制指挥是不可持续的。
但好消息是,全国各省预计将在2025年前完全进入电力现货交易市场,或为储能深度参与市场交易提供温床。
刘吉珍还强调,要让储能走上正确的道路,就像下一盘象棋一样,不是不喜欢“车、马、炮”,相反,通过调兵遣将赢得这盘棋,这是行业所需要的。
储能寒冬即将来临?
在储能新兴产业成熟之前,政策混乱、行业混乱和野蛮增长似乎是唯一的途径。
“一些小企业可以通过存几个人来建立储能公司,挖掘几个行业专家,给投资者讲一个好故事,不断获得融资。”一家Top 储能企业高管钟明表示,有了资本的支持,他们的产品根本不需要考虑利润,可能会亏损两三年。但如果技术创新跟不上,成本就不能继续下降,没有核心竞争力,资本总有一天会耗尽,倒下是不可避免的命运。用作互联网产品的思维来储能,显然是缘木求鱼。
东南部储能公司营销总监马晓「储能严究院」据说储能行业看似火爆,其实寒冬的迹象已经出现,首当其冲的是疯狂扩产的二三线小厂商。仅仅一年,储能行业就发生了变化。去年供不应求,今年大幅过剩,价格暴跌。这些三线品牌甚至面临着刚投产就降价生产就亏损的困境。
对此,钟明对「储能严究院」据说目前的储能竞争非常残酷,行业内部极端,产能过剩,只有龙头企业才能生存。企业必须通过不断创新来降低成本,通过产品创新和低价格来赢得更多的市场。
钟铭认为,“为了赢得市场,成本必须超过价格下跌的速度。”储能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必将伴随着价格的下降,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大规模储能应用。业内普遍预计,0.5元/Wh的电池根本不是分水岭,未来会跌破地板价格,0.1元的耗电成本可能不远。
马骁分析了严格的储能研究所,称光伏和风电最初也是千军万马的混战。经过几十年的洗牌,剩下几十个。“储能和光伏、风机行业将呈现出惊人而相似的发展曲线,但储能重组周期可能更短,甚至每年一轮,因为储能容量爬得更快,工程周期更紧凑,至少是光伏的两倍以上。”
(刘伟棋、钟铭、马骁为化名)
原创文章,作者:储能严究院,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9/2017123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