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水退去时,谁在裸泳,一眼就知道了。
互联网公司造车的梦想终究会醒来。
也许是因为水土不服,或者从一开始就“玩票”。当各大汽车公司纷纷下场进行肉搏战时,戴着互联网造车光环的后来者最终选择及时止损。
其中,除了果断,还有更多难以释怀的遗憾。
看看今天的汽车市场,即使成都车展如火如荼,也无法改变大多数人的悲观情绪。因此,即使是100股交易限额的罕见大a市场也没有主要汽车公司的“阴影”。
汽车行业真的不景气吗?几天前,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写道:
2023年1月至7月,汽车行业收入53148亿元,同比增长12%;46378亿元的成本增加了12%;利润2583亿元,同比增长1%;汽车行业利润率为4.9%,与整个工业企业利润率为5.4%的平均水平相比,汽车行业仍较低。7月,汽车生产8217亿元,增长5%;7149亿元的成本增加了6%;利润407亿元,同比下降30%;汽车行业利润率为5.0%。
换句话说,在汽车价格战的背景下,主要汽车公司不得不牺牲部分利润,选择“烧钱”来降低价格,以保持来之不易的市场份额。这种“赔钱”的举动显然让那些想赚“快钱”的互联网公司难以忍受。
因此,许多互联网公司开始试图一步一步地远离汽车行业的“泥潭”。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在这样的行动之后,他们留下的是鸡毛还是所谓的互联网思维?
资本追求的“热闹”
8月28日上午,滴滴出行与小鹏汽车联合宣布,双方达成战略合作。
滴滴将向小鹏出售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的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小鹏汽车将在此基础上打造A级智能电动汽车,项目代码“MONA作为其全新品牌的首款产品,预计小鹏汽车量产将于2024年推出市场。
对小鹏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好处。但对滴滴来说,最直接的解释可能会变成,“汽车不能制造。”
恍惚中,滴滴2021年的大起大落仍在脑海中重演。但大家都知道,今天之后,这家旅游巨头的造车梦想已经不复存在。退一步说,除了生产资质等限制因素外,滴滴终于放慢了一口气,继续造车的不确定性太大了。
根据滴滴7月发布的2023年Q1财务报告,2023年第一季度,滴滴收入达到427.12亿元,较去年同期358.48亿元增长19.1%。
虽然增长不错,但很难改变滴滴第一季度成本36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5%300亿元;9.18亿元净亏损的表现也意味着滴滴正处于“回血”阶段。
在这样的商业环境下,滴滴选择保护自己是可以理解的。更重要的是,今天的汽车市场一片混乱。不难预测,当汽车市场第二轮价格战开始时,真正的“烧钱”战争才刚刚开始。
资本不傻,不会一头扎进火坑。以史为鉴,如今互联网造车从兴起到退潮,与曾经自动驾驶的火热到冷落一模一样。
亚马逊、谷歌、百度、阿里巴巴等世界知名互联网公司曾经开始研究自动驾驶技术,因此被大量资金包围,Waymo、Cruise、Argo AI、Robotaxi公司,如Apollo,竞相出现。
现在去看看这些公司,当资本失去投资热情时,除了已经死了,只剩下“求生”这个词了。
好消息是,经过7次、八年来,自动驾驶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那么,与互联网汽车制造相比,它能给汽车行业带来什么呢?
对此,不妨再看看另外两个例子:智己和集度。
2020年11月,阿里、上汽、浦东新区举行签约仪式,共同投资成立智己汽车。如今,智己已经积累了三款车:L7、LS7、LS6。
智己L7最早上市,近几个月销量只有几百台。智己LS7上市稍晚,但自上市以来,月销量不超过2000。智己LS6刚刚开始盲订成都车展,预售价格区间为23-30万元,发誓要在销量上拉回一盘。
阿里巴巴只占智己股份的18%,可能没有发言权。相比之下,百度的大规模集合代表了互联网企业造车的另一种状态。
当时集度刚成立,百度首席执行官李彦宏亲自来到上海嘉定集度汽车总部,对集度员工说:“我真的很想加入你,我们一起工作。”
到目前为止,以不同方式生存的汽车机器人只能通过极越进一步推出,集度Robo-01已经成为极越 01。
综上所述,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造车”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也是大流量。因此,各大资本和互联网企业争相频繁行动。
但利益关系,千丝万缕,谁又能分清呢?
俗话说,互联网企业带来的数据化、流程化、标准化、透明度等,终究给汽车行业留下了一些东西。可以肯定的是,互联网汽车制造不会结束。
是结束,也是新的开始
回顾当时的亏损、裁员、后继无力,包括百度、阿里巴巴等老牌公司在内的每一家互联网大厂都“一头两大”。
当“脱虚向实”四个字萦绕在每一家互联网企业的心头时,隔壁汽车行业的政策倾斜和繁荣就成了可见的救命稻草。
虽然短期内,互联网汽车制造的繁荣正在消退,但从长远来看,汽车市场的可操作空间仍然巨大。
首先,互联网企业进入汽车市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投资。
腾讯投资蔚来,阿里投资小鹏、智己、美团投资理想……可见,互联网大厂以资本的角色入股造车新势力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但值得注意的是,投资也是一项技术工作,如360投资哪吒、百度投资威马等,没有取得好成绩。
二是智能化。
智能驾驶舱和智能驾驶已成为新能源汽车必不可少的“标准”。毫不夸张地说,传统汽车公司在智能和电气转型过程中并不顺利。即使是现在,这些汽车公司也需要更多的软件帮助。
以华为鸿蒙驾驶舱、HI智能驾驶、魅族Flyme为例 Auto,百度Apollo等,在汽车行业影响力很大。
最后,互联网企业除了赋能汽车本身外,还可以赋能汽车企业本身。
大数据客户获取、精准营销、标准化工作流程、云……互联网企业可以从汽车企业自身进化的角度为其带来新的意识形态和行为准则。显然,汽车公司仍然需要依靠“工具”来实现这些数字转型,而互联网公司是最合适的“拐杖”。
可以想象,互联网思维必然会与汽车公司的传统思维产生激烈的碰撞,这种进化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否则,落后的汽车公司,只能被动地“被殴打”,被降低维度的打击。
“如果你想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你必须跟随潮流。此时此刻,风口在智能电动汽车中。”去年,雷军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再次提到了风口的重要性,并直言不讳地说:“如果你不造车,你就会落后。”
那么,现在不造车真的落后了吗?人与人之间的喜怒哀乐不相通,小米、百度、阿里、腾讯的回答也不一致。
然而,这里可以肯定的是,除了小米仍然坚持“头铁”为小米汽车而战外,其他大型互联网制造商已经退休。
在他们进入汽车行业的日子里,汽车圈确实发生了很多变化。至于是好是坏,留时间来判断。
原创文章,作者:汽车公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9/0511119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