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的“新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崔力文

崔力文负责编辑

编辑丨别致

小鹏的“新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小鹏在2023年,总是喜欢闷闷不乐地制造“大新闻”。

距离上次毫无征兆的“牵手”大众,仅仅过去一个多月,昨天早上突然正式宣布“接单”滴滴,还是亲自“all in”的方式。

小鹏的“新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具体来说,通过合作,小鹏将正式进入多品牌战略阶段,进一步加强A级市场产品的技术竞争优势,使智能驾驶技术成为最主流细分市场的标准。

A级智能电动汽车作为战略合作的核心,将作为小鹏新品牌的第一款产品进入市场,预计将于2024年开始大规模生产,项目代码“MONA”。 

新品牌车型将与小鹏现有品牌产品形成差异化定位。

与此同时,滴滴将首次为小鹏开放全生态赋能,“MONA“提供包括智能驾驶舱、智能驾驶和共享旅游市场在内的多维支持,帮助小鹏汽车在“15万级”价格范围内打造热门车型,进一步加快自动辅助驾驶和智能驾驶舱技术在全球市场的应用和普及。

为促进双方建立长期双赢的战略合作关系,小鹏将发行A类普通股,占交易完成后总股本的3.25%,收购滴滴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的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滴滴将成为小鹏的战略股东,第一批股票将锁定24个月。

小鹏已成为第一家得到滴滴生态系统全面支持的汽车企业。双方将探索在滴滴平台上运营、品牌营销、金融保险服务、充电设施建设、Robotaxi、国际市场合作等多个领域互利共赢的长期合作机会。

写在这里,再做一个小铺垫。

事实上,早在前年,滴滴内部代号“达芬奇”的汽车项目就已经浮出水面。后来,甚至有消息称,另一家新势力汽车制造商机智骏有限公司被收购,以促进“着陆”。然而,在任何官方公告之前,它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至于背后的原因,一定很复杂。例如,资本问题、资格问题,包括创始人摇摆不定的决心,都在积累,促使滴滴逐渐放弃“达芬奇”。

昨天,小鹏的“接单”可以看作是为该项目找到了一个“好买家”,这也证实了互联网汽车制造在残酷环境中的退潮。

小鹏的“新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吉利高级副总裁杨学良甚至直接在微博上公开招聘滴滴相关业务部门的品牌、营销和公关员工。

从这个角度来看,不禁好奇“接单”的小鹏能从中得到什么?

首先,订单必须足够可观。

毕竟还是那句话:“造车终究讲究规模效应,没有销量支撑,一切都会变成不切实际的空谈。”

虽然今年的小鹏通过推出G6放缓了一些力量,但明年的中国汽车市场将变得更加危险和血腥。如何实现更大的量变,挑战仍然很明显摇摆在它面前。而“接单”滴滴,至少有一个基本的保证。

为此,双方每年至少玩10万辆“赌博协议”,滴滴参与“MONA“对于销售,小鹏需要拿出相应的股份。如果滴滴能连续两年卖出18万辆,最多可以获得5%的股份,甚至超过公众的持股比例。

当然,对小鹏来说,同样稳赚不亏。

除了获得足够可观的订单外,在滴滴“股东”的支持下,滴滴成功地进入了在线叫车市场,并通过推出“新品牌”,不必太担心拖累“品牌”的形象。

此外,更重要的是,早在今年第二季度财务报告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何小鹏就曾说过:“有趣的是,两年前我提到,由于成本原因,没有汽车公司能够在15万级推出具有竞争力的自动驾驶汽车。但随着我们的技术创新和整个过程的成本降低,我目前的观点发生了变化。”

随后,他进一步解释说:“因为我已经清楚地看到了清晰可实现的路径和时间表。这让我们有信心,我们也有能力在最主流的15万级推出自动驾驶汽车,这将极大地促进智能的全面普及。”

小鹏的“新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站在当时的节点上,谁也没想到何小鹏说的话,竟然是一种暗戳戳的铺垫,指的是“MONA”。

“这一次,我们与滴滴合作的核心是,他们拥有一款完成度很高的A级智能电动汽车车型,在早期阶段投入了数十亿元的开发,是我们非常有吸引力的资产。与此同时,我们还将收购所有与MONA相关的测试、设备和其他资产,包括一些核心人员团队也将加入小鹏。”

事实上,昨天上午消息正式宣布后,新势力召开了媒体交流会,何小鹏和顾宏迪都出席了会议。以上段落是后者的解释。

言下之意是,滴滴已经在这个产品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团队和设备都是现成的。

小鹏的“新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选择半路“接单”的小鹏,根本不需要从零开始,而是把自己擅长的XNGP、扶摇架构可以赋能,并负责现有工厂的后续生产。

显然,初始任务量的大幅减少和基本销售的提前保证,无疑是何小鹏观点改变和下定决心的根本诱因。

在媒体交流会上,他还承诺:“通过与滴滴的合作,我们相信我们可以做好15万级市场,同时做B端和C端。MONA只是一个开始,将有许多相应的渠道和品牌行动。”

可以肯定的是,何小鹏的野心并不局限于在线叫车市场。相比之下,私人消费市场是它真正窥探的“蛋糕”。他越来越期待与滴滴在金融保险服务、充电设施建设、Robotaxi和国际市场的合作。

小鹏的“新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作为一个冷静理性的旁观者,在看好这个“接单”的同时,还是想在心里提出一些疑惑。

举个例子,既然有了“MONA“如果存在,G3的价格范围与车型定位相似、P5,有必要继续升级推新吗?

比如结合以往的经验,几乎没有一款产品能“既有又要”B端和C端,所以 “MONA入场后如何保证自己不会完全成为大家口中的“网约车”?

譬如,以“MONA“作为一个新品牌,小鹏的新品牌会传递给外界一个相对低端的形象吗?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观众的偏差,自我动车的普及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吗?

比如既然选择成立新品牌,那就继“MONA之后,小鹏将如何规划后续的产品序列?毕竟,不可能只卖一辆车。

再比如,从“牵手”大众,到“接单”滴滴,再加上自身的业务拓展,或多或少担心小鹏是否有这么多精力一个个深耕?

最后汇成一句话,今天文章标题的后半部分,到底是“蜜糖还是砷”?

一切都有很大的变量和未知,每一个问题都在等待新势力造车来回答。

当然,没有人会拒绝送上门盈利的“生意”,即使他们暂时不考虑如何做大做强。此外,资本市场股价的飙升给出了阶段性的积极反馈。

总之,小鹏的“新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原创文章,作者:C次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8/2917117740.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