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一方面,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好消息。例如,比亚迪已经下线了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正在迅速取代传统燃油汽车。
另一个例子是大众与小鹏、丰田与比亚迪携手,中国汽车市场正进入“反向合资”时代。
另一方面是坏消息,价格战、内卷、毛利率低,净利润低,整个行业从业人员收入低。
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解释如此矛盾的现象,那就是“东亚模式”。
在人们的印象中,“东亚模式”一般是政府利用产业政策在弯道上超车,但产能霸权不能带来定价霸权,从而带来严重的内部卷。
但事实上,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模式正在超越东亚模式。未来,产能霸权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定价霸权。也就是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可以推翻欧洲和美国的燃料汽车系统,而且还可以在中国建立一个高利润的产业。
了解这一产业变革和中国汽车市场的核心逻辑。
01
泛摩尔定律是东亚模式的产业本质
欧美发达国家对先进的工业体系有着严格的保护。一旦后发国家威胁到这一点,他们将不遗余力地阻止后来者的产业升级。
因此,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后发工业国家来说,它总是面临着进入巨大利润行业以赶上竞争对手的困难。但如果我们不进入这些行业,那么在世界产业链中,中国只能在严重的内部卷中获得一些微薄的利润。
一般来说,欧美大型飞机、汽车、芯片、机械制造等发达工业国家利润巨大的行业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首先是渐进创新。由于材料、物理等基础科技增长曲线缓慢,行业核心技术已经成熟,剩下的每一个小创新都需要长期积累。
二是供应链固化,供应商关系密切,外来者几乎不可能向上攻击。
综上所述,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后来者一步步落后。
那么后发国家呢?没关系。后发国家(如中日韩)有一个弯道超车后门,那就是摩尔定律。也就是说,芯片上的晶体管密度每18个月翻一番,性能翻一番。
具体来说,半导体行业的研发效率会呈指数级变化,所以在面板上,LED、在光伏等泛半导体领域,存在成本和效率指数下降的情况。最终,终端性能(如计算机、手机)会爆炸性提升。
这样的物理和产业法则将使任何领导者都无法保持其优势。以手机行业为例,即使是像苹果和三星这样的绝对巨头也面临着竞争压力,每年都会被对手嘲笑技术落后。领导者有点松懈,就会被追逐者赶上。
这意味着早期投资很难积累规模优势。后发者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可以很快形成产能优势。相反,先发者的落后设备已成为需要淘汰的落后产能。
这种现象在燃料汽车、航空、医疗等领域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摩尔定律也可以用于太空,那么太空飞机的速度估计是光速的数百倍。但绝大多数行业都由能量守恒的物理定律主导,而不是人类意志的转移。
因此,正是摩尔定律的存在创造了著名的“东亚模式”。电子产业非常适合东亚国家,因为它需要大量的机械化生产和军事管理的年轻劳动力。因此,一方面,东亚模式给了中国、日本和韩国赶上英超联赛的机会,另一方面,它给东亚带来了严重的工业条件和社会问题。
02
世界汽车工业正在进入东亚模式
今天,新能源汽车产业革命逐渐接近泛摩尔定律,这是过去最稳定的行业,一个重要的驱动力是电动汽车独特的成本结构。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电池) 电控,40%) 汽车电子(22%)占60%以上,具有很强的泛摩尔定律特性:电池是动力系统的核心,通过新材料的发现和新工艺的应用,可以快速提高电池的性价比。
例如,在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公司的不断努力下,2012年至2019年,中国锂电池成本大幅下降78%。第二大汽车电子成本,包括LED、这些电子元件,如IGBT,本身就遵循摩尔定律。因此,在电动汽车成本方面,形成了一条有趣的“孪生成本曲线”:车辆成本曲线与电池成本降低曲线几乎相同,也可以实现非线性降低。
也就是说,在燃油汽车时代,汽车企业性价比的提高主要来自效率转换,遵循能量转换定律,即使增长1%也非常缓慢。
然而,在新能源汽车时代,电动汽车不仅通过新的成本结构和能源切换轨道,而且通过非线性快速挑战传统轨道的线性发展缓慢。
此外,如果我们想将燃料汽车产业转变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我们不仅要将传统的三大燃料部件转变为三电系统,还要重塑整个产业链——从卓越到快速迭代。
也就是说,世界汽车工业正在进入“东亚模式”。
通过阅读这一基本原理,现在可以充分解释大量现象。
第一,为什么新能源汽车行业如此内卷,频频降价爆发“价格战”?
在泛摩尔定律的底层逻辑的控制下,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成本将继续下降。许多证券公司预测,新能源汽车的价格预计将在今年和明年与传统燃料汽车持平。在过去,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很高,但使用成本很低。所谓的昂贵和便宜的购买。在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将直接冲破燃料汽车的基本磁盘。
换句话说,这条物理定律是马斯克和其他企业家最大的机会,也是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坚持的信心。不仅特斯拉,马斯克的另一家光伏公司SolarCity也符合这一规则。其拳头产品BIPV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公司,成本急剧下降40%。
第二,从“反向合资时代”开始,传统汽车企业能否通过购买技术翻盘?
大众投资小鹏,被普遍认为拉开了“反向合资”的序幕。
此前,我们在《从另一个维度看大众电气化转型:失败还是成功?》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作为一个数百年的汽车帝国,大众汽车最强大的能力是协调庞大产业链的大规模运营能力,利用其资本优势深入绑定中国产业链。至于它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它可以争取一分之一。其次,当中国产业链被深度绑定时,大众汽车可以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在全球市场上建立自己的优势。
如今,大众基于小鹏G9平台、智能驾驶舱和高级智能驾驶软件系统开发了一款新车型。可以说,这证实了以前的判断。事实上,除了与小鹏的合作外,还有消息称,大众的捷达品牌可能会购买零跑平台。
此事一经披露,大众在中国市场新能源技术平台的布局总体上就会明确:
高端:奥迪与上汽智己携手。
中端:大众与小鹏合作。
低端:捷达牵手零跑。
除了大众,丰田与比亚迪携手备受关注。那么,像大众这样的传统汽车公司能否依靠这种模式取得成功呢?现在看起来很难。
基于上述产业链转型的逻辑,燃油汽车巨头熟悉的七年新车时代已经结束。中国汽车将重新定义年度汽车的概念。两年一辆新车,甚至一年一辆新车的“制造加速度”正在成为常态。可以看出,技术和汽车制造平台并不是关键。整个产业链的升级节奏是中国电动汽车在新轨道上领先的根本途径。这意味着德国和日本熟悉的百年流水线将被彻底颠覆。
从全球市场来看,丰田、大众和通用汽车的全球销售增长率为10-20%,特斯拉为80%,而比亚迪则是200%速度猛增。可以说蜗牛、鸭子、兔子都在一起赛跑,谁赢谁输,一目了然。
在泰国,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如果中国市场不能竞争,那么退出就结束了,但事实上,你能逃到哪里呢?东南亚吗?你知道,比亚迪已经登陆了泰国的海滩,逃跑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03
只有抓住五个关键环节,才能摆脱内卷
内卷之所以成为内卷,本质上是因为它被产业链的领导者压缩在有限的分工体系中,只有拓荒才能走出内卷。
以互联网产业链为例。美国往往只抓住脖子和利润部分,然后转移其他环节。一旦一个国家想要向高利润环节伸出援手,它将受到无情的打击。
具体来说,美国已经放弃了重资本和人力的艰苦工作。重点关注下游消费市场,然后利用下游应用领域获取利润,然后补贴上游研发环节。最后,通过上游卡住脖子,在下游赚很多钱来控制产业链。
目前,只有中国才能摆脱东亚的内部卷曲模式,因为中国是唯一一个可以在下游市场复制美国的国家。由于中国的规模巨大,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品市场。
当巨大市场的利润不断输入中国科技企业时,他们可以攻坚上游科技。
例如,阿里巴巴在电子商务利润的反馈下建立了云计算系统。
华为只有在通信设备和手机上赚钱,才能拿出数千亿5G、芯片攻关。
那么,掌握产业链中的哪些环节意味着高利润呢?分别是标准规则第一、基本能力控制、价值单元链控制、平台软件支持、创新生态驱动。
在看到美国模特和布链者的力量后,中国的转变方向也非常明确:从制造商到布链者;从强壮到手持刀片。
首先,技术标准。例如,在通信行业,高通公司已经将其大量的专利运作为行业标准。因此,行业中的任何挑战者都必须屈服于高通公司的专利网络,并支付专利费。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公开占全球70%,全球63%以上的动力电池由中国供应。
二是基础核心材料的能力控制。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三电技术,尤其是动力电池,牢牢掌握在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中国公司手中。
第三,价值单元链控制。也就是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联盟已经形成,将产业链的关键玩家嵌套在一起,实现“一荣共荣,一损俱损”的产业联盟。
第四,工业软件。将软件系统嵌入产业链,不断积累数据,形成网络效应。如EDA软件、美国新思科技、洪腾电子等半导体设计领域。
在这方面,中国非常薄弱。虽然工业类别齐全,但中国的工业软件技术水平并不高,其中R&D设计工业软件的定位率只有5%,95%的R&D设计工业软件依赖进口。例如,西门子(德国)也是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艾默生(美国)、施耐德(法国)、三菱(日本)占据主导地位,大多数国内企业仅限于提供小型产品或专注于特定行业。
事实上,在这方面,中国的颈部卡住程度不亚于芯片。
第五,是创新生态驱动。这是所有招式的最后一步,就是通过新的产业形式重组产业链。特斯拉是最典型的代表。在这方面,中国有比亚迪和新的汽车制造力量,一点也不落后。
可以看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们不必追求“生产能力在我手中”,而是要抓住五个关键节点。只有这样,普通人才能享受产业升级的红利,而不仅仅是让少数人永远富有。只有产业升级,摆脱内部卷的命运,超越东亚模式,才是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高科技高峰的最大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电动大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8/2411116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