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新能源汽车特权的“绿牌”逐渐被取消,这是大势所趋

据中国汽车协会统计,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也称渗透率)达到25.6%。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制定的《节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年)-2020年),预计将在2025年将这一数据提升到2020年%,现在中国已经提前三年超额实现了目标,可喜可贺。

当然,虽然目标的提前完成可以被视为对中国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布局相关工作的巨大肯定,但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如此快速的增长在早期阶段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但也表明危机的提前到来。

众所周知,除了众多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共同努力外,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如此迅速的最重要原因是相关政策的支持。除了简单粗暴的免征购置税和国家新能源补贴外,最具代表性的是为新能源汽车组装“绿色牌照”。

举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由于城市拥挤,上海很久以前就实施了燃油汽车牌照拍卖政策。只能拿到10万元的牌照配置,直接打消了很多消费者买车的打算。绿牌出现后,上海也相应推出了“免费发放新能源汽车专用牌照”政策。消费者只需购买合格的新能源汽车即可获得上海牌照,在上海城区无障碍通行。因此,上海等限牌城市的新能源渗透率仍处于全国前列。

然而,自今年以来,除取消国家补贴外,上海等地也开始逐步收紧绿色牌照的发放。据了解,大部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包括扩展范围)已被取消装配绿色牌照的资格。同时,包括乘客协会在内的相关机构也向相关部门提出了合并汽车牌照并取消绿色牌照的建议。从表面上看,这是上海和其他城市为了解决城市拥堵而不得不采取的下一个政策,但它表明绿卡,或新能源汽车的“特权”时代即将结束,也表明新能源汽车公司未来的道路将不再那么顺利。

我相信每个人都发现,进入2023年后,除了政策变化外,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在特斯拉开始多次大幅降价后,市场上的许多企业都面临着压力,甚至许多曾经声称销售汽车损失,汽车公司也加入了战争,这实际上是福利政策下降后的“蝴蝶效应”。

写在最后

当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前达到标准时,汽车售后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整体接受度已达到高点。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消费已逐渐从以往的“政策驱动”转向“消费者需求驱动”。基于这种情况,补贴下降和特权减少是不可避免的。

对于汽车公司来说,这些情况的出现将进一步加剧汽车公司的内部竞争,“适者生存”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样的市场环境将产生更多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这是一个巨大的好消息。

综上所述,象征新能源汽车特权的“绿牌”逐渐被取消,这是大势所趋。毕竟长期依靠不公平的补贴“活下去”是不合理的,相信油车和电车公平竞争的时代很快就会到来。那么你觉得这个事件怎么样?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原创文章,作者:carmet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2/281953847.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