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之栋
崔力文负责编辑
编辑丨别致
动力电池回归理性的那一天,就是大拐点来临的时候。
受市场需求和各方面主客观影响,碳酸锂价格最终跌至谷底。从60万/吨的高点到20万/吨的低点,碳酸锂从以前开始“香饽饽”,转身变成了今天“大路货色”。
是的,大快人心!
无论是汽车公司的表现还是市场环境的变化,碳酸锂的暴跌都归因于一件好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阶段,上层建筑不会允许动力电池成为限制整个行业发展的枷锁。
请注意,动力电池市场无序扩张的时代已经过去;即将到来的将是一个新的秩序。
从水平上看,从动力电池产品开始,它是一个需要强大整合能力的系统工程。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质、包装方法、电池热管理系统等,共同形成电池动力系统,为纯电动和混合动力车型提供动力。
纵向延伸,从动力电池行业出发,拥有完整的供应链系统,利益沿链传递。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中游电池制造商、下游汽车制造商、中转电池回收厂等,各司其职,形成完整的闭环。
但无论是产品还是行业,动力电池似乎都有不可忽视的缺点。
例如,去年就沸沸扬扬了“为宁德时代打工”“炒作上游原料”“动力电池成本居高不下”一系列事情的发生,都表明动力电池技术和产业链系统还不够成熟。
如何毕其功于一役,促进整个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国内汽车市场坚定,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不动摇,中国动力电池的市场规模就能始终保持和扩大。在此过程中,技术创新和供应链重建是两条不会改变的明线。
当新能源汽车产业发生变化时,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机遇就出现了。
01
两个发展方向越来越明确
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刀片电池、大圆柱形电池、软包装电池……
人们总是使用一些电池产品的应用材料和包装来区分各种动力电池的类型。其中,最主流的区分方法是根据原材料进行区分,有两种: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
磷酸铁锂电池以其低成本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然而,随着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的飙升,人们关注的是低成本的产品——钠离子电池。
与去年相比,碳酸锂价格暴跌至20万元/吨,并逐渐稳定下来。虽然磷酸铁锂电池的成本也有所下降,但总的来说,它仍然高于钠离子电池。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在钠离子电池产业链与标准发展论坛上表示,钠离子电池的成本预计将低于磷酸铁锂电池的20%以上。
但另一方面,钠离子电池毕竟是一种新兴事物,需要产业链的改进、技术成熟度的提高和规模效应。目前,钠离子电池仍处于推广期。
好消息是钠离子电池已经开始陆续上车,热度远高于以前。不仅是宁德时代钠离子电池启动的奇瑞相关车型,江淮为3也在上海车展上发布了钠电版。
钠离子电池的风,真的来了吗?也许是的。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价格战”日益激烈的增长促使整车厂对动力电池的成本更加敏感。但除了低成本,动力电池还有另一个发展方向——高性能。
动力电池的性能涉及安全性、能量密度、循环寿命、耐寒性、耐热性等多个方面。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能否获得更长的里程是一种更明显的性能。
因此,整车厂和动力电池企业为了提高整个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花费了大量精力。
最突出的方法是“结构创新”,通过空间的设计和应用,电池制造商推出了宁德时代麒麟电池、中国创新航空公司OS电池、瑞普兰均问顶电池等一系列电池品牌……
当然,汽车公司也不愿意落后。广汽推出弹匣电池、蔚来三元铁锂电池、上汽魔方电池、著名比亚迪刀片电池等。
此外,不可忽视的是,电池材料的创新是提高产品性能的根本途径。
如今,宁德时代的M3P电池、中创新航的磷酸锰铁锂电池等多种材料创新产品已经出现在行业市场上。在这次车展上,宁德时代展示的凝聚电池更加辉煌。
高比能 安全性高,单体能量密度最高500Wh/kg,这种凝聚电池的路数与钠离子电池相反。换句话说,凝聚电池是一种半固态电池,其目的是逐步最大限度地提高电池的性能,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长续航”的要求。
当然,只有放弃才能得到。如果你想要这样的表现,你需要花更多的钱,而这些额外的成本总是由特定的人支付。
02
产业链重构,瓜分话语权
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总比平庸做一万件事好。电池制造也是如此。无论是降低成本还是堆积性能,只要达到极致,总会开辟一条宽阔的道路。但不可忽视的是,动力电池从零开始也经历过“百转千回”。
是的,这是整个产业链的问题。
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开始,受碳酸锂暴跌的影响,许多原材料企业已经主动“减工减产”。一方面,避其锋芒,少卖就是“赚”;另一方面,减少供应,增加需求,等待机会。
“自救”当碳酸锂价格从60万元/吨下降到17万元/吨以下时,并非毫无用处,其下降趋势终于停止了,开始慢慢回升。
但没有人知道碳酸锂此时的价格走势“企稳”,是反弹诱导更多,还是回归价值,重组。是的,上游原材料供应商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或者说,他的话语权逐渐被吸引“瓜分”。
事实上,说到电力电池行业的话语权,宁德时代永远无法回避。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宁德时代的实力都是毋庸置疑的。
根据韩国市场研究机构SNE 根据Research的最新数据,宁德时代在今年第一季度以35%的市场份额再次获得世界第一冠军。
从技术引领的角度来看,宁德时代M3P、凝聚态、钠离子、麒麟电池,也在市场上逐渐搅动风雨。
如此来看,“宁王”它之所以被称为宁王,是因为它确实被称为宁王“名副其实”。然而,在如此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没有人能永远屹立在山顶上,宁德时代也是如此。
换句话说,当“天下苦宁王久久”当叹息出现时,它的话语权已经被盯上了。
据外国媒体报道,特斯拉已获得欧盟批准,并开始在德国柏林工厂生产比亚迪刀片电池的新Model Y。这款Model Y 刀片电池将由比亚迪在中国制造,并运往德国装载。
这样,至少在客户特斯拉的订单中,宁德时代被比亚迪分成了一块蛋糕。在国内市场,宁德时代必须面对的不仅仅是比亚迪,还有一系列蜂拥而至的电池厂商,如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技、蜂巢能源等。
当电池制造商迫切需要整车厂的订单来赢得各种市场竞争时,卷价、卷技术和卷客户的话语权逐渐流向下游汽车企业。
我们常说,新能源汽车的总体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但今天的国内汽车市场环境表明,如果混合动力汽车率先占据主流,那么对动力电池的需求就不会像预期的那样夸张,这也是当今动力电池市场需求疲软的主要原因。
又贵,需求可以暂时搁置,汽车公司肯定会等价而卖。
因此,问题来了。当汽车公司逐渐控制动力电池行业的发言权时,有人会喊电池贵吗?随后,当整个动力电池产业链的利益分配再次不均匀时,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会吗?“起义”,通过更剧烈的减产停工,谋取话语权?
这是一个圆圈,故事还在继续。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立场,但时间和市场的考验最终会给中国动力电池行业一个正确的答案。
原创文章,作者:C次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5/082180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