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两年里,在中国汽车市场,油车似乎已经成为一只街头老鼠。它要么被老板嘲笑买燃油车,要么闻汽油的味道,要么被媒体批评为诺基亚。它是腐朽和守旧的,不想进步。
一时间,购买新能源汽车成为政治正确,而燃油汽车则成为原罪。
《人民评车》一直反对这种非黑即白的论调。诚然,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进入了快车道的发展。根据中国汽车协会的数据,2022年中国乘用车销量为2356.3万辆,同比增长9.5%。全年销售688.7万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93.4%,市场份额上升至25.6%,高于去年的12.1%。也就是说,新能源汽车在2022年中国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9.5%方面发挥了绝对的促进作用。
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推动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绝对动力。
在这个过程中,燃料汽车的发展势头减弱了。从销售数据来看,2022年燃料汽车销量同比下降了200多万辆。然而,对于特定的品牌,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即二线品牌完全下降,主流品牌仍然相对强劲。
这也表明,新能源汽车对燃料汽车产生了严重影响,但不足以达到颠覆的程度。对于主流汽车公司来说,燃料汽车仍然是他们当前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和燃料汽车已经进入了战略连接阶段。
主流燃油车品牌销量强劲
让我们看看6月份的汽车销售列表。汽车市场的顶级车型仍然是轩逸、朗逸和速腾。几个月前,销售霸主比亚迪秦的销售排名有所下降。在SUV市场,尽管特斯拉、比亚迪和广汽埃安的车型占据了前十名的一半,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长安、本田和丰田的产品在名单上,月销量保持在1.5万辆以上。这说明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在新能源汽车的猛攻下,主流燃油汽车产品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崩溃,而是来回战斗。即使在紧凑型家用车细分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优势仍然保持不变。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主流燃料汽车品牌包括大众、丰田、本田、日产、长安、吉利等品牌。对于这些汽车公司来说,这不是最后的高峰,燃料汽车仍然是他们未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年上半年,大众和丰田基本守住了基本盘。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共同销量达到137万辆,同比下降约2%。尽管如此,销量还是比第二名比亚迪高20多万。
广汽丰田和一汽丰田的销量超过90万,前者同比下降5.2%,后者同比增长4.8%;长安和吉利的销量分别达到63万辆和57万辆,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3%和8.9%。
我们根据燃料汽车进行划分。在汽车细分市场,6月份共有23款车型销量超过1万辆。北京现代伊兰特6月份销量达到10298辆,排名第23位,一定出乎意料;在SUV细分市场,6月份共有19款车型销量超过1万辆。
我们根据新能源汽车的条件进行划分。在汽车细分市场,6月份共有11款车型销量1万辆;在SUV细分市场,6月份有7款车型销量超过1万辆。
可以认为,在中国汽车市场,主流汽车品牌的燃油汽车业务仍然是主要组成部分,与新能源汽车相比仍有很大的优势。
给消费者燃油车销量不好的印象是什么?在新能源汽车的冲击下,二线汽车品牌受影响最大。这些品牌包括普通合资品牌和豪华品牌。印象最深的是东风雪铁龙。凭借12万C6,它迅速成为上半年的交通责任。东风雪铁龙3月份销量4314辆,6月份销量1101辆,迅速恢复原状。
斯柯达、北京现代和起亚也有类似的命运,销量急剧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像凯迪拉克、雷克萨斯、讴歌和英菲尼迪也有自己的困境。总的问题是衰退太快,超出了市场的认知。
新能源汽车增速放缓
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继续增长,但增速放缓。根据中国汽车协会的数据,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74.7万辆,同比增长44.1%。2022年上半年增速为120%,较今年上半年增速疲软。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渗透性上。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28.3%,仅比2022年底的25.6%增长2.7%。与过去两年相比,新能源汽车的平均渗透率每半年增长约5.1%,今年上半年的渗透率增长也放缓了。
从绝对值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仍保持增长,但增长速度变得后劲不足。
新能源汽车整体销售增长放缓的原因有很多。销售基数的增加是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汽车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54.5万辆和352.1万辆。随着销售基数的增加,增长率将不可避免地下降。
价格战也对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产生了重要影响。价格战主要在燃料汽车领域开始。20万C6过时,12万C6成熟稳定,足以表明价格战在刺激销售方面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买车的人太多了。降价的燃料汽车吸引了大多数消费者,新能源汽车必然会受到影响。
目前,中国汽车市场正处于股票竞争阶段,两类汽车类别之间的关系就像跷跷板,一方上升,另一方处于低谷。这是一个客观的规则。
降价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保留了燃油汽车的销售基板,另一方面,它也严重损害了市场信心。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一直是买涨不买跌。面对汽车公司的降价,一些消费者采取了持币待购的对策,因为频繁的降价会改变消费者的预期。消费者会认为燃油车降价,新能源车也会降价(反正之前已经降了很多次)。如果他们现在买,他们将不得不支付更高的汽车价格。去年,许多新能源车主质疑汽车公司的降价措施,并推动新车停止生产旧车,认为他们赔钱,但也引起了车主的抗议。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热情。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燃料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所谓“战略平衡”迟早会被打破。当然,这需要在政策层面或技术层面发生明显的变化。从长远来看,新能源汽车增长的放缓不会阻碍其发展趋势的延续,主流燃料汽车品牌也将加快新能源转型的进程,这将从大众和小鹏的合作中体验到奥迪与上汽智能自己的合作。
百姓评车
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燃料汽车,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和产品体验,两者之间都有竞争,但不是一种关系,只要消费者有需求,它们就可以共存。
我们不能认为任何软弱的人都应该被践踏,也不能说他们是新能源汽车品牌的老板,可以输出反智言论。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或恨。我们应该保持理性。
原创文章,作者:百姓评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8/0917112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