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集团首席执行官奥博穆公开表示,对奥迪市场表现不满的余波并没有分散。另一则关于后者的消息是,舆论发酵速度比预期的要快。
据《德国汽车周刊》报道,奥迪考虑获得中国当地电动汽车制造商的技术授权,以缩短开发时间。该报告还表示,谈判正在进行中。最近,一些信息来源表示,基于上汽星云平台的智能品牌最有可能与奥迪合作。
随着汽车市场向新能源汽车的快速转型,中国本土企业在一些新能源领域取得了一些跨国品牌的技术领先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平台或销售突破的品牌不得不向中国汽车公司迈进“取经”。
这仿佛就是“用市场换技术”技术输出方,从跨国品牌到现在的中国品牌,再现了翻版。
▍大众集团的困境
奥迪乃至整个大众集团的推广,无论是电动汽车的销量,还是与电动平台相关的智能软件能力。
就数量而言,奥迪已经拥有四个电动平台(MLB Evo平台、MEB平台、J1平台、PPE平台)。目前,大众的MEB和J1平台已经生产出产品,但如果奥迪使用MEB平台,可能会影响品牌形象,无法与大众产品区分开来。PPE平台正在建设中,将于2024年在一汽奥迪长春工厂投产。虽然它有800V高压快速充电等设计亮点,“进度条”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的产品推出和迭代速度仍无法赶上。
图片来源:大众集团
奥迪未来的新能源平台主要是PPE平台,但该平台的规划车型主要是高端纯电源,从A6开始、Q6等中大型级别,价格必然会很高。中端车型Q4的奥迪布局 etron、Q5 etron都是基于MEB平台,定位略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市场认可。
根据中国汽车协会的数据,2023年1月至5月,奥迪在中国的两位合作伙伴一汽奥迪和上汽奥迪销售了约8952辆纯电动汽车,约占总销量的4%。具体来说,一汽奥迪销量21.83万辆,纯电动汽车7451辆,约占3.5%;上汽奥迪销售6312辆,纯电动汽车1501辆,约占23.8%。
中国是奥迪在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市场。2022年,奥迪全球总销量为161.4万辆,占中国市场的40%,达到64.3万辆。然而,2023年第一季度,奥迪集团在中国的销量为13.6万辆,同比下降16%,落后宝马19.5万辆和梅赛德斯-奔驰19.1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不足8000辆。
图片来源:CARIAD
奥迪和保时捷的全新纯电动车型除了平台外,受大众软件开发子公司CARIAD开发进度的影响,无法确定上市时间。作为大众集团的另一个奢侈品牌,宾利原本计划在2030年转型为电动品牌,但现在不再给出明确的时间表。为此,CARIAD与国内企业地平线达成合作,共同开发软件系统。
这也是奥迪乃至整个大众汽车集团电气化转型的一大拖累。除了拥有独家的电气平台外,还有适当的软件系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奥迪率先面对竞争激烈的中国汽车市场“补课”,而且其它汽车公司是否跟进,还有一定的想象空间。
▍中国企业反向输出
据悉,奥迪更注重智己品牌的电动汽车平台,涉及三电系统、下车身、智能驾驶系统等。
总的来说,奥迪想要的是一个具有一定影响力、智能驾驶舱和智能驾驶经验的平台,可以生产中小型汽车。为了快速开放市场,完成品牌中端和入门级产品布局,然后与PPE平台的高端产品形成合力。
图片来源:上汽集团
公开数据显示,智己品牌星云平台拥有44~150kWh能量矩阵、150~600kW功率范围,覆盖紧凑型车、中型车、中大型车、豪华车、跑车等全球市场SUV、MPV等多级、多类整车产品,兼容高压铸造、固态电池、线控底盘、全栈电气架构、无人驾驶等软硬件技术。
另外,上汽和奥迪有50个:智己品牌星云平台是上汽奥迪50家合资企业的首选,具有先发优势。
得益于新能源技术水平“底气”,今天的中国汽车公司正在摆脱它“市场换技术”实现技术反向输出的标签。
图片来源:一汽丰田
在过去的两年里,中国品牌的技术输出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广汽集团将iA5输出到广汽丰田;比亚迪向一汽丰田输出三电技术,打造bZ3;吉利与雷诺集团签订合资协议,共同建设动力总成技术公司;吉利与沃尔沃共同开发的模块化结构(CMA),它也被广泛应用于沃尔沃、宝腾、吉利和灵克等品牌。
目前,除了比亚迪e,拥有电动平台的中国汽车公司并不少见 3.0平台和吉利SEA浩瀚平台外,长安汽车 EPA、广汽AEP3.0、上汽星云,蔚来 NT2.0、小鹏扶摇等平台也各有优势。
在动力电池方面,今年2月,福特宣布将利用宁德时代技术在底特律建设价值35亿美元的电池厂,为密歇根州生产的电动汽车生产磷酸铁锂电池。宁德时代将提供电池技术,但不会进行任何资本投资。
虽然奥迪希望得到中国汽车公司纯电动平台的消息尚未确定,但中国汽车公司未来的反向技术输出可能会成为新的“潮流”。
原创文章,作者:车市睿见,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7/1815103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