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第13届中国汽车论坛于2023年7月5日至7日在上海嘉定举行。本次论坛以“新时代”为基础 新使命 以新动能-帮助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主题,设立“一闭门峰会” 1个大会论坛 16个主题论坛 “N场发布”共有18场会议和多项发布、展示、推广等活动,旨在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发展共识,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贡献汽车产业的智慧和力量。其中,7月7日下午举行的“主题论坛12:探索氢能多元化应用和商业化发展”上海顺华新能源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高顶云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记录:
下午好,各位专家领导!
“双碳”政策出台后,市有关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相关专家对碳中和技术路线图进行研究,大致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能源、建筑等领域。我参与了能源领域碳中和路线图的研究,重点是氢碳中和路线图的研究。通过今天的论坛,我将向您介绍研究的阶段性内容,并希望得到建议。
刚才,氢能港主任邱鹏介绍了氢能的逻辑,即碳中和需要非化石能源。据专家预测,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将占80-90%,可再生能源将占60-70%。可再生能源需要储能,储能离不开氢能。氢能与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高效耦合,作为能源缓冲的载体,提高能源系统的韧性。同时,还可以实现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和储存,实现长周期、跨区域的储运,具有跨时空储能的特点。其应用的最终产物是水,可实现零碳排放,是典型的清洁能源。同时,在工业(冶金、化工等)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可用于交通、建筑、能源等领域,实现应用端的深度脱碳。
结合双碳政策,上海去年陆续出台了“1” 1 8 “13”政策体系,重点实施碳峰碳中和行动,涉及氢能,2017年发布上海燃料电池发展计划,2022年6月发布上海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特别是交通领域有一些具体数据,我们可以从相关媒体了解。例如,加氢站在2025年实现了70座,最近有一个最新的数字是93座。因为我们主要承担加氢站等基础设施的工作,我们觉得目标是巨大的。还有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规模等,目标是成为世界一流的氢能承载城市。同样,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策相继出台,截至2023年4月,国家出台了62项政策,地方政策出台了353项。对氢能产业各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对氢能产业的发展给予了积极的指导和具体的指导。
上海对氢能的投资,特别是政府的支持,已经持续了20多年。上海是国内氢能产业的先驱和领导者。现已形成嘉定区、临港两个研发产业高地,形成宝山区、金山区两个氢源高地,形成青浦、嘉定、临港等应用场景的重点区域,使上海氢能快速发展。为确保上海氢能领域的领先地位,确保上海氢能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政府有关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对氢能技术进行梳理,并根据制备、储存、运输和使用的技术发展路线进行研究和梳理。这项工作是基于德尔菲的问卷调查。首先,以全国高校、研究所、企业等氢能专家的问卷调查结果为样本,对上海氢能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首先,我们将氢能分为三类:
(1)氢能动力和发电的应用;
(2)氢气储存与输配技术;
(3)制氢和氢气转存技术。
对三类小项目进行了两个特点研究,即氢能技术特点,包括成本特点、时间特点、上海发展特点、上海推广特点等。上海发展是指上海有条件开发该技术,但应用场景可能在其他地方,甚至在国外。当然,上海的推广是在上海应用的技术,可以为碳中和做出贡献;二是氢技术对碳中和的贡献,即碳中和的贡献,包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确保能源安全、减少碳排放四个方面。
三类分别收集了十几个小样本,其中制氢和氢气转移技术14个,氢气储运技术13个,氢能动力和发电应用15个,每个小技术的成熟度得到数据评价。还分析了各种氢能的特性,并评估了具体的评分。可以发现,每一类都有强烈推荐、可开发和不推荐的。对碳中和贡献的评价,有的技术贡献很小,有的比较合适,有的比较高,这里也有评价。还对大类和小类进行了评分,总体表明上海技术和工业高地应用场景丰富,相关技术的成熟度和经济性有待提高。
根据上述样本的评估和研究,提出了上海氢能碳中和路线的近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具体来说:
最近的目标主要是研发和应用电解水制氢、光解水制氢、海水制氢等低碳多元化制氢技术。开展储氢输氢技术的安全可控研发和实践,促进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商业应用,扩大储能、分布式发电、工业、建筑等领域的示范应用。
中期目标主要是促进可再生能源制氢和绿色氢基燃料制备的规模化,建立高密度、轻量化、低成本的储运网络。
长期目标主要是形成整个氢能生态,与电能和热能深度融合,促进新能源系统多元化互补融合的形成。
从形象上讲,各种氢能技术在不久的将来分别进行了技术突破和示范和引领。在中期,这项技术是否可以大规模应用,是否可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如果这项技术很好,但成本不能下降,也不能大规模,它可能会被淘汰。长期技术主要集中在与能源生态或电力生态的整合上,包括各行业的能源生态。目标梳理了制氢、储运氢、氢能应用等30多项关键技术,包括氢能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分布式功能等,包括船舶、航空等应用场景。
目前,我国对氢能技术和设备的水平也进行了具体的评价,特别是设备,分为氢生产、运输、应用、接近国外水平、与国外水平差距明显、国内外研发阶段的技术也进行了简单的分类。例如,制氢端的碱水制氢在国内外都处于相当的阶段。在固体氧化物制氢方面,国内外都处于研发状态。在PEM制氢方面,国外已进入工业化示范,国内也在迅速赶上,国内外AEM仍处于实验室状态。在应用领域,国内外燃料电池汽车的技术相当,国内特别是商用车的技术仍处于领先地位。加氢站目前的水平与国外没有太大差距,在局部领域有可能超越。说到氢能发展的关键环节,我们最关心的是三个方面:制备、储存、运输和使用,瓶颈是运输。因此,氢能发展的关键是储运,尤其是运输。这里有一组涉及天然气的数据。目前,天然气在国家一次能源中的比例不到10%,但所需的输配设备包括:西气东输一线至五线,以及“川气东输”、沿海地区有十几个LNG接收站,包括中缅线、中俄线。如此大规模的输配储运基础设施,可以比较氢能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根据专家的预测,2060年,氢能在消费端占12%,国际预测更加乐观,达到18%。与目前天然气不到10%的规模相比,12%的规模可以想象其基础设施的规模,这是一个大问题。幸运的是,今年上半年,我听到了一些好消息。一是中石化400公里从内蒙古到燕山石化的纯氢管道,二是中石油390公里掺氢24%的天然气管道。最近,国家管网高压纯氢管道试验成功,纯氢压力达到6.3兆帕,最高压力可达9兆帕,接近当前天然气主干线上的输配压力。管道储运给大规模氢利用带来希望。管道本身不仅是一种运输工具,也是一种储存设施,可以适应规模。
6月6日,BP发布的2023年中文版BP《世界能源展望》提到了能源系统的三个维度:安全性、负担性和可持续性,共同构成了能源的“不可能三角”。氢气要成为氢能,首先要解决安全问题。二是要解决成本问题,可负担即经济性,三是可持续、规模化。从储运端解决这三个问题,主要靠管道运输。虽然有固态储氢、液态储氢等技术方向,但最终还是要面对能源“不可能三角”的折磨。
2060年碳中和下上海的能源愿景(能源结构)会是什么样子?碳中和能源技术路线可以给出眉毛,即上海行政区域的主要能源来自绿电、绿氢、海外绿氢或氢燃料,以及沿海地区的海上风电和海上风电氢,传统能源作为供应和安全能源,共同构成氢网、电网、天然气网和热网相互融合的新能源供应体系,建设全球绿色资本。
顺华新能源是一家全国性的“专业”小型巨头企业,成立于2004年,主要从事高压氢管理技术研究、加氢站设备、车载储氢系统制造,业务范围涵盖制氢、加氢站、储氢系统、核电、军工、分布式能源等领域。参与编制20多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完成200多项专利。
目前,顺华已建成80多个加氢站,其中7个加氢站具有70兆帕加氢能力,6个是一体化加氢站。顺华公司承建的嘉定区氢能港加氢站和郊野公园加氢站已封顶,最近将进入设备调试阶段。这两个站都有70兆帕的加氢能力。
车载储氢系统是顺华的支柱产品。目前已完成4000多套。最具特色的是70兆帕车载储氢系统的积极开发能力。目前,它为上汽大通的乘用车提供了70兆帕车载储氢系统。同时,其他几家汽车厂也提供了70兆帕车载储氢系统。在系统开发过程中,一些关键部件逐渐采用了自己的产品。
在技术和设备开发中,我们还剥洋葱,从系统到关键设备再到关键部件,这两个站的所有设备都是本地化的。2019年建成的金山加氢站进口70兆帕压缩机。目前,氢能港加氢站和郊野公园加氢站的70兆帕压缩机已在国内生产,尤其是顺华自己生产的压缩机。
此外,顺华的碱水电解水制氢产品已于2022年下线,主要满足上游可再生能源制氢领域的应用场景市场。
舜华的安全评价技术是氢能企业中最具特色的。我们应该对氢系统和加氢站进行安全评价,给用户带来安心。
此外,顺华还在积极推广氢能的创新应用,如第三代核电站,包括某些特殊场合的高压氢管理装置,促进天然气氢化合物在燃气轮机和峰值电厂发电中的应用。我们提供了天然气氢化合物和混合氢化合物的技术和设备,以及燃气轮机的前置模块和压力调节设备。在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基础上,促进燃料电池在分布式能源领域的应用,促进低热值工业富产氢在分布式能源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低热值富氢废气的利用价值。
上海氢能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一家“民非”机构,主要为政府、企业和氢能行业单位提供安全评价、数据分析、标准研究和合作交流。
这是2023年中国汽车论坛,以披露与汽车密切相关的信息。大家一定都知道,很多参加本次论坛的整车厂都在研发氢燃料电池乘用车,有的宣布有的已经小批量生产了。但每个人都有一个困惑,如何推广乘用车的应用?。为此,我们和相关汽车制造商开展了一项名为“小行星计划”的计划,全称为“小行星氢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计划”,快速布局70兆帕加氢站网络,以服务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大规模推广为首选。该网络具有车站小、服务面积大、加注快(如加油)、服务车辆多(希望本项目能达到1万辆)、服务效率高的特点。
目前,中国约有10家汽车制造商涉及氢燃料电池乘用车领域,其中5家已宣布,上汽大通已小批量进入市场,其他汽车制造商正在开展这项工作。与商用车相比,乘用车具有一些明显的运行特点:一是乘用车的运行轨迹不固定;二是乘用车的加氢压力需要70兆帕的加氢能力;三乘用车加氢量不大,五六公斤就够了;第四,乘用车不一定每天都需要加氢。它有四个特点,与燃油车完全相同。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特点设计加氢网络,使乘用车能够快速推广。
本信息的目的是希望更多的乘用车制造商,甚至氢能供应商和对平台应用感兴趣的制造商,因为该网络本身是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加氢站、氢源及其供应商和运营商的共同平台。
谢谢各位!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核)
原创文章,作者:盖世直播,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7/1310102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