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厂商造车,就是瞎折腾

手机厂商造车,就是瞎折腾

作者张之栋

崔力文负责编辑

编辑丨别致

如何看待一叶障目?“泰山”?

恐怕华为、小米、魅族、OPPO等手机厂商都要仔细算算。

2023年过半,在“价格战”与“反价格战”其中,汽车市场的硝烟越来越弥漫。其中,跨境汽车制造商似乎被突如其来的市场变化打乱了节奏,甚至变得不知所措和不知所措。

对此,不少网友下定义:手机厂商造车,就是瞎折腾。

毫无疑问,消费电子产品和汽车产品之间存在着自然的差距——安全。此外,与手机相比,汽车在技术、零部件、供应链等方面也要复杂、深刻得多。

在这里,最能解释这个问题的例子是,苹果作为世界科技巨头和手机行业的领导者,无疑在汽车制造方面遭遇了巨大的挫折。

回顾过去,苹果在2014年秋天首次被提及。当时,苹果正在招聘与汽车产品相关的工程师,并将其命名为“泰坦”。此后,苹果的泰坦计划经过多次领导变动和成员变动,今天没有真相,更不用说确切的消息了。

换句话说,Apple Car难产,中国手机厂商能吗?

显然,包括相关供应链建设在内的国内新能源汽车创业环境要比外部好得多。再加上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出路。

“此时此刻,智能电动汽车就是风口,智能电动汽车已经成为汽车工业与消费电子的融合,如果你不这样做,你就会落后。”

面对新能源汽车的浩荡大势,“雷布斯”雷军,一个特别注重顺势而为的人,即使赌上了人生的全部名誉,也要在人生的最后一次创业。不难想象它背后的决定有多难;但是“为小米汽车而战”口号响彻了整个汽车市场。

01

小米华为,分道扬镳

“小米的第一辆车是中型滑背车,内部代号Modena摩德纳,有两个版本。低配版价格在26万~30万元之间,高配版价格在35万元以上。”

平心而论,今年上半年,小米汽车并不稳定,甚至动荡不安。

一是今年1月,小米汽车晚点爆料。“真容”,底牌爆了;后来外观零部件图片曝光,小米汽车营销负责人周离职,谣言四起,以至于小米集团公关总经理王华只能亲自澄清。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米汽车的压力呈指数级增长。同时,生产资质、自我标签定义、营销策略等悬而未决的问题亟待解决。

“雷先生说服董事会将小米汽车硬件整体利润率定在1%以下,后期通过软件和生态系统赚钱。”

不久前,小米供应链内人士声称,小米的第一款车型定位与特斯拉Model相似 S,但是价格比较便宜,或者和埃安的豪铂GT对标。

各种各样的消息告诉我们,小米的进展并不容易。除了令人震惊的1%硬件利润率外,关于小米的最新消息还包括:

“明年,小米的第一辆车将配备含金量好的自研芯片和车机系统架构。”

“小米汽车最近开始了交付中心的筛选,要求候选场地至少提供120个停车位,建筑面积不少于3000平方米。”

“据某零部件供应商介绍,目前小米第一款车型的报价已经完成。”

手机厂商造车,就是瞎折腾

毫无疑问,自建工厂、全力打造汽车的小米,走上了一段特别艰难的孤独之旅。与资产重的小米汽车相比,依靠智能选车模式轻装打开局面的华为要聪明得多。

由于光环太重,即使华为不是汽车行业最早的手机制造商,它也足以被称为最有活力的手机制造商。特别是在智能汽车选择模式的支持下,世界展车进入华为商店,其销售持续上升的出色表现,使整个行业关注。

然而,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在华为“坚决不造车”在总体政策下,余承东多次受到华为高层的批评“滥用华为品牌”,毕竟不得已,将“华为问界”摘下名字。对此,余承东很少认怂,既委屈又谦卑地说:

“面对一家受到制裁的公司,欧洲、美国和日本的汽车公司很难将华为作为主要的智能供应商,所以我们只能找到国内汽车公司的合作伙伴;像李翔这样的新力量汽车公司有自己的追求,不会选择我们;如果传统汽车公司害怕失去灵魂,他们就不会选择我们。”

华为汽车的困境无非如此。

当然,从华为汽车的现状来看,进入汽车行业的三条道路并没有完全堵塞,但进度和市场接受度是不同的。

其中,华为的智能汽车选择模式继续积累能源。除赛力斯外,江淮、奇瑞、北汽等汽车公司的智能汽车选择项目也在有序进行。甚至有消息称,华为将与江淮合作,试图进一步竞争豪华车市场。

零部件模式是指华为像传统零部件供应商一样提供标准化产品。涉及华为芯片、操作系统、电机、电动驱动等软硬件产品。在这方面,很少有传言,要么业务不多,要么秘密。

HI模式可以称为华为的领导能力。智能驾驶、智能驾驶舱等智能功能解决方案被统一归类,并声称拥有华为最高水平的技术水平。但不幸的是,只有阿维塔才能维持这种模式的合作。

手机厂商造车,就是瞎折腾

毫无疑问,消费者对华为的期望当然是最终的汽车制造。但根据实际情况,华为只能走上与小米完全不同的道路。这不仅是汽车行业发展的产物,也是其自身品牌特点的必然结果。

相比之下,小米没有华为那么强大,很难让消费者有一个名字买车。在这种情况下,小米只能全力以赴,提升自己的品牌价值,从而在更大程度上赋予小米汽车权力。

华为拥有技术可靠性的光环,甚至是一定程度的品牌溢价。但在这一点上,它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毕竟,很难调整,当消费者来到品牌时,产品实力非常不足,人们的信任会逐渐消耗,所以声誉崩溃,鸡毛。

02

魅族OPPO,各行其道

另一方面,今天的汽车市场与华为和小米的旗帜鲜明不同。魅族和OPPO造车“大业”,它看起来更秘密。关键是要围绕它。“灵魂”二字展开。

手机厂商造车,就是瞎折腾

去年7月,吉利星纪时代以79.09%的控股权收购魅族,实现了对魅族科技的独立控制。随后10月,魅族推出了Flyme Auto 车辆系统,并在吉利旗下的领克08上正式宣布。

今年3月,由星纪时代与魅族科技融合而成的星纪魅族正式宣布成立,沈子瑜担任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6月,星纪魅族和Polestar极星正式宣布成立合资企业。极星拥有合资企业49%的股权,星纪魅族集团持有51%。

一步一步的魅族正以不同的方式记住整个汽车行业。当被问及时“如何界定手机制造商制造汽车或进入汽车行业的话语权边界?”星纪时代副董事长、魅族科技董事长、星纪魅族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沈子瑜强调:

“我们通过合资企业和控股来掌握产品和智能定义的能力。我们希望参与汽车产品的定义,而不是甲乙双方的关系。我们不能有足够的权利定义产品,使其成为最好的产品。”

手机厂商造车,就是瞎折腾

既然灵魂不能放弃,那就自己生产灵魂。吉利收购魅族的深层含义将在不久的将来得到验证。

此外,在核心技术、亿咖通等多家产业链公司的协同作用下,星际魅族在内部进一步实现“自有芯片”“自有平台”“自有系统”“自有生态”软硬件一体化的产业闭环。与OPPO的孤军奋战相比,这样的魅族确实强大得多。

但OPPO也有自己的路要走。

今年5月,OPPO宣布关闭其芯片研发公司哲库(ZEKU),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6月份,据报道,OPPO招募了一些原哲库人员,回流继续制作车载芯片,并将工资提高到期权。

具体情况不得而知,但在汽车行业,OPPO确实是一个大局。包括与上汽和零束的联合建设“生态”,实现与理想汽车的车机互联,以及当前车芯的研发……

例如,不久前,OPPO正式宣布与理想汽车达成系统深度合作,声称是第一款支持手表无感觉蓝牙车钥匙的车型,涵盖了理想的整个系列车型。事实上,数字钥匙、远程控制、喇叭搜索等功能已经适用于OPPO手机。

从现象的本质来看,手机制造商推动的一切互联网正在逐步实现。汽车也将作为人们的第三个空间,作为关键的连接点,连接人们的整个生活。

这一系列变化的背后,是手机厂商进入汽车行业的前提,也是手机厂商进入汽车市场带来的重大变化——消费电子行业的营销方式和互联网思维正在一点一点渗透。

很明显,OPPO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试图以软件供应商的角色,纵横机动,“弄潮”汽车市场。但也必须承认,OPPO在汽车产品上的话语权并不大,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上汽才选择OPPO来尊重华为。

手机厂商造车,就是瞎折腾

此外,无论是华为、小米还是OPPO,都值得注意、魅族,手机厂商在汽车行业的实力不容小觑。但必须承认,与主流汽车制造商的新实力和传统汽车企业的新品牌相比,手机制造商的汽车制造有着自然的局限性。

显然,手机制造商“盲人摸象”普通汽车制造,跟不上中国汽车市场的变化。

03

盲人摸象,终到“决战”

首先,汽车是一个系统工程,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凭借多年的经验积累和互联网思维的支持,手机制造商完全有能力在汽车市场上发挥作用“闪电战”,但是不足以打出漂亮的东西“阵地战”。

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手机厂只把目光局限于智能化,而不考虑整体规划,很容易陷入狭隘的局面“自以为是”。

换句话说,软件定义汽车是正确的,但汽车不应该仅仅被软件定义。

从产品和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手机制造商在制造汽车方面有很大的优势,这被称为“了解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但价格成本控制、产品安全可靠性等,这类汽车的基本素质,却被铺天盖地的营销宣传所掩盖。

“一辆车的质量不应该由芯片的计算能力来定义。”

新能源汽车浪潮的到来,带动了智能化、电气化等概念的深入人心,同时也逐渐使汽车发展起来“消费电子化”。不可否认,在未来的某一天,汽车可能会像手机一样成为人们可以随意获得的消费电子产品,但现在市场不会多变。

仔细看,智能驾驶法规还没有完善,里程焦虑、续航焦虑等问题也没有解决。毕竟冰箱、彩电、大沙发还是很受欢迎的……

那么问题来了:手机厂商这种造车势力的存在,会引领汽车行业的发展“歧路”吗?

别担心,市场最终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小米将于2024年正式上市,年轻人的第一款智能车值得期待;华为智能选车矩阵和人工智能模式下的阿维塔也在逐渐展现其风格,继续写华为故事;在魅族的支持下,吉利汽车将达到更高的水平,其产品实力将更具竞争力;与理想和上汽积极合作的OPPO也将在新能源汽车的转型和发展中,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笔……

据说很难看到泰山,而手机制造商的盲目奔跑正在为汽车市场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它不仅是所谓的智能技术,更重要的是思维碰撞、行为逻辑更新和更接近消费者的制造理念。

其实手机厂商是不是盲人摸象一般造车也没关系,一直等到“决战”到了之后,玩家们一眼就能看出哪个更强哪个更弱。

小米、华为、魅族、OPPO都是见证人和推动者。

原创文章,作者:C次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7/1310101616.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