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外汽车企业将比未来更胜更弱?

未来,中外汽车企业将比未来更胜更弱?

文/七公

生产/节点商业组

2023年上海车展如火如荼。作为今年首届A级汽车展,也是中国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汽车展之一。上海车展无疑充满了吸引力和想象力。与以往的车展相比,今年的上海车展与过去不同。

今年的上海车展是中国汽车价格战下的车展。上海车展整体发布的信息也将预示未来汽车的新变化趋势。

在车展上,新能源无疑成为了车展的主旋律,几乎所有品牌都围绕着它“智能和新能源”相比之下,油车更加暗淡失色。此外,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豪华品牌倡导的核心价值已经成为燃油时代的体面存在,新能源时代的产品实力无法吸引观众的注意。更令人惊讶的是,在智能化、新能源的大趋势下,曾经让外资品牌参展商无视的中国汽车更加焦虑。当然,十年前曾经津津乐道的美系、韩系、法系,至今已是陪衬。

未来,中外汽车企业将比未来更胜更弱?

2023年的车展,从“卷”从未来开始“卷”随着中国品牌和外国品牌的持续发展,未来哪个更好,哪个更弱?中国汽车品牌层出不穷。你能通过车展看到什么样的谜团?未来是写意的“智能和新能源”时代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今天,通过上海车展节点财经,我们将带您一起追逐新时代的汽车“力与势”。

中外汽车企业对比01 未来哪胜哪弱?

今年上海车展最引人注目的是,德国三巨头奔驰、宝马和大众全球首席执行官都来到了上海车展。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在车展上表示“中国是未来”,宝马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创造未来之夜”在整个过程中,宝马被称为中文演讲“家在中国”。

在宝马今年的重点产品中,无论是BMW、MINI、无一例外,Motorad和劳斯莱斯都以电气化为主题。看看宝马的新产品,比如纯电动BMW i7 M70L、BMW插电式混合动力 XM Label Red限量版,国产创新纯电动BMW IX1,宝马在燃油车时代享受驾驶乐趣,但在新能源时代缺乏新的想法,无法再引起媒体的胃口和关注。

当然,与宝马几乎相似的是,梅赛德斯-奔驰和大众虽然继续加强新能源的品牌价值,但梅赛德斯-奔驰的EQ、奥迪的e-tron,或者大众的ID远未达到既定的预期,在新能源时代,很难激发观众对奢侈品牌的联想。

为什么曾经繁荣的德国汽车公司在新能源时代没有受到市场的追捧?

不久前,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表示:“2022年,自主品牌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市场份额达到84.7%,合资品牌只有5%。此外,这一份额不仅在低价市场,在20-30万元的电动汽车市场中,自主品牌占66%,在20-30万元的电动汽车市场中,自主品牌占66%,在30-40万元的市场中占47.6%。

未来,中外汽车企业将比未来更胜更弱?

事实上,无论从销量还是车展现象来看,外国汽车公司的这种情况都不是开始,而是两年发展的结果。我还记得2020年长城汽车董事长的反问“长城汽车能活过明年吗?”。长城汽车的声音不仅是长城汽车的危机感,也是中国汽车企业的危机感。2021年,魏建军再次表示,未来五年是重塑汽车产业格局的关键五年,也是中国汽车引领新轨道的唯一机遇。因此,从2020年到2022年,中国汽车公司的响应速度明显快于外国汽车公司。

在车展上,中国汽车品牌努力展示自己,而这种展示不是形象的外在展示,而是技术的加持,从外部和内部突出了技术实力。例如,无论是产品的个性化展示还是先进的设计理念,新势力展位、吉利极氪、凌克等中国汽车企业展位都让参展商蜂拥而至地体验和观看。

今年长城汽车继续与五个品牌,从新能源越野类坦克,到高端智能混合动力类魏品牌,到新能源皮卡类长城炮,女性纯电类欧拉,时尚潮流新能源类哈弗,每个品牌都反映了不同的价值感知,每个品牌都有其独特的内部属性。在这五个类别下,长城汽车凭借其技术实力将这五个品牌分开。

例如,哈弗小龙MAX首款智能四轮驱动电动混合技术Hi-4,开启了全国电动四轮驱动时代;魏品牌具有强大的自动驾驶性能,为用户带来全方位的自由驾驶体验;欧拉深入参与女性轨道,推出了最新的“暖科技”1080°女性安全结构实现了对女性用户的全方位呵护;坦克作为硬派越野,由于越野超级混合动力架构Hi4-T的支持,产品更有信心和力量沉迷于越野;长城皮卡推出了中国第一个6X6超级越野平台“3轴6驱5把锁”硬核实力,让长城汽车在中国皮卡市场有了独步的强大信心。

未来,中外汽车企业将比未来更胜更弱?

通过长城汽车的技术创新和类别创新,也反映出中国汽车诞生于外观,从深刻的汽车制造逻辑、汽车制造技术到产品类别创新,形成了不同品牌的价值差距、技术差距和人群差距。因此,中国汽车不仅超越了新能源技术领域,而且更了解市场和未来的适应性。未来,中外汽车企业将比未来更胜更弱?显然,以长城汽车为代表的中国汽车已经领先了一步。

在02品牌混战下 揭开中国汽车品牌的迷局

当然,与外资品牌相比,中国汽车品牌真的被彻底碾压了吗?

事实上,在车展上,虽然中国汽车品牌源源不断地涌现,但各种突出的配置都令人眼花缭乱。超乎想象的技术创造和时尚前卫的设计让许多人认为中国汽车真的实现了定性的超越。但深入研究其内部纹理实际上并非如此。

在新能源时代,外观更前沿、更前卫的设计,内饰贯穿LED屏幕,各种配置堆叠,令人眼花缭乱,明显的地方尽可能突出其非凡的技术感。

未来,中外汽车企业将比未来更胜更弱?

但对于中国汽车企业来说,新能源和智能建设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合作联合发展;第二种模式是收购集成发展;第三种模式是垂直集成发展。

第一种模式是合作的联合发展,这是目前80%的中国汽车公司正在采用的形式,如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上汽与阿里巴巴合作打造的智己。这些企业的优势在于充分发挥科技企业和汽车制造企业的经验,实现优势互补。但缺点是产品同质化,主要是品牌之间的认可,以增强其影响力。

第二种模式是收购一体化发展。目前,一些企业擅长采用这种方式。在企业发展中,需要技术补充,通过收购获得自己的技术补充。其优点是使企业能够快速获得技术缺点,但不足之处在于,许多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甚至特定技术领域的企业无法通过资金购买。即使在购买后,也需要与企业内部整合,也有一定的过程。

第三种模式是垂直集成发展。目前,行业内只有长城汽车等少数汽车企业进行垂直集成发展路线,即通过自身研发投资,全面布局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在传统燃油汽车领域,长城汽车拥有底盘设计、发动机和变速箱动力总成的综合布局。在新能源时代,长城汽车已经建立了行业领先地位“光伏 分布式储能 集中式储能”能源系统已经完成”太阳能-电池-氢能-汽车动力”全价值链布局。在智能驾驶技术方面,长城汽车具有从感知硬件到计算平台的全球自主研发能力。长城汽车的这种模式优势,发展均衡,更垂直,更专注,没有核心缺点,也能灵活适应竞争趋势,保持护城河的竞争优势。但不足之处在于,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进行持续的研发,也需要十年、二十年以上的技术积累和试错,因此投资成本极高。

未来,中外汽车企业将比未来更胜更弱?

对于长城汽车的模式,业界曾评价长城汽车是中国唯一、世界唯一的企业,完成了能源和智能两个领域的平面、网络和分散的整个产业链布局。长城汽车在新能源领域建立了行业领先地位“光伏 分布式储能 集中式储能”能源系统已经完成”太阳能-电池-氢能-汽车动力”全价值链布局;对于智能驾驶技术,长城汽车具有从感知硬件到计算平台的全球自主研发能力。其中,在自动驾驶算法领域,长城汽车完成了中国第一个大规模生产城市NOH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中国第一个自动驾驶数据智能系统、全球大规模生产能效比最高的自动驾驶计算平台之一,打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型自动驾驶认知模型DriveGPT,这一系列实际成就,在中国汽车企业中是罕见的。

也正是长城汽车的垂直整合布局,让长城汽车有信心在内卷时代转移利益。也就是说,整个产业链的布局实现了相对较低的制造成本、利益转移、更有价值、更好的产品优势,也使长城汽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此外,长城汽车在新能源、自动驾驶、氢能和钙钛矿领域的持续投资也使其成为独角兽企业的超级母亲。比如电池超级独角兽——蜂巢能源是中国第一个大规模生产的自动驾驶独角兽——毫末智行,氢独角兽——独角兽是我国钙钛矿光伏领域的潜在能源和独角兽——极电光能等多伦融资,开启IPO之路。

从以上模式来看,在中国汽车品牌混战和汽车企业内卷时代,谁能保持专注?从汽车发展模式来看,谁轻谁重,谁赢谁弱不言而喻。

03剥开“智能和新能源”时代背后的逻辑

在上海车展上,“智能和新能源”这是绝大多数汽车公司无法回避的主题,那么什么是呢?“智能新能源”,智能新能源的逻辑系统是什么?

传统汽车是一条线性发展路线。近百年来,以机械动能为核心,不断升级换代,进化非常缓慢。传统汽车企业性价比的提高主要来自效率的转化。遵循能量转换的规律。即使增加1%,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也相对缓慢。

在新能源时代,它是非线性路线,即“电气化,智能化”核心进化路线。每隔十几个月,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性能就会翻倍。这种进化无疑使汽车进入“摩尔定律”当中。

因此,在未来的汽车竞争中,它将是“新能源”与“智能化”在同步加速赛中,汽车迭代和更新的速度将非常快。在过去的几年里,汽车一直关注着新能源的发展。可以说,新能源只是上半年,下半年真正决定未来轨道的是汽车智能之间的竞争。

说到智能新能源,许多汽车公司都在堆砌“人机交互,甚至汽车投影”等各种科技配置,以智能为噱头,引起关注,其实这是一堆科技,而不是真的做“智能”真正的智能汽车配备了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装置,并集成了各种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实现汽车、道路、人、云等智能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具有智能决策、复杂环境感知、协调控制等功能,实现安全、舒适、高效、节能驾驶,最终实现部分或全部替代人员的新旅行工具。

在新的变化中,汽车企业不仅需要聚集更多的汽车工程师,还需要吸收智能领域的工程师,智能技术布局,同时在汽车更新迭代中,继续在轨道上开始,这条新轨道,无疑会让更多的传统思维汽车企业被淘汰。

未来,中外汽车企业将比未来更胜更弱?

综上所述,可以预见,通过全新的汽车制造思维,真正掌握汽车制造逻辑,具有垂直整合能力的汽车企业越来越稀缺。那么谁能掌握未来呢?“智能新能源”时代的密码?

由于长城汽车的持续研发投入和企业的全面战略转型,长城汽车无疑具有先发优势。

根据2022年长城汽车财务报告,2022年长城汽车研发总投资达到121.81亿元,同比增长34.34%。根据a股1366家上市公司披露的2022年年报,1261家上市公司披露了R&D支出,其中只有20家R&D费用超过100亿元的企业。长城汽车与中铁、中铁、中铁、中国交通、中国移动、中兴等企业站在同一梯队,成为中国a股市场R&D投资最高的企业之一。

未来,中外汽车企业将比未来更胜更弱?

除了持续的研发投资外,良好的企业经营业绩也使长城汽车拥有足够的研发弹药,形成了可持续、良性的企业发展闭环。2023年,长城汽车年营业总收入1373.4亿元,同比增长0.69%;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82.66亿元,同比增长22.9%,自行车平均售价和毛利率分别达到12.94万元和19.37%,同比增长2.29万元和3.21个百分点。

从以上业务数据可以看出,在产业变革时代,长城汽车不吝啬研发投资,发展趋势稳定,战略布局明确,及时适应新的变革趋势,使长城汽车在高度竞争的舞台上保持行业对长城汽车的可持续性持乐观态度。2023年,上海车展上展出的新产品将再次出现“深蹲起跳”

2023年,上海车展从内卷开始,内卷即将结束。汽车生死之战将继续,这是竞争时代的必然。也许未来的车展不会百花齐放,但会多姿多彩。未来的汽车竞争将从百家争鸣到新的寡头,未来的汽车寡头中会有中国汽车。

节点财经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文章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节点财经不对本文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原创文章,作者:节点财经,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6/111792561.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