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正负极
AUTO生产/节点
自2020年以来,随着脱碳、净零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得到全球的共识,新能源已成为热门话题。
除了光伏、储能、核能、风电和锂电池,新能源的另一个分支——氢能也受到各方的密切关注,尤其是在汽车领域。
根据中国汽车协会的数据,2022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产量和销量分别为3626辆和3367辆,是2021年2.04倍和2.12倍。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过去的两年里,长城、长安、吉利、丰田、梅赛德斯-奔驰、现代等品牌就已经明确布局了氢能汽车公司。
反映在资本市场上,A股氢能指数(880705)从2020年2月初600点出头飙升至2021年底1400多点,至今仍盘旋在1200多点的历史较高水平。
沸腾的情绪衬托出滚烫的贝塔,从某一方面证实,这将是另一个值得冒险和挖掘的地方“富矿区”。
洞察力,万亿市场“风起”
现象级的赛道市场往往蕴含着现象级的商业叙事。
氢能站在时代的原因“风口”,它还包括清洁、绿色、高效、安全、资源丰富、储能时间长、能量密度高等优秀禀赋“无形的手”积极努力,画出波澜壮阔的画卷。
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该计划首次强调,氢能将成为中国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一部分,并提出到2025年,燃料电池车辆数量约为5万辆,可再生能源产氢量达到10万-20万吨/年。
此前,中国氢能联盟预计,2020年至2025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2026年至2035年产值将达到5万亿元。
这意味着氢能行业的顶层设计正式落地,就像原来的锂电池和光伏一样,离不开宏只有鼓励和支持观调控,行业才能大幅降低成本,市场空间才能迅速开放。
交通作为最接近公众的场景之一,也是一个相对容易推广的行业,率先尝试“吃螃蟹”。比如长城汽车的商用车液氢重卡,如果科技的话,车载液氢储氢系统就配备了“新长征1号重卡”,已上路测试;2022年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投入655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
从演变过程来看,目前的氢能市场正处于历史变化和新旧动能转换的窗口期。招商证券曾明确表示,氢能的时间点与2010年锂电池爆发的前夕相似。
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爆发前夕,并不是行业即将扩张的阶段,更多的是风起浪成前的阶段“青萍之末”和“微澜之时”状态,即氢能市场集中引入,意识觉醒大规模。
在这个阶段,竞争模式尚未建立,也没有成熟和垄断的领导者,但从商业化和投资的角度来看,这通常是最早和最好的进入期,类似于融资轮“种子轮”。
我们不妨参考2011年成立的宁德时代,蛰伏10年,深耕10年,以前瞻性的眼光和长远的思维,最终等待新能源汽车的热浪,收获业绩和股价。“戴维斯双击”。
因此,基于长坡厚雪的生长路径和对未来趋势的判断,以及技术爬坡的需要,“备案”氢能是必要的。
此外,对于汽车公司来说,竞争氢能就像竞争锂能源一样,也有考虑开辟新的增长渠道,利用新的增长。
数据显示,2022年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31.8%。
一般来说,5%~25%的渗透范围是行业中最强大、最兴奋的时期。一旦超过30%的临界点,它往往已经到达或达到顶峰。虽然整体市场仍在增长,但由于剩余原因,增长率已开始下降“蛋糕”在寡头出现之前,玩家的内卷会越来越严重。
我们不妨将2022年68.7万辆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与3367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销量进行比较。这个差距有多大,后者是向上刺的“天花板”跑得多高,跑得多远。
冲刺,抢占“挖矿”制高点
事实上,氢能作为汽车动力的应用并不是一时兴起的。阿波罗太空计划从20世纪60年代获得第一个Hydrotec氢燃料电池技术,并提出“氢经济”通用概念,到2005年宝马批量生产7系(E65)12缸6L氢/汽油双燃料发动机,再到2014年丰田批量生产氢能汽车Mirai,“死磕”氢燃料电池……
可以说,氢能的每一步都有先驱者的努力。
如今,由于碳中和和和碳达峰的目标牵引,早期的涟漪正逐渐成为一波浪潮,主要汽车公司“整齐划一”进入氢能汽车航道,要把梦想开进现实。
节点AUTO发现,除特斯拉和大众外,其余12家汽车公司都致力于氢能汽车的研发和生产,分别是丰田、现代和雷诺stellantis、通用、本田、福特、铃木、宝马、沃尔沃、奔驰、长安,占榜单的80%。
聚焦本土品牌,更是如火如荼。以三巨头为例。
自2021年以来,长城汽车以无势能源为主体,在氢能产品端大力押注和突破,计划在2023年实现中国核心动力部件推广的领先地位。2025年,剑指全球氢能市场份额前三。
吉利汽车持续增加FCV(燃料电池汽车)业务,计划于2025年推出氢燃料电池量产车型。最近,据报道,计划在吴中建设30万吨/年的绿色低碳甲醇项目。
图源:吉利官网
虽然比亚迪表面上没有什么动静,但他私下里已经为储氢设备和换氢技术做了很多准备,并申请了很多专利。
……
汽车公司对氢能热情如火,原因最直接。
一是技术主动“焊死”在源头。
技术是毁灭性的。无论新生有多少不完美和缺陷,我们都知道被打败和落后的原因。就像诺基亚、柯达和黑莓手机一样,梅赛德斯-奔驰EQ系列和丰田验证码(BZ4X和BZ3)现在被嘲笑,他们都遭受了缓慢的转型损失。
此外,宁德时代在纯电动领域有着强劲的崛起“刺痛”有的甚至成了主机厂“代工厂”因此,面对襁褓中的氢能汽车,整车企业试图更早、更猛烈地介入源头的燃料电池,控制新一轮技术和制高点“焊死”在自己手里。
第二,正如上述部分所说,路径迁移,开辟新的增长渠道,撬动新的增量。
第三,氢能车辆成功的可行性验证给了汽车公司更多的信心和把握。
从中国看世界,氢燃料电池和氢内燃机是氢能汽车的两种应用路线,氢燃料电池汽车已经通过“路考”,不再是雾中看花,水中看月,更坚定的汽车公司坐在上面“牌桌”。
而且在纷涌而来的玩家中,长城汽车是比较快的玩家。
目前,该公司已经突破了电堆和核心部件、燃料电池发动机和部件(控制器等)、Ⅳ六大核心技术:型储氢瓶、高压储氢阀、氢安全、液氢工艺,使产品知识产权完全自主化。
2023年3月,如果科技以创新的itaaS极效集成运输能力服务和“整车 数字化解决方案 生态运营”全链部署将新能源重卡整体销量提升至160辆。
其中,氢能重型卡车和新能源拖拉机销量居行业第一。特别是氢能重型卡车,3月份市场份额高达25%,第一季度市场份额超过22.7%。
图源:长城汽车官网
思考,期待背后待解决的问题
不可否认,氢能汽车必须有广阔的前景和无限的生命力预期。
然而,根植于现实,每年销量上千辆,主要集中在商用B端,仍然反映出许多枷锁和障碍。
马斯克于2022年5月公开炮轰:“把氢当作储能手段是最愚蠢的事情”;同年2月,大众CEO也表示,“汽车内不应出现绿氢,绿氢成本高,效率低,运输困难。”
巧合的是,戴姆勒集团从氢燃料电池乘用车“豪赌”将相关技术转移到重型车辆的应用中,也是一种制造成本高的困境。
综合各种信息,困扰汽车企业、制约氢能汽车推广速度的问题,也要归功于成本。
我们来算一个直观的经济账。
先说生产成本。2021年磷酸铁锂电池成本约为0.65元/Wh,三元锂电池0.9元/Wh,氢燃料电池的平均成本仍在2元/Wh以上。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
也就是说,磷酸铁锂电池需要6500元,三元锂电池需要9000元,氢燃料电池需要2万元。氢燃料电池最高。
此外,消费成本。普通汽车的锂电池耗电量约为13kWh(度),按每度0.6元的家用电量计算—商用2元计算,100公里电费7.8元—26元,燃油车每百公里加油50元左右。
相比之下,加氢站的加氢价格在每公斤50-80元(补贴价)之间,汽车行驶100公里,耗氢量约8公斤,价格在400-560元之间,差别很大。
你知道,这仍然是国家大力补贴后的价格,但即便如此,加氢站仍然很难盈利,因为价格低,受欢迎程度太窄。
最后,看看基础设施的成本。对大型锂电池充电站和配电设施的投资约为100万元。特斯拉超级充电站的建设成本约为200万元。
加氢站的建设成本将上升到数千万,其全球平均水平介于 200 万—500 1300万美元,约1300万元—3500万元。中国加氢站建设成本相对控制,介于 200 万—250 1300万-1800万美元,约合1300万元。
层层叠叠的“贵”,导向终端非常昂贵、更昂贵和超级昂贵。目前,氢能乘用车的价格基本在70-100万之间,这也成为氢能汽车企业的发展趋势“星辰大海”在路上,不得不承担“成长的烦恼”。
如果要调查,一切都要追溯到上游制氢、中游储运氢、下游应用氢的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只能交给技术和时间来解决。
长城汽车告诉节点AUTO,民用氢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商用车领域的着陆速度会更快。考虑到加氢站的便利性、氢价、购车成本、氢堆技术的发展等综合因素,2030年左右出现了氢商用车TCO的优势,届时市场发展将由政策决定 市场驱动向纯市场驱动转型。
但无论如何,这是新技术开辟的又一条宽阔的道路。新周期的帷幕已经拉开,汽车公司的新起点已经开始。
节点AUTO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文章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节点AUTO不对使用本文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原创文章,作者:节点AUT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5/151984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