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an
文本共4907字,预计阅读时间为13分钟
新能源汽车及其背后的锂电池企业正在上演冰火两重天。
上海车展不断热搜,不断“霸屏”,成为今年早春最受关注的行业盛会。千多家汽车企业齐聚一堂,在电动汽车领域大放异彩的国产品牌,努力“展示肌肉”。
比亚迪推出的高端品牌“仰望”自立展位门户,毗邻保时捷、宾利等豪车;小鹏在新的扶摇架构下带来了首款SUV G6;威来首次展示了新的高端中型SUV ES6;长城出现了近30种产品,包括哈弗、魏牌、欧拉、坦克和长城炮…
宝马MINI“冰淇淋事件”除了密集发布的新车外,、特斯拉缺席等事件也多次冲进舆论中心,给车展增添了不少热度。
然而,“冰与火”的是,整车企业在上海车展的聚光灯下爆发,但其背后的锂产业链却跌入了冰冷的深渊。
上游电池级碳酸锂和氢氧化锂的价格已经“减半”以上,中游六氟磷酸锂等材料的价格也已经崩溃。相关上市公司第一季度业绩“悲哀”,4月25日,a股锂电池板块集体跳水。
在上海车展的热闹背后,谁来擦拭锂电池企业的辛酸泪水?
1
锂电池产业链孤独
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这句话在新能源汽车及其背后的锂电池产业链上使用,真的很合适。
就在一年前,汽车公司仍在抱怨高昂的电池成本。据《中国日报》报道,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红在2022年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吐槽”,称动力电池成本高,汽车公司“为宁德时代工作”。
然而,当时的宁德时代( 300750.SZ )以电池企业为代表,也不是油水丰富。宁德时代第一季度报告收入同比增长153.97%,但净利润同比下降23.62%-典型增收不增利。
“宁王”也是为别人打工的?汽车公司没有赚钱,电池厂也没有赚钱。利润去哪里了?
事实证明,当时的利润继续沿着产业链向上转移,并来到拥有锂矿资源的原材料供应商手中。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上游锂盐上市公司赚了不少钱,天齐锂业( 002466.SZ )融捷股份实现净利润增长近120倍( 002192.SZ )净利润同比增长率达到惊人的4000%以上,天华新能( 300390.SZ )当时净利润同比增长1000%以上…
参照兴业证券整理的以下关系图,图中最上行、持有矿产资源的企业在当时“卖方市场”的格局下定价权强,利润最丰厚。
碳酸锂之所以成为有价有市的“热点”、价值可以飙升到每吨50万元左右,因为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热情很高,购买补贴也没有下降。叠加在下游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正在努力销售,即使销售损失一辆,也要率先抓住市场份额。
但是“躺着数钱”的好日子不会一直持续下去。
随着2022年底补贴下降前电动汽车需求集中释放,2023年前几个月电动汽车销量势头明显放缓。根据中国汽车协会的数据,1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下降6.3%,尽管该指标在2月和3月迅速成为正面,并回升至 55.9%和 34.8%,但与之前的增速相比,还是放缓了不少。
随着电动汽车销量增长势头的降温,电池级碳酸锂等上游原材料、六氟磷酸锂等中游材料的价格开启了跳水模式。
更令市场震惊甚至恐慌的是,尽管预计这些材料的价格将下跌,但预计下跌将如此迅速。看看下面的图片,直观地感受一下。
以行业上游电池级碳酸锂为例。据BT财经统计,2022年11月价格达到每吨59万元高点后,46天跌破50万元高点,50天跌破40万元高点,22天跌破30万元高点,19天跌破20万元高点。。。从曲线上看,肉眼可见地加速俯冲,从“腰部”到“脚踝”。
在行业中,锂电池电解质的关键原料“六氟磷酸锂”价格也继续下跌。根据隆众信息数据,截至4月中旬,六氟磷酸锂市场价格跌破10万元/吨,年内跌破60%以上,较2022年同期暴跌近80%。据《中国能源日报》报道,许多六氟磷酸锂制造商被迫减少生产负荷来控制损失,该行业一夜之间进入冬季,进入深度去库存状态。此外,该材料保质期短,保存条件严格,提高了库存成本,企业的焦虑可想而知。
曾经抱怨过的电池企业和汽车企业现在可以松一口气,有机会回到利润范围。
这种旋转的背后是产业链利益的流动和分配,从上游锂矿企业、电池级碳酸锂、氢氧化锂等原材料,到中游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质等中间材料,再到下游电池厂和整车企业。
2
业绩和价格一起崩溃
4月25日,可以称之为a股锂电池板块的“黑色星期二”。由于产业链中上游多家锂盐材料生产企业净利润超出预期第一季度下降。
早上一开,长期锂科就开了。( 688779.SH )天力锂能量大幅下降13%( 301152.SZ )低开6%、江特电机( 002176.SZ )低开超7%。
业绩方面,江特电机2023年一季度营业收入7亿元,同比下降48%;归母净利润5064.8万元,同比下降92%以上…长期锂科一季度营业收入19.34亿元,同比下降42.99%;归母净利润较差,记录92.94万元,同比下降99.69%…
深圳新星还有一家上述六氟磷酸锂头企业( 603978.SH ),4月16日晚发布的业绩预测显示,2022年归母净利润由盈转亏,为-5200万元至-4200万元。亏损的主要原因是计提了5992万元的六氟磷酸锂和原料氟化锂库存降价准备。
还计提了六氟磷酸锂业务的相关库存减值,以及天际股份( 002759.SZ )。具有高纯晶体六氟磷酸锂生产能力的多氟多氟( 002407.SZ )3月下旬还宣布,资产减值总计约3.2亿元,预计对归属母公司净利润的影响为-1.76亿元。
令市场担忧的是,一时半的下跌可能很难停止。
新林信息报告指出,六氟磷酸锂市场形势不太乐观,部分企业低负荷运行,部分企业也停产。目前,市场仍主要是消化库存,下游客户的采购周期已经缩短。
多氟多总经理李云峰在3月下旬还指出,无论是碳酸锂作为原料,还是六氟磷酸锂作为产品,价格都还没有结束。“目前,中国有48家六氟磷酸锂生产企业,大约有15家电解质企业。。。我估计在未来几年,48家公司中有40家将赔钱。”然而,李云峰也自信地说:“业内只有一两家企业赚钱,多氟多就是其中之一。”。
龙中信息电解质分析师邵健对媒体进行了分析。六氟磷酸锂价格下跌明显放缓,预计第二季度将缓慢下跌或波动。这样,上市公司第二季度的业绩可能很难触底反弹。
但也有相对乐观的声音。4月下旬,鑫蕨锂电池研究员钱毅告诉媒体,市场需求并没有市场渲染那么差。4月下旬以后,无锡电子盘碳酸锂价格持续上涨,吨价每周反弹约6万元。
3
如何解决供需失衡?
供需失衡是近期价格波动最重要的原因,无论是上游材料还是中游产品。
在供给方面,自2020年下半年电动汽车和锂电池出风口启动以来,需求爆发刺激了锂电池材料短期供应短缺和价格上涨。丰厚的利润,甚至暴利,吸引了许多企业投资和扩大生产。
当时,跨境投资新能源的案例数不胜数。有人开玩笑说,“劳动保险手套、水泥和房地产都来做锂电池材料”。通过历史报道,BT财经发现,当时切入新能源轨道的化工企业,既有调整产品方向的化工企业,也有完全“不碰边”的公司,见诸报端有8亿时空,主要从事液晶材料( 688181.SH )、康隆达生产防护手套( 603665.SH )、水泥行业的金圆股份( 000546.SZ )、银绒业是羊绒制造商( 000982.SZ )、海辰药业在医药行业( 300584.SZ )、宋都股份从事房地产( 600077.SH )……
当时,监管机构也经常发出信函,要求上市公司解释跨境布局的必要性。但无论如何,只要“新能源”的概念被摩擦,公司的股价就会飙升。
许多上市公司也加速了碳酸锂产业链价格的崩溃。民生证券金属高级研究员张航表示,一些上市公司在3月份面临着第一季度报告的业绩压力,发现“销售价格越低”。
“赤手空拳上去很危险,新进入者在考验下一定会成为第一个出局的人”——狂热时期的忠告成了耳边风,现在却成了预言。
以六氟磷酸锂为例,招商期货新能源研究员颜正野分析说,该产品的扩产周期约为1.5年,2022年第二季度后,该行业迎来了产能释放。供应上升,但需求下降。由于短期因素,电动汽车市场销量下降,六氟磷酸锂价格见顶下跌。“在此期间,少数厂商亏损离场,缓解了部分产能过剩的压力。”
为了稳定供需,锂电池龙头宁德时代也“绞尽脑汁”,但目前效果并不成功。此前,为了稳定产业链定价,确保供应链稳定,宁德时代推出了“锂矿回扣”计划,旨在利用产业联盟 长期协会的机制,促进与长期战略客户的沟通,使原材料价格在合理范围内稳定。
据《澎湃新闻》报道,即使是宁德时代也没有预料到碳酸锂价格会大幅下跌,跌破其给定的20万元/吨价格锚点。界面还发布了一篇文章,说锂价格雪崩,宁德时代的“锂矿回扣”还有诱惑力吗?
行业老板也做不到。成熟的金融期货工具能帮助抚平价格剧变吗?恐怕也有点难。2022年,伦敦金属交易所金融市场上演了一场史诗般的多空战争(LME)交易镍价格连续两天飙升近250%,镍、钴、锰是构成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的重要元素,因此当时这一事件也对电动汽车行业产生了影响。由此可见,期货交易并非“最优解”。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在2023年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主题演讲中指出,2023年将经历整车价格竞争和汽车产业链转型的痛苦。
目前,市场上继续看跌锂价的观点很多。真正的锂研究创始人墨柯曾向媒体表达过自己的观点,并在锂价下看到了10万元/吨。3月底,他说:“根据目前的情况,年底碳酸锂价格可能会跌到15万元/吨以内。10万元/吨以下对产业链友好。”
欧阳明高最近的观点是,碳酸锂的价格在10万到20万元/吨之间相对合理。即使对电动汽车的需求很高,世界各地的锂资源也足够供应。他指出,全球锂盐储量为9600万吨,足以生产70多亿辆汽车,随着开发技术的进步,可开采储量将上升。
面对棘手的供需失衡和价格变化,最有效的应对方式可能是最简单的:尊重市场规律,放弃投机,不容易进入不熟悉的领域。
4
“走出去”是破局的方式吗?
锂电池产业链上的企业除了收缩产能、调整供需、稳定价格外,还在寻找其他出路。
目前,最引人注目的方向是出海。据央视等媒体报道,2023年第一季度,出口“新三”——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表现非常出色。数据显示,宁波口岸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一季度出口同比增长143.4%、22.8%和145.4%,深圳港上述三个指标同比增长13.8倍、85.9%和75.3%。
现有龙头企业瞄准海外市场,开始布局。多氟多总经理李云峰最近透露,该公司正走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六氟磷酸锂稳定出口到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并与外国电池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孚能科技( 688567.SH )董事长王宇看到了出海的一些风险。最近,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电池公司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时间节点上。
欧洲的审查机制与整个时间节点与中国完全不同。以德国为例,土地使用权的变更应经过议会审批、听证会等环节,其次是建筑和环境保护的审批。当它进入实际操作阶段时,三到五年可能会过去。没有经验的制造商应该为出海战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他还提到,可以通过投资购买现有工厂来缩短生产时间,也可以在中国布局早期生产环节,运输到欧洲进行组装。
BT金融还发现,锂盐的大幅波动并没有影响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与下游汽车公司之间的“集团”合作。例如,福能科技宣布与戴姆勒的顺利合作。许多锂矿企业也在加快整个产业链的布局。在锂行业的“双雄”中,赣丰锂行业表示,将继续改善上下游一体化生态,以应对锂价格的波动,天齐锂行业将继续战略布局新能源材料和下一代电池技术。
总之,产业链价格下跌惨重,但擦干了眼泪,路还是要继续前进。
文章是作者的个人观点。如果有任何问题和反馈,可以直接在评论区留言
原创文章,作者:BT财经,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4/281877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