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连续三件事,盖章确定了储能火爆的事实。
4月7日,第十一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2023)在北京开幕。现场人山人海,人山人海。仅前两天,累计入场人数就超过11万;
4月9日,特斯拉宣布将在上海建设一家专门生产超大型储能商用电池Megapack的储能超级工厂。每台Megapack机组可储存3兆瓦时的能量,满足3600户家庭一小时的用电需求;
4月1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新型储能关键技术和绿氢储存应用技术,促进储能和氢能的大规模应用。
这三条新闻让这个不平静的储能市场再次掀起了一股热潮。今天上午,储能概念股反弹,多股上涨。
资本和巨头纷纷进入市场。有些人匆忙进入市场,有些人赔钱大喊大叫,生怕再次错过风口。储能很热,但问题越来越多。政策实施、盈利模式和安全问题已成为储能领域的“三座山”。
01补贴与配储
储能已成为最热门的赛道之一,盛况之后,是政策的大力支撑。
拒绝完全统计,2022年政府出台了十几项与储能有关的政策,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储能发展政策。
如果政府的文件是原材料,那么补贴就是催化剂,大部分地区都出台了相关补贴。大部分地区补贴0.3元/元KWh,连续两到三年,部分城市补贴0.5元/KWh。广东佛山顺德甚至出台了购买储能设备、补贴10万-30万元的政策。
在政策的推动下,储能市场得到了盘活。但与此同时,对新能源发电的要求也成为电网与新能源发电之间的难题。“源网荷储”一体化,使配储几乎成为必须的选择,但电站的收入却难以保证。随着配储比例的逐步提高和电站投入成本的较高,光伏、风电等企业很可能会陷入多发电、多赔钱的困境。在全国范围内,风景项目的配置和储存基本上成为硬性指标, 新能源项目装机比例一般为10%-20%,内蒙古光伏配储比例最高为30%。
强制储存导致一系列储能项目停止。一方面,储能比例增加,但缺乏规范储能电站并网时间的文件。企业没有紧迫感,导致大量储能电站闲置。新的储能项目与真正在建的储能项目之间存在太大差距。另一方面,储能公告加快了储能订单的签署。电池价格上涨和供应短缺导致许多储能企业暂停接单。
02争蟹与赚钱
有风口意味着有资本,吸引了很多参与者。参与者好坏参半,轨道只看到喧嚣,没有方向。这就是储能市场的现状。
据《科技创新板日报》报道,2021年,国内储能轨道共完成31项融资,2022年为65项,2023年第一季度已完成14项,融资数量快速增长。
除了在储能领域布局已久的新能源企业外,许多行业都希望分一杯羹。毕竟,面对如此无主的万亿市场,每个人都想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自2022年以来,跨境企业近30家,跨境参与者涵盖教育、纺织、互联网、游戏、珠宝、家电、食品等行业。华为加入,一口气签署了土耳其2000MWh储能系统;在家电领域,美的集团一步一步地推出了各种储能热管理产品。更多无关的企业,如南方黑芝麻、盛虹集团。
许多跨境玩家证实了广阔的储能前景,但如何赚钱呢?说到这个问题,许多企业经常回答非问题,也许,他们没有明确的答案。然而,宁德时代、比亚迪、阳光电源等许多储能领导者在海外储能市场加速扩张,数据已经完成了一波业绩增长浪潮,可以作为参考。根据宁德时代2022年年度报告,储能电池系统的利润为76.53亿元。
03安全与隐患
紫禁城建成时,召集数百万工匠,一层三七灰土,一层碎砖,层层回填,创造稳定的基础。当前储能市场热情空虚,基础不稳定,安全风险就是其中之一。
首先,安全问题频繁,储能电站频繁爆炸。自2022年以来,我国已发生20多起储能安全事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安全标准和公认的解决方案。
此外,技术路线也不是很清楚。储能的技术路线多种多样,包括压缩空气储能和飞轮储能。更常见的是电化学储能。然而,电化学储能也分为锂离子电池储能、铅酸电池储能、钠离子电池储能、氢储能、液流储能等多种类型。
同时,储能尚未形成产业竞争格局,这也是当前储能行业混乱的原因之一。根据最近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3》,预计2027年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97.0GW,2023年至2027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49.3%;理想情况下,预计2027年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138.4GW,复合年均增长率为60.3%,2023年至2027年。截至2022年底,新型储能项目已投入运行近870万千瓦。
进入储能企业的门外汉并不多。恐怕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无论是投入大量资金,是真正进入游戏还是跟风。
原创文章,作者:能源圈,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4/141370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