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公司越来越重视核心竞争力
离2023年上海车展越来越近了。
汽车制造商已经准备了许多黑色技术和新车,并在上海车展上匆匆忙忙“全球首发”,他们都希望获得足够的曝光,赢得足够的消费者关注。
2023年,汽车市场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好消息是疫情影响大幅减少,各地控制自由化,消费市场逐渐恢复活跃。
但不变的是,汽车市场竞争激烈,汽车企业之间“火药味”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烈,卷技术卷,卷价格,消费者快乐,但汽车公司不能坐着不动,价格战大大压缩了他们的利润率,如果不跟上上海车展展示肌肉的节奏,没有得到足够的曝光,那么后面的路就很难走了。
(图片来自领克)
显然,新能源汽车将成为2023年上海车展的主角,近年来油价大幅上涨,“省油”它已成为汽车市场的主旋律。纯燃油汽车的存在感变得薄弱。小雷向打算买车的朋友们学习。他们更愿意混合动力。
与此同时,国内汽车制造业也在迅速崛起。与过去相比,我国自主品牌的汽车质量和配置非常不同。我们可以以同样的价格购买更高的配置,这让很多人大喊大叫“不想看合资企业”。
合资车招谁惹谁…
那么,2023年上海车展上有那么多惊喜,这次展览向消费者发出了什么信号?汽车公司在玩什么?“算盘”呢?小雷也迫不及待。
进一步智能化,汽车越来越聪明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它必须是智能的。我国国内汽车可以在新能源时代发展“弯道超车”,除了更省油的新能源解决方案外,智能化也是在电气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大家数值的智能辅助驾驶和智能驾驶舱解决方案。
也许每个人都已经开始意识到,现在的车不再像汽车了,它更像是一辆有四个轮子的车,可以启动“智能手机”。车内的各种“大彩电”、智能交互系统和深度学习理念让消费者眼花缭乱。夸张地说,每个人都可以把汽车的中央控制当作平板电脑,既可以导航,又可以看戏、听歌、玩游戏,充满可玩性。
(图片来自极氪)
除了CarPlay,传统汽车公司短期内真的拿不出什么智能的东西。
俗话说“专业的事情必须由专业的团队来做”,蔚来、小鹏、理想等国内新势力的智能交互做得很好,但自从华为推出鸿蒙驾舱、魅族推出FlymeAuto以来,智能标准突然提高了很多。这些厂商在智能手机市场辛勤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触摸屏交互经验。他们更清楚如何设计汽车和机器,使用效率更高。
这样下去,迟早会在车里玩游戏,这是小雷习惯开传统车想象不到的画面。
然而,高度智能的汽车和机器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一些问题,让司机分心,就像副驾驶在屏幕上看视频一样,主驾驶员很容易受到干扰,即使有HUD显示路线信息,但视频的声音控制仍然存在一些缺陷。
所以目前以FlymeAuto为例、以Harmony为代表的智能驾驶方案,应该是未来几年汽车的智能交互“标准答案”,更强调多设备生态联动,交互更舒适,使用效率更高,有机会逐步应用于第三方品牌车型,就像carplay一样。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制造这样的汽车机器,买现成的总比花钱花时间探索方便。
另外,全车智能化也是大势所趋,智能化也将是大势所趋“跳出大屏幕”,用于车辆实时控制,如比亚迪最近发布的云车身控制系统,借助计算平台和网络功能,实现了汽车底盘、悬架等硬件的精细控制,这无疑是汽车制造商将跟进的地方。
纯电动汽车已经成为年轻人“新宠儿”
五菱依靠宏光MINIEV这样的小型纯电动“神车”,新能源汽车市场掀起了一波浪潮。
你有没有注意到,在过去的两年里,市场上的小型纯电动汽车产品阵容越来越丰富,除了各种熊猫minini外,还有宏光MINIEV、长安Lumin、零跑T03、除了小蚂蚁的入门级微型车,比亚迪海豚也诞生了。AION Y出现了以空间为主,舒适性为主的纯电车。
普通家用车和SUV已经卷不动了。无论价格如何,都有很多。纯油、混合动力和纯电基本覆盖到位。此时,除非配置远远超过同价位的车型,否则很难达到比亚迪宋PLUS的爆炸效果。
(图片来自比亚迪)
那怎么办?汽车公司只能找到另一种方式,让汽车更小更便宜,或者做更大的高端市场,而不是在SUV轨道上相互挤兑。
在2023年上海车展上,小型纯电动汽车的阵容将更加丰富。豪华轿车代表最便宜的入门级纯电动汽车海鸥——氪X和比亚迪。前者的价格已经确认,从18.98万元开始。据说后者的价格将从6万元开始,这是一款非常有竞争力的车型。
厂家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场景,纯电动汽车消费门槛低,加上0油耗、小灵活、外观可爱、个性等特点,完全戳工人“痛处”。对他们来说,一辆车不考虑家庭属性,只要停车方便,经济性强,续航里程足够他们上下班。
(图片来自比亚迪)
更不用说,受宏光MINIEV的启发,制造商越来越了解新能源汽车背后的消费者群体。由于电动汽车的长途运行会带来耐力焦虑,干脆让汽车变小,保持主要的短途使用,自然会吸引年轻人的青睐。根据五菱公布的数据,其新车宾果刚刚上市两周,销量已超过1万辆,足以说明纯电动汽车“杀伤力”,相信会有很多人为比亚迪海鸥、极氪X等新车买单。
此外,MPV豪华市场的汽车公司也不少,最近魏牌也不少“掏”首款MPV产品“高山”,并将在几天后的上海车展上展出。可以发现,在传统车型发展空间狭窄的今天,厂商更热衷于差异化,换一个“蛋糕”吃总比碰头破血流强。
自主研究的核心技术才是正道
在新能源时代,汽车制造既容易又困难。这很容易,因为国内产业链完整,新能源汽车必须购买现成的三种电力,形成一辆完整的汽车并不难。困难在于,汽车制造的早期投资巨大,总是数百亿,并不是所有的初创汽车公司都能负担得起。
这也是很多初创企业一头扎进新能源汽车,最终未能活到量产的主要原因。
(图片来自高合)
虽然国内汽车制造,供应链完整,核心部件基本上可以购买现成,但正因为如此,市场上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制造力量的产品实力太相似,没有核心技术,除了价格基本上不能形成明显的竞争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组装车”在价格上也失去了优势,慢慢被主流大厂的车型所取代。
因此,为什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多少新的汽车制造力量实现真正的利润?一方面,他们将大部分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布局。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制造成本高、利润率有限的影响。为了做市场,大多数国产汽车的利润率一般低于10%。
新的造车力量被价格战卷,产品迭代跟不上,造车成本下不来。他们缺乏核心竞争力,不得不降价和主流大厂一起玩,最终落地“越卖越亏”结局,真的很尴尬。
显然,自主研发技术是新能源汽车制造力量的唯一途径。看看比亚迪自己的DM-i混合动力和三电力技术,它已经成为行业的基准之一,并通过大规模生产,逐步降低成本,让市场有99800元起步的秦PLUS DM-这种性价比高的选择,可能是其他造车新势力无法企及的。
(图片来自比亚迪)
同样,制造商也需要独家的核心技术来影响高端市场。如果没有云战系统、易四方平台、本地转向、高端设计等特点,恐怕比亚迪会抬头看U8、U9也没有勇气冲击百万的价格。
正所谓“有需求就有市场”,这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都是针对消费者群体需求或汽车消费市场的具体表现“试探”,在这个内卷严重的汽车市场,汽车公司的产品必须跟上发展。
2023年上海车展是汽车公司向市场展示的“交卷”的时刻。
还站在传统汽车企业的新能源起步阶段,不知道如何应对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压力,给您带来什么惊喜?
本文图片来自123RF正版图库
来源:雷科技
原创文章,作者:雷科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4/141370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