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光伏垂直集成时,隐形巨无霸

这是新能源爆炸的第612篇原创文章。本文仅记录了“新能源爆炸”的思想,不构成投资建议。作者没有集团,不收费推荐股票,不代表客户管理财务。

———下一个隆基,很可能不是中环,而是晶澳科技,这是最像隆基的公司,甚至没有一家!

 01 当光伏垂直集成时,隐形巨无霸

近年来,在光伏市场上,最著名的公司是隆基股份(现在改名为隆基绿能,股价确实很绿…),此外,应该是通威和中环。因为中环股份(现更名TCL中环)和隆基一样,都是硅片巨头,都有一群忠实的粉丝。他们互相攻击,嘲笑对方是鸡粉和环粉,所以市场默认这两家公司是同类公司。事实上,从最近关于光伏行业的年报来看,最像隆基的可能不是中环,而是晶澳科技!

默认情况下,市场将龙基和中环归类为同类公司,但事实上,龙基是行业内第一家走垂直一体化路线的公司,现在也是垂直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公司。相反,中环在这方面要弱得多。即使在过去的两年里,同行们也在努力向上下游扩张,并努力向一体化方向发展,虽然中环的一体化之路仍在缓慢发展,尽管它也参与了新疆协鑫,扩大了硅业务,并推出了自己的组件品牌环盛,但硅片仍然是核心收入来源,占75%以上 。

相反,晶澳科技一直被市场认为是一家组件制造商,但在整合方向上走得非常早。自2010年以来,它一直从电池业务扩展到上下游,目前的程度也非常深刻。

此前,当新能源爆炸追踪晶澳科技时,据说它是业内隐形的垂直一体化巨头(具体内容请搜索并关注新能源爆炸后,在对话框中输入“晶澳科技”查看研究合辑),本年度报告,公司公布了自己的垂直一体化进展。

截至2022年底,公司垂直一体化率已达到80%,预计2023年底将达到90%,这意味着晶澳科技已成为光伏行业仅次于隆基、垂直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公司!

最像隆基的不是中环,而是低调的晶澳科技。也许不是中环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隆基,而是晶澳科技!

有没有意想不到、大吃一惊的感觉?

这主要是因为公司的硅片和电池片都用于自己的组件业务,不出售,导致行业存在感相对较低。事实上,公司的硅片和电池片供应的组件业务还不够,每年都需要购买部分。

根据2022年报披露的数据,公司去年年底组件产能近50GW,硅片和电池片产能约为组件产能的80%,这意味着需要购买略高于20%的硅片和电池片。之所以略高于而不是等于,是因为生产1GW组件需要超过1GW的电池片和硅片。

公司的目标是在2023年达到90%的垂直一体化率,这几乎意味着在未来两三年内,公司的垂直一体化率可以达到100% 甚至有可能像隆基一样,扩展到行业内更多的细分环节,摸着隆基过河。

至于光伏行业,最好走专业路线还是垂直一体化路线,今天就不在这里展开了,但晶澳科技2022年的表现是公认的。

 02 2022年晶澳科技年报简析

2022年,晶澳科技收入730亿元,同比增长76.72%,归母净利润55.33亿元,同比增长171.40%。Q4收入236.66亿元,同比增长55.65%,环比增长13.48%。;归母净利润22.43亿元,同比增长208.89%,同比增长41.34%。

不仅明显超过了之前市场的一致预期,而且在之前的业绩预测中,毛利率为14.78%,净利率为7.59%,分别高于2021年。

这份财务报告不仅令人印象深刻,而且令人震惊。特别是在当前市场对光伏行业普遍缺乏信心的情况下,这一业绩无疑给行业带来了强心针。

一些眼尖的朋友可能注意到:晶澳科技的净利润增长率远远超过了收入增长率。为什么?

先看收入增长。去年晶澳组件销售38.105GW,同比增长58.31%,增速非常好,但实际上只是行业平均水平。

从去年光伏协会288.7GW产量和58.8%的增长率来看,可以说晶澳科技去年组件的销量与行业平均水平相似。

这只能说明去年亮眼的销售增长主要来自单价的上涨。事实也是如此。去年单瓦收入1.85元,比2021年增加0.21元,同比增长13%;与2021年相比,单瓦毛利为0.26元,同比增长3分钱4%左右。

单瓦毛利的提升说明晶澳科技更好地将上游原材料的成本提升传导到下游。

净利润明显超过收入,主要是因为汇兑损益。由于去年美元相对人民币升值,公司收入约60%来自海外,去年汇兑收入7.16亿元,2021年亏损4.23亿元,差距超过11亿元。如果没有这种汇兑收入,2022年的利润数据就不会那么爆炸。

 03 疯狂的研发投资

话说回来, 去年,该公司还计提了超过11亿元的资产损失,其中存货价格下跌损失和合同履约成本减值损失为2.61亿元 ,固定资产减值损失8.433 1亿元,主要是小规模产能淘汰,同比2021年底6亿多的数据也大幅增加,也算是有点扯平。

联想到通威2022年的业绩“暴雷”这也是因为淘汰落后产能计提了资产减值,重资产投资和技术变革的行业就是这样。为了保持技术领先,我们总是要继续投入大量资金,还是白酒好?……

持续的大量投资是高科技行业企业的命运。2022年,公司研发投入46.08亿元,收入占6.3%以上,水平较高。幸运的是,结果也很好。

公司量产P型电池转换效率最高23.9%,N型电池转换效率最高25.3%。新一代量产N型组件Deep Blue 4.0 X,BOS成本(指除光伏组件外的系统成本)可降低2.1%,LCOE成本可降低4.6%。

此外,在公司运营中,大力推进智能化、数字化,大大降低员工数量,提高员工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不断增强竞争优势。

回顾近年来光伏行业的爆发,晶澳科技绝对不是最受欢迎的公司,甚至行业意识也很低,但就综合实力而言,却被忽视了。就垂直一体化的完成程度而言,它可能是下一个隆基!

原创文章,作者:新能源大爆炸,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4/131270052.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