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谈话说人工智能 作者:郑开车
ChatGPT于去年11月诞生,短短几个月就成为现象级应用软件。
这款聊天机器人似乎比“什么都可以放进去”的元宇宙更脚踏实地,更有实用价值。ChatGPT上线后,很多用户怀着好奇心与他们交谈,他们对很多宏大问题的回答真的很惊艳。
但令人惊讶的是,人们很快发现,大多数AIGC公司都处于C端排水阶段。我们仍在探索未来用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来赚钱。此时,为聊天机器人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以释放其商业价值。
对于汽车领域来说,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属性越来越智能,特别是语音控制已经成为一些高端智能车型的标准配置。在ChatGPT技术的支持下,车载语音轨道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吗?
//车载语音行业的暖风
车载语音交互系统是智能汽车的一个细分领域。与传统的触摸屏操作和按钮操作相比,驾驶员不需要离开方向盘;语音交互的学习成本低于手势操作。
正是凭借这些优势,车载语音交互几年前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这是汽车公司竞相推出的智能配置。根据天眼搜索APP搜索,国内与车载语音相关的公司数量已达196家。
然而,自去年以来,前装载语音市场已进入瓶颈期,特别是前装载率的上升空间有限,产品价格继续下跌。这个细分市场比原来冷清得多,一些供应商的汽车产品行业的收入甚至下降了。
以科大讯飞为例,作为中国智能语音行业的领导者,根据其2022年半年度报告数据,汽车智能网络相关业务(主要来自汽车语音)实现收入1.69亿元同比下降59亿元.72%。
众所周知,智能化是汽车发展的大趋势。为什么车载语音行业不能顺势成长?
从用户端的反馈来看,许多车载语音系统的智能程度普遍较弱,体验不令人满意。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少数高端品牌,如小鹏和威莱,将以更先进的车载语音系统作为差异化卖点。
“事实上,车载语音的装配率并不低,价格一般也不贵,但用户体验非常普遍,噱头成分相对较大。在许多用户看来,这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鸡肋’配置。”一家车载语音制造商的销售经理告诉谈话人工智能。
事实上,一些汽车公司对语音交互技术的掌握还不够成熟,导致产品体验差,不仅不能提高智能体验,而且给用户带来麻烦。
比如之前一辆车的大V曝光了一个极氪001的奇怪BUG:平均每5分钟误报一次后排语音控制,错误地认为后排有人叫它。“如果你想听音乐,在车里安静地休息,你必须屏住呼吸,一动不动。不要让汽车检测到你还活着,否则它会[我在后排]。”
可以发现,目前的车载语音行业主要卡在技术不成熟和体验鸡肋上。然后,在ChatGPT的大型模型和自学技术的支持下,如果车载语音的应用体验能够取得突破,也许它真的可以重启不温不火的车载语音行业的希望。
事实上,汽车公司和供应商已经开始采取行动。
近日,依托百度的集度汽车宣布,将整合“中国版ChatGPT”文心的综合能力,打造智能汽车场景大模型,增强其首款ROBO车型-自然交流01汽车机器人。
作为汽车语音行业的主要供应商,科大讯飞也看到了这波浪潮中的机遇。最近,科大讯飞研究所发布了对ChatGPT的万字解读,并透露了其技术积累和相关产业布局。据报道,科大讯飞计划推出“1”+N“架构,提高汽车人机交互等领域大型模型的实用性。
目前,围绕对话机器人的军备竞赛已经开始。对于汽车公司来说,他们可能应该考虑如何深入整合新一代汽车语音和内部场景,培养驾驶员或乘客使用语音交互的习惯,甚至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
//情感智能不再是聊天机器人“上车”的噱头吗?
许多汽车公司和供应商正在探索对话机器人如何赋能车载语音。对于汽车公司来说,对话机器人+一旦车载语音交互的技术组合成熟,以情感智能为主的汽车品牌可能会在汽车体验中挖掘出更多的亮眼功能。
汽车制造轨道的残酷之处在于,准确有效的品牌定位并不多。例如,东风蓝图汽车被定位为“零焦虑高端智能电动品牌”,但零焦虑只是因为它有一个扩展模型,智能配置在小鹏、威莱等同类竞争产品中也很弱。除了豪华的内饰,我们再也看不到高端产品在哪里。
此外,还有以“健康”为主的创维汽车和以“情感智能”为主的阿维塔。从他们销量薄弱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品牌定位并没有给用户留下深刻印象,只是突出了他们与其他品牌的差异。从市场上许多媒体的整体评价来看,上述汽车公司的品牌定位实际上是“噱头大于现实”。
对于许多尚未过度生产“生死线”的新势力来说,定位既不能太低,也不能名不副实,这是一个难题。
在新能源改革时期,新力量汽车企业应运而生,导致汽车品牌太多,智能汽车陷入同质化竞争。如何找到一个好的品牌定位对于一个汽车品牌来说是关键。
但困难在于,良好的定位已经被顶级汽车公司占据,这些汽车公司将继续围绕品牌定位进行研发投资和品牌运营,以加强品牌定位的标签,建立企业的竞争壁垒。
随着ChatGPT热潮的催化,在相关供应商的布局下,以情感智能为主的初创汽车公司可能会找到一种新的品牌定位解决方案。
从技术分类的角度来看,对话机器人有任务型(Task)和闲聊型(Chat)。目前,汽车语音功能是鸡肋,因为它的底部是一个不完全成熟的任务对话系统。一旦引入聊天对话系统,汽车和机器系统可能会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转变为更个性化和情感的语音交互方向。
当时,智能汽车作为新一代移动终端,也将成为个人智能生活助手,甚至是虚拟朋友。
从ChatGPT显示的智商来看,当这个基于大模型的对话机器人有大数据的持续“喂养”时,它就有能力与人聊天,足够博学,甚至有很高的情商。换句话说,对话机器人可以使车载语音助手的智慧更接近现实生活,所以在这种技术的支持下,情感智能可能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品牌定位。
当车载语音实现从“执行任务”到“陪伴聊天”的飞跃时,流量的实现可能成为可能。
威莱之前在汽车机器上做广告,引起了一些用户的不满。事实上,这件事可以抽象地理解为汽车机器的智能化程度不够。用户只能接受它接收和智能行人的指令,而不是接受它反过来向人们输出信息。
换句话说,这种汽车机器的智能化程度太弱,无法跳出工具属性的本质。对汽车机器的信任度太低。此时,用户本能地抵制广告。
一旦车载人工智能语音助手演变成聊天机器人,与用户长时间互动,就像用户肚子里的蛔虫一样了解用户自己,甚至用户也不能离开,有任何问题习惯性地问它,此时向用户推荐一些东西,谁会抗拒?
去年,董宇辉主播凭借丰富的知识储备脱口而出,引领了“知识带货”的潮流。同样,很多观众去东方选择直播室购买,其实凸显了一个“知性聊友”的商业价值。
因此,可以大胆预测,当未来的智能汽车内置了一个足够有能力聊天各种话题的聊天机器人,偶尔带一件商品时,恐怕每个人都会愿意砍手。
//聊天机器人“上车”不容易
聊天车载语音机器人的前景相当美好,但目前的ChatGPT着陆场景只是看到了一些原型,但基于这些着陆场景如何探索可靠的商业模式仍然需要克服许多困难。
首先,作为车载应用程序,聊天机器人的安全是第一个必须克服的困难。
首先,驾驶安全必须是第一位的。测试表明,虽然司机的手粘在方向盘上,但最多可以分心27秒,如果智能驾驶系统需要接管,即使司机的手还在,心也不能回来。
“除了在驾驶过程中与人工智能汽车和机器聊天外,其他时间很少呆在车里,所以使用频率不高。如果你想让大量的聊天车载语音机器人上车,前提是实现L4级自动驾驶,而不需要用户接管。”吴梁(笔名)是一家汽车语音制造商的技术人员,他告诉谈话人工智能。
另一方面,用户隐私数据的安全性不容忽视。在互联网行业,大数据杀死、诱导算法成瘾等混乱引起了用户的不满,并引起了监管机构的高度关注。《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相继出台实施。基于对话机器人的车载语音,在商业化之前,必然会出台新的政策来规范这个市场。
此外,车载语音需要能够准确识别车主。如果声纹识别模块存在漏洞,则可能存在财产安全隐患。去年,一位短视频平台博主演示了车载语音的安全漏洞。锁车后,他通过语音唤醒了车外的机器,并成功地打开了窗户。如果别人的车被陌生人唤醒,车内物品就没有被盗的风险。
第二,聊天机器人性价比高吗?
基于大模型和强大计算能力的ChatGPT智慧,OpenAI曾经让GPT-3的表现更接近人类,用45TB的数据量和近1万亿个单词来训练,而ChatGPT背后的GPT-3.5模型已增加到1750亿个参数,在如此庞大的模型背后,投入的运营资金也是巨大的。
据半导体产业分析机构Semianalysis估计,ChatGPT1亿月活用户每月只进行一次对话,每月至少需要5682万美元(约3.维修费用86亿元)。
此外,只有大型模型和用户端的数据源还不够。”为了提供垂直领域的服务,下游应用企业仍然需要根据行业知识建立自己的知识库和模板,这部分开发成本也应该考虑在内。”吴梁说。
第三,主机厂与供应商之间的非合作博弈可能是发展的障碍。
真正的智能语音交互需要机器经历一个自学的过程,一些必要的“学习材料”,即汽车场景中用户的语音数据,实际上是由汽车公司收集并提供给供应商使用的。作为产业链下游的需求方,汽车公司在自主研发过程中也扮演着供应商的角色。
因此,这条轨道最理想的发展方式是多家供应商,甚至多家汽车公司之间的合作和共同建设。然而,这也导致了类似于自动驾驶行业的问题。具有数据量优势的原始设备制造商可能不愿意与其他汽车公司共享数据。
目前,一些汽车公司已经使用了许多语音供应商来提高语音识别的准确性,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例如,2020年奥迪A4L语音系统还配备了Cerence和天猫精灵的语音模块。在使用过程中,用户输入任何指令,两个通道都必须再次运行,最终以统一的口径执行指令,导致语音识别流畅性差。
可以看出,真正能够实现“聊天”的语音机器人是一个真正的大项目,不同供应商和汽车公司之间的非合作博弈关系不利于智能汽车语音的发展。
结语:
ChatGPT会给车载语音乃至汽车行业带来多少增量?还不得而知。
如果比尔·盖茨说“ChatGPT的重大历史意义堪比PC和互联网”,那么科技圈短期内的躁动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一棵参天大树不是一天长出来的。
事实上,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去年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提到了一个软硬一体机器人的开发计划。提到2025年~其软硬一体机器人将于2030年演变为“陪伴机器人”,能够独立学习知识,了解用户的生活习惯。
也就是说,作为中国智能语音行业的领导者,2025年是第一个开发陪伴机器人的时间点。
这个时间点不是很快,但值得期待。也许随着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的进入,一个情感、冷热的车载聊天机器人不会走得太远。
参考资料:
[1]「打不过」ChatGPT,加入,霞光社
[2] 车载语音交互「停摆」,高工智能汽车
[3] 车载语音「崛起前夜」,建约车评
[4] 汽车语音交互迎来了新的出路,企业如何探索破局之路,亿欧
原创文章,作者:谈擎说AI,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2/221950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