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徐州生产基地奠基 头部车企优势明显

2023年初,特斯拉开始暴跌,扰乱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与电动汽车密切相关的电池行业也开始疯狂扩张。

根据中国汽车协会的数据,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705.8万辆和688.同比增长967万辆.9%和93.4%,市场份额25%.6%。预计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900万辆,同比增长35%。

特斯拉对中国市场的价格战做出了连锁反应,汽车制造的新力量品牌被迫跟进,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有人认为,由于降价,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可能在2023年超过1000万辆。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头并没有减弱,动力电池市场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扩张。

新能源发展势头正在蓬勃发展,电池企业不断扩张

据了解,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徐州生产基地奠基仪式于1月4日在徐州举行。该生产基地总投资100亿元,预计年产15GWh;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超级工厂”于1月底在温州正式启动。据报道,该基地计划年产20GWh,预计明年第一条生产线将投产。

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徐州生产基地奠基 头部车企优势明显

1月18日,亿威锂能发布公告,公司将在四川简阳建设电池生产基地,预计年产能为20GWh,总投资100亿元,建设周期为两年;

1月19日,赣丰锂业宣布,公司计划在东莞投资建设年产10GWh新型锂电池和储能总部项目,总投资50亿元。同时,公司还将在重庆投资建设年产24GWh动力电池项目,计划总投资100亿元;

比克电池将在常州建设电池生产基地,覆盖30GWh大圆柱形电池生产线和研发中心;福能科技计划在广州生产30GWh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预计2025年正式投产;1月31日,盛宏控股集团在张家港建设规划电池超级工厂,总投资140亿元,计划在三年内建成投产。

2022年,中国新增电力和储能电池项目近50个,总产能规划超过1个.2TWh。

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徐州生产基地奠基 头部车企优势明显

自2022年以来,电力电池的产能规划一直在增加。这背后的核心逻辑是,电池行业不断释放巨大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给企业更多的市场机会。

同时,经过多年的沉淀和发展,二三线电力电池企业在市场定位、客户绑定、产品技术路线等方面逐渐找到了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径,这也成为其加速产能扩张背后的信心。

尽管如此,产能过剩的风险不容忽视。

头部车企优势明显,竞争对手短期内难以超越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信息,宁德时代在2022年1月至12月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排名前15,装车量为142.02 GWh,市占率为48.2%,排名第一;比亚迪电池装载量69.10 GWh,市占率为23.45%,排名第二;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技、新旺达分别为6.53%、4.52%、2.排名第3-5位的62%。第6-10名分别是:亿纬锂能、蜂巢能、富能科技、LG新能源、瑞浦兰钧。

2022年,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市场份额超过70%,行业前两名领先优势巨大,这也意味着龙头市场格局非常稳定。

从整个市场来看,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有57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了装车配套设施,前10家分配了近95%的市场份额,而其余47家电池企业只争夺剩下的5%的市场份额。

在储能市场上,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表现也非常出色。从全球角度来看,宁德时代是24.5%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其次是比亚迪和韩国三星SDI、四家企业储能锂离子电池总出货量接近70%的韩国LGES。从中短期来看,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巨头仍将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在渠道、品牌、产能等方面积累了相当大的优势。

参与竞争的企业在许多方面的差异化不是很明显,无论是在技术还是产品性能方面,都很难在短期内动摇市场巨头

产能过剩需要警惕,技术研发需要不断跟上

根据公开计算,2022年中国动力电池产量为545.9GWh,去年国内累计装车量仅为294.6GWh。扣除68GWh出口量后,2022年电池产量与装载量的差额达到183.3GWh,装车量占61.6%。产能过剩已经很明显了。

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徐州生产基地奠基 头部车企优势明显

随着2023年中国新能源电池产能的集中释放,市场压力将越来越大。据有关机构预测,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所需的动力电池产能约为1000GWh至1200GWh,目前电池厂、汽车厂等跨境企业的产能规划已达到4800GWh,是前者的4倍。

相当数量的电池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能力,但忽视产品升级研发,导致电力电池市场两极分化严重,重复建设水平低,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更新更高的技术需求,相当多的电池企业产品性能、技术不合格,只能应用于入门级产品,或低耐久性产品,如电动自行车。

因此,我国电池产业发展的关键是进一步创新发展,取得颠覆性的技术突破。

例如,许多电池企业已经关注了上述储能轨道,并将储能电池纳入了扩大生产计划。2022年,宁德时代和中国创新航空公司布局了储能电池领域;亿威锂、赣丰锂、盛宏控股集团计划今年建设新的储能电池生产基地,储能业务正成为第二条增长曲线。

另一个例子是长续航电池技术、固态电池、新材料电池研发等方面的突破,是电池企业需要突破的重点。

从长远来看,随着电池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下跌,未来进入电池市场的资金和玩家也在增加。因此,差异化越早,发展就越有利。

百姓评车

无论是电池技术创新还是产能过剩,市场层面的反馈都是电池成本在电动车型中的比例逐渐降低。可以预见,汽车公司为电池厂工作的局面将被打破。

随着电池成本的降低,电动汽车的价格也会降低。这对消费者来说是件好事。

原创文章,作者:百姓评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2/071844216.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