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降价后对国内朋友和商家的影响继续发酵。此前,问界汽车和小鹏汽车已经跟进降价。现在降价阵营还有一个选手——零跑车。
这次零跑车降价的主要目标是车型C01。
根据官方网站,2023年1月17日,零跑正式启动C2023年1月17日0:00至2023年2月28日24:00缴纳定金,并于2023年6月1日前完成取车C01用户可享受5000元至3万元的政策。
根据官方海报,限时5000元至3万元包括1万元现金折扣、最高1万元金融折扣利息、5万元舒适全选包价格减免。
与魏小理相比,零跑车一直被认为是二线新势力品牌,因为它进入市场较晚。然而,零跑车以其超高的性价比迅速开拓了市场。2022年,零跑共交付新车11.12万辆,同比增长154%以上。它不仅在销售增长方面超过了魏小理,而且在2022年成功登陆香港股市,成为第四个上市的新势力品牌。
但零跑车的问题也很明显——低端车型比例太大,品牌无法提升,常年亏损,毛利率长期过低。
零跑车正处于品牌发展的关键节点,难以向下盈利,不被认可。降价使得零跑车陷入僵局。
销量好,业绩下降
虽然零跑已经成为继“魏小理”之后第四大在国内新能源汽车轨道上登陆港股市场的新生力量,但其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并没有达到目标。
截至2023年1月20日,零跑车收盘价为27港元,总市值为308亿港元,较发行价48港元/股下跌近43%。零跑车上市时破发,零跑车创始人朱江明说:“(当时上市)真的不是好时机。
到目前为止,零跑车还不如当初。
由此可见,零跑车虽然整体销量不错,但在业绩层面并不理想。
目前,零跑车有四种车型在销售,即零跑车S01,T03,C11,C01。T03定位低于10万元的低端微型电动汽车。S01、C11等售价在10-20万元左右的车型销量不尽如人意。
T03年累计销量61913辆,C累计销量约4万辆,堪称销量支柱。由于零跑车销量过于依赖低端车型,毛利率表现非常不理想。
公开资料显示,2019-2021年零跑车毛利率分别为-95.7%、-50.6%和-44.3%。2022年零跑车Q毛利率为-26.6%,情况好转。但相比之下,蔚来、小鹏、理想毛利率分别为18.1%、10.4%、22.4%。
零跑也是目前唯一一支毛利率为负的汽车制造新力量。一正一负,差距明显。
由于毛利率一直为负,零跑车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困境。2019年至2021年,零跑车收入分别为1.17亿元、6.31亿元和31.32亿元,但同期净亏损分别为9.01亿元、11亿元和28.46亿元,三年亏损总额接近50亿元。
自行车调价跟风
这次零跑车降价的车型是C01,很有针对性。主要是因为。C01价格区间为18万-27万元,特斯拉Model 三重合度很高。Model 3的降价,C01承受不了压力,不得不降价。
客观地说,零跑车这次跟进降价,在某种程度上也动了一些心思。
首先是C01价格区间和Model 3高度重合。特斯拉Model 3降价,是C01面临最直接的压力。此外,零跑C01所在的赛道非常拥挤,小鹏P7、特斯拉Model 3.比亚迪汉是强大的对手。在这样的竞争形势下,即使零跑有一万个不降价的理由,C01在产品实力和品牌形象上并不突出,为什么要脱颖而出呢?也许降价是最好的手段。
还有一点,零跑把降价的对象指向C01是因为自2022年9月以来,累计交付量为4815辆。从过去两个月的情况来看,虽然势头一直在上升,但没有突破。我不知道是产能上升的原因还是其他问题。
零跑选择了交付量不大的车型降价,用户体积不大。即使有人不满意,安抚成本也更低。
作者在之前的文章中说,作为第一个跟进特斯拉降价的国内朋友,问业是非常有针对性和温暖的,但我们只能说,从零运行的降价计划是跟随趋势的。从反馈的角度来看,它只能说是平淡的,没有引起太多的浪花。
但从品牌层面来看,零跑C01这次降价有些得不偿失。
因为零跑C01作为零跑最昂贵的车型,其使命是提高品牌意识。虽然它在市场上没有取得理想的成就,但它在产品实力方面并不逊色于竞争对手。它的车身尺寸分别是5050mm/1890mm/1503mm,轴距为2930mm,几乎和比亚迪汉EV一样,也不逊色于宝马5系和奔驰E级。
在动力方面,零跑C提供最大功率20001kW、峰值扭矩360牛米的单电机版,最大功率400kW、峰值扭矩720牛米的双电机版,零百加速时间最快可达3.66秒,CLTC在工况下,续航里程分别为500、606、630和717km。
还是赢得了一些口碑。
正是这样一款致力于品牌推广的车型,在正式交付后5个月开始降价,真的太早了。毕竟,即使降价,也不会刺激自行车型的销售,因为销售基础很小。相反,它将失去对品牌向上的信心。
为了跟进降价,降价不仅伤害了品牌,也不会大大提高销量。可以说,这是一场孤独的比赛。
百姓评车
取消国家补贴,特斯拉降价,芯片状况没有缓解,电池原材料价格趋势变化,2023年中国汽车市场竞争形势正在变化,面对这些变化,国内新能源品牌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首先要考虑的是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有清晰的理解,不能跟随,否则只能恶化,收益大于损失。
原创文章,作者:百姓评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1/250040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