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之栋
崔力文
编辑丨别 致
随着宁德时代的到来,动力电池迫使新能源汽车产业重建供应链;2023年会形成什么样的电池格局?
都说自己没赚钱,钱去哪了?
2022年,动力电池市场互相拉扯,非常热闹。只有上游原材料供应商默默发财,看着动力电池企业和汽车企业相互输出,依然坐在钓鱼台上。
显然,资源总是短缺的,掌握资源的人将不可避免地占据有利地位。在电力电池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锂资源已成为影响整体形势的关键。
事实胜于雄辩,碳酸锂价格继续飙升,使动力电池价格达到更高的水平;多余的成本被动力电池企业传递给汽车企业,汽车企业提高了汽车产品的价格,消费者转向了新的受害者。
是的,矛盾的爆发,往往在淤积问题的底部——汽车公司和动力电池公司之间的冲突,正在不断发酵。
广汽董事长曾庆红的为宁德时代工作开启了汽车企业与动力电池企业对抗的序幕。曾经密切合作的双方不得不重新定位,思考新的商业模式。
因为它不仅包括供应链的话语权,还包括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利益再分配。
退一步说,无论动力电池企业有多强大,最终的服务对象都不是主要的汽车企业?
01
打工人
在各种因素的叠加下,动力电池企业必须面对许多已经觉醒的汽车企业。在新能源汽车趋势的恐慌下,百年汽车行业积累的分工合作逐渐崩溃。
事实上,没有人知道整个堆栈的自我研究方法是主要汽车公司的救命绳还是催命钟。然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无法忍受的汽车公司已经做出了决定——自我研发和自制电池。
特斯拉一直走在第一线,4680电池的诞生带来了很多争议。然而,随着行业的变化,我们不得不佩服特斯拉的远见。
12月25日,特斯拉官方账号在推特上表示,其4680电池团队在过去7天内成功生产了8.68万个电池。Model Y AWD计算828个4680电池的装载量,该产量大致相当于1000多辆电动汽车的电池。
对特斯拉来说,宁德时代,比亚迪,LG新能源和松下都是降低成本的工具。4680电池的功能是一样的,就特斯拉自身实力而言,自主研发和自主制造电池不会涉及太多精力,而是可以树立基准形象。
相比之下,比亚迪的爆炸背后也有刀片电池的强大支撑。也许我也看到了比亚迪布局产业链的甜头。作为第一个觉醒的农民工,广汽毅然加入了自主研发和自制电池的洪流。
8月,广汽宣布设立独立电池公司,项目总投资109亿元。同时,广州巨湾技术研究有限公司同意参与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建设,总投资36.9亿元。此外,前期投资至少为145.9亿元,约为去年广汽集团净利润的两倍。
巧合的是,威来对电池的投资并不少。无论是20亿元建立威来电池技术,还是李斌公开表示,威来汽车每季度将在芯片、电池等领域投资30亿元,这表明威来必须获得动力电池。
威来制造的电池有一个支撑。随着换电站的广泛传播,威来自主研发和制造的电池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此外,它还可以进一步融入电网作为储能基础设施。这是一石二鸟,两全其美。
因此,与蔚来的退路相比,小鹏汽车造电池的风险要大得多。
最初,小鹏汽车掩盖了电池的制造。从没想过,只有在消息传出后不久,小鹏就成立了广州鹏悦动力电池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亿元,经营范围包括电池制造、电池零部件生产等。
毫无疑问,瘦骆驼比马大,尽管小鹏汽车在G9车型有一个大跟头,但它有一个预谋,想要控制自己手中的动力电池。从创新航空、蜂巢能源等电池供应商的长期布局来看,不难得出结论:小鹏汽车的反骨头实际上已经长大了。
02
争先IPO,产能布局
车企算盘精明,愿望美好,但现实残酷。
以宁德时代为首的电力电池企业为该行业设置了三个障碍:一是规模优势和制造能力优势下的成本控制;二是电力电池上下游供应链的整合;三是结构创新和化学材料创新下的性能优势。
汽车公司要想制造出能量产上车的动力电池,就必须面对并跨越这三个障碍。否则,还是不如买。
基于这样的前提条件,动力电池企业也在赔钱赚钱,预测新能源汽车对动力电池需求不断增加,更肆无忌惮地扩张。
环顾四周,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的排名已基本确定,其次是: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技、新旺达、亿威锂能、蜂窝能、LG新能源、富能科技、瑞浦兰均、捷威动力、正力新能(塔菲尔)、多氟多、力神、鹏辉能源。
值得注意的是,前十大动力电池企业基本都走完了或者走上了。IPO之路。
不用说,宁王的股价虽然一直在下跌和上涨,但在资本市场的帮助下,宁德时代曾经以450亿天的价格增长,不费吹灰之力。正是在宁德时代的领导下,电力电池企业才在那里IPO在路上,或寻求资本支持的路上,越来越专注。
中创新航,一家敢于与宁德时代硬碰硬的动力电池企业,最终不得不为资本折腰。
好消息是,中国创新航空公司已成功进入香港股市,并计划a股二次上市。12月29日,中国创新航空公司宣布,该公司已在中国首次公开发售,并在上市前提交了备案登记指导,尚未制定销售计划。
虽然中国创新航空公司正面临着低价市场的反击,但随着资本市场热钱的注入,它对产能布局和技术创新都有一定的信心。
其次是蜂巢能源。
近日,蜂巢能源科技创新板IPO,已被上海证券交易所接受。有了长城汽车的认可,蜂巢能源的基本磁盘一直非常稳定。另一方面,长城大客户的存在也限制了蜂巢能源的发展。
根据官方声明,蜂巢能源寻求IPO,无非是扩大产能,作为技术创新。但究其原因,恐怕要归结为长城这个时候没有多余的精力继续为蜂巢能源输血。独立的蜂巢能真的能独立吗?
03
全新格局,谁主沉浮?
偷窥豹子,汽车公司和动力电池公司之间的爱恨情仇,总是被切断,理性仍然混乱。毫不夸张地说,除了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其他动力电池公司的商业模式和技术能力都不足以支持足够的发言权。
如今的动力电池市场格局,汽车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相爱相杀,隐藏在背后的是谁能率先完成资源整合。
此前,富能科技董事长王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22年9月碳酸锂价格上涨趋势不正常,因为9月份原材料供过于求,但价格仍在上涨,说明炒作因素很多。
宁德时代掌舵人曾玉群还提到,上游原材料的资本投机给电力电池产业链带来了短期麻烦,碳酸锂、六氟磷酸锂、石油焦等锂电池上游材料价格飙升。
显然,从电池制造商的角度来看,动力电池上游原材料的上升是一系列贵电事件的罪魁祸首。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许其根本原因是市场调整能力不足,动力电池定价权不够明确。
不难确定,在计划监管的大手下,动力电池上游原材料的价格必然会逐渐回到正常位置。到那时,动力电池市场的模式将真正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从产能竞争到技术竞争,动力电池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麒麟电池,4680电池,One-Stop、SPS大软包、问顶电池、龙鳞甲电池等,层出不穷;钠离子电池、无钴电池、高锰铁锂电池等,也是百花争艳。
不可忽视的是,汽车公司努力进入动力电池供应链系统的决心表明,许多汽车公司将从电池制造商最初的密切合作伙伴转变为激烈的竞争对手。
在这样的变化下,除了宁德时代,哪家动力电池企业还有多余的招架力?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对于动力电池,甚至整个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供应链,是分工合作更好,还是全堆栈自主研发更好,只能取决于情况。换句话说,不同的企业在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历史使命。
就像比亚迪一样,其出色的供应链垂直整合能力使其在2022年脱颖而出。宁德时代的万亿帝国也代表着,此时此刻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需要一家顶级的动力电池公司。
因此,下一个问题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长虹能持续多久?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动力电池的需求会发生什么变化?
比特斯拉强,必须面对订单衰减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稳如宁德时代,必须认真应对各汽车企业去宁德化的基本战略。
事实上,动力电池的战争已经开始了。如果只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被淘汰只是时间问题。那么,谁是这种全新动力电池产业格局的主人呢?
市场最终会给出答案,但它永远不会是那些只知道恰钱时代的幸运儿。
原创文章,作者:C次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1/060734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