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1月汽车销量不会零增长,甚至超过2021年?

2022年汽车销量不会零增长,甚至超过2021年?但是买车的欲望会降低吗?

至少从大数字来看,中国11月份的汽车销量终于不用担心今年的负增长了。然后,乐观情绪就会传递给消费者,让他们有购买/换车的欲望,把整个供应链传递给汽车公司,包括玻璃、橡胶、钢铁、芯片等。

还是那句话,对于每个工业国家来说,汽车是工业一体化的顶级明珠,不能也不敢倒下。

因此,根据中国汽车协会的最新数据,11月份汽车产销分别为238.6万辆和232.8万辆,环比下降8.2%和7.1%,同比下降7.9%。1-11月,汽车产销分别为2462.8万辆和2430.2万辆,同比增长6.1%和3.3%。

然后,用这个数据进行表面分析,结论非常清楚。12月份的销量基本会超过11月,所以今年完成2700万辆年产销问题不大,高于2021年2627.5万辆。

中国11月汽车销量不会零增长,甚至超过2021年?

如果深入挖掘,目前1-11月乘用车销量约为1900万辆,基本可达2021年持平甚至略超2148.2万辆。上半年因疫情减少的100万销量,6月份发布的购置税减半,成功抢回120万增量。然而,政策的有效性实际上正在逐渐减弱。中国汽车市场1-11月的增长率明显低于1-10月,分别低于1-10月1.8和1.3个百分点。

销量增长正常下降,买/换车没有欲望是真的

销实上,销售增长率有所下降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前几年的11-12月,汽车公司/4S为了实现自己的销售目标、返利目标等,商店会冲动。今年的节奏不同。6月份的购置税减半政策直接将消费欲望转移到全年中期。因此,11月份销售增长放缓实际上是正常的,12月份可能会回升。根据我们目前对许多4的看法S随着新十条的发布和全年任务的完成,店铺客流的整体交易表现有所提升。

然而,从中长期来看,消费欲望的变化将长期波动。为此,我们专门总结了全国4个国家S商店销售人员给出的反馈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经济原因,很多意向客取消了自己的购车计划,约占手中订单量的30%。数字上并不夸张,但直接关系到销售个人的月收入,所以从一线反馈来看,整体上比较惨烈;

2.价格较高的车型不会受到太大影响。30万元以上和30万元以下的小分水岭将明显出现。30万元以下的购车欲望将大大降低,30万元以上的购车欲望将相对较大。然而,客户群体之间的差异也非常明显。预算在30万元以上买车、自己做生意的人退款较高,而为孩子买车、接近退休的人消费欲望变化不大。

以理想汽车为例,其用户群中有许多公务员家庭用户,目前购车欲望变化不大,而小企业主则大多改变心态;

3.近年来,市场上销量相对稳定的主流品牌影响较小,而一年左右迅速走红的品牌影响较大。

在乘联发布的11月数据中,上述一线观点非常明显。据乘联统计,11月份燃油车零售推广下降近30%,11月份乘用车市场零售下降至164.9万辆,同比下降9.2%,环比下降10.5%。

在各大细分市场豪华品牌零售量24万辆,同比增长13%,环比增长15%,仍能保持增长。中国自主品牌零售量87万辆,同比增长5%,环比下降7%。事实上,在合资市场,主流品牌零售量不足55万辆,同比下降30%以上,同比下降20%以上。

显然,经过近三年的疫情,大多数人对大宗消费的态度是求稳,很容易理解。

今年燃油车的整体场景很惨,新能源领域也不乐观,但略好于燃油车,因为是现在的发展趋势,使用成本明显较低。

消费欲望的回归取决于合资品牌的复苏?

基于上述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可以清楚地得出一个新的结论,整个汽车市场的消费信心将会恢复,消费欲望将会迅速上升,合资品牌的兴衰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如果合资品牌能够快速复苏,将在一定程度上为消费者信心的回归注入深层活力。

然而,这就是冲突点。与豪华品牌和中国自主品牌相比,合资品牌的发展模式越来越脱离当前的市场环境。这种脱节分别从三个相对较大的角度来看:执行力、利润分配和汽车制造理念。

很容易理解执行力和利润分配。合资企业是中外合资企业,中国大多是国有企业,外资的目的也很明确。既要保证市场份额,又要保证既定的利润目标。因此,中国自主品牌的许多市场行为在合资品牌中阻力很大。例如,比亚迪、长城、吉利等汽车公司可以放弃相对较大的利润来刺激销售和保证市场份额。在合资品牌中,很难保证双方的利润。

另外,还有造车的概念。虽然近年来许多汽车公司都在增加中国市场的研发权重,比如一些专门为中国市场推出的车型,但总体汽车制造理念仍然是从国外研发中心引进技术。在少数汽车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关键技术的进步是引入中国团队,但更多的匹配在于外观和配置选择(中国团队推测中国车主的配置偏好,并在新车着陆过程中匹配)。

因此,对于合资品牌来说,解决方案很明显,即以中国市场为着陆点,调整其研发、汽车制造的逻辑和节奏。好消息是,许多汽车公司现在开始选择这样做,但挑战是,中国品牌已经将相关的内部卷拉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11月汽车销量不会零增长,甚至超过2021年?

一些主流品牌的主流车型基本上在1-1.5年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在3年左右完成了更换。这比合资品牌的常规5-7年要快得多。对于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来说,买新的或旧的实际上是一个普遍的规则,同样的价格,显然更愿意购买配置、设计等领域,更高,更多的新产品。

4S新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不久前,许多机构和媒体讨论了一个话题:从销售数字来看,中国汽车市场今年是否会零增长。结合目前的数据,可以预测销售不会零增长,而是略有增长。然而,目前,这种微增长是基于传统的4S在承担库存的前提下,商店渠道。

根据媒体对上市全国经销商集团财务报告的梳理,上半年中国最大的广汇汽车利润接近减半,同比下降48%以上。与此同时,包括和谐汽车和世纪联合控股在内的净利润为负。售高端豪华车,上半年净利润-9.15亿元,也直接显示2022年豪华车销量虽然好看,但实际终端情况并不乐观。

中国11月汽车销量不会零增长,甚至超过2021年?

根据乘用车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国内乘用车经销商的库存正在以更高的速度增长。11月,乘用车经销商库存环比增长13万辆,1-11月,乘用车经销商库存增长45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制造商库存系数为1.35辆,较2020年减少23万辆。事实上,2022年,去库存连续四年暂停,库存开始回升。

短期来看,一系列的库存问题并不容易解决,因为大部分都是卖传统燃油车,虽然4S该店也在加速转型,但面对特斯拉、小鹏、蔚来等不断自建的新店,以及比亚迪等品牌十分稀缺,并逐渐成为红海。从之前100%的市场占据到现在70%的市场占据,传统燃油车只占路线2.0的50%。数字变化意味着已经利润下降的传统燃油车将无法销售。从100%到70%,600-700万的销量将被拿走,从100%到50%的销量将超过1000万。

中国11月汽车销量不会零增长,甚至超过2021年?

利润已经下降,好卖的产品短时间内会越来越少,所以传统燃油为主的4S店铺数量也会进入下降循环。

至于什么能刺激大家的消费欲望,答案也很清楚,那就是技术进步。

为什么比亚迪能获得高销量?是尽可能多的新技术和尽可能低的价格。这涉及技术进步和成本控制。PHEV相关车型(如秦PLUS DM-i指导价为11.18-17.58万元)。当价格低于传统燃油车时,核心差异发挥了低使用成本、0购置税等直观优势,成为市场热销。

特斯拉的成功也来自于此。进入中国国入中国国内后,进行了大量的价格调整,最终的结果是价格真正下降。因此,上述两者在汽车市场上将具有明显的优势。

价格低于预期,技术高于预期,这是刺激消费欲望的阴谋。目前,2023年值得期待的新车并不少,一些具有爆炸潜力的新车有望加速市场复苏。

先说皮卡、硬派越野、MPV,现在很多车企都在其中发力。

皮卡市场,目前长城炮在燃油车领域几乎垄断,新能源皮卡将有纯电吉利雷达RD6.比亚迪混的比亚迪混合动力皮卡。如果比亚迪混合动力皮卡在非购买限制地区的价格表现在15万以内,预计将像长城炮一样快速销售,因为比亚迪的名字正在蓬勃发展,其混合动力技术被普通消费者认为非常先进。

硬派越野,2022年已经很热闹了,坦克300不愁卖,而比亚迪高端品牌仰望,奔驰EQG此外,包括奇瑞在内的2023年也有望投资市场iCar还途即将推出纯电动硬派越野T-1硬刚坦克300可能比长城便宜几万元。甚至五菱也在新能源计划中推出了硬派车型,但价格和成本卡在那里,所以没有必要期待任何越野能力。

中国11月汽车销量不会零增长,甚至超过2021年?

MPV市场也会特别热闹,小鹏,理想MPV已经曝光谍照,对于手里拿着30万左右预算的人来说,大可等一手。

此外,每年都会有基础操作项目,许多汽车进入例行更换和大更换周期。

中国11月汽车销量不会零增长,甚至超过2021年?

中国11月汽车销量不会零增长,甚至超过2021年?

新能源领域包括比亚迪海鸥和公众ID.AERO、蔚来ET旅游版,丰田bZ3等等。比亚迪海鸥很有可能配备钠电池版,起价为6万元。目前,纯电动滑板车很少有5-8万元。海鸥的出现有望开辟一个新的类别。大众ID.AERO,它将是纯电动中大型汽车,其出现,很可能会改变现有汽车市场的格局。按大众ID.定价表现往往令人惊讶,比如ID.6在中大型SUV该领域的定价在20万元到30万元之间,同样大小的对手是威来ET7、奔驰EQE等等,如果能同样定价20-30万元,目前还是比较值的。甚至可以冲击特斯拉Model 3、小鹏P7的市场。

2023年燃油车也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地方,奔驰E级,宝马5系,奥迪A4L、全新雅阁,全新Passat已发布将于2023年登场的消息。优点是不信任新能源的人可以有新的换车方向。缺点是从现有数据来看,各大汽车企业的燃油车技术研发基本都按下了暂停键。所以,买的更多的是新造型、新配置,但动力技术的进步,可能还不够。

写在最后

总的来说,对未来的期望还是不错的。每个汽车公司都在努力生存和开发新事物。梳理2023年的新车也更有前途。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整体汽车市场疲软,除了消费者对经济前景不好,对未来收入预期不乐观外,还有汽车公司转型缓慢的原因。市场实体的市场数量变化不大,但合资品牌份额丢失,独立品牌份额快速增长,需要合资品牌调整更快,否则下一个市场竞争力将继续下降。

豪华品牌市场的变化也开始进行新一轮的调整。从新车计划和企业战略的角度来看,越来越多的传统豪华品牌将进一步部署在更高端的市场,而不是像几年前那样继续探索20万元以内的市场。

作者丨黄强

原创文章,作者:路咖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212/162128545.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