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有望迎来智能辅助驾驶赛道“第一股”。作者 | 章涟漪2022年末,冷清了许久的智能驾驶赛道,似乎有回暖之势。据赛博汽车不完全统计,2022年10月底至11月中旬,国内智能驾驶领域吸金超百亿元(含整车),涉及40多起投融资事件,芯片、激光雷达、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等各地开花。日前,赛道玩家更是迎来I
科技创新板有望迎来智能辅助驾驶轨道第一股。
作者 | 章涟漪
2022年底,长期冷清的智能驾驶轨道似乎有回暖的趋势。
据赛博汽车不完全统计,2022年10月底至11月中旬,国内智能驾驶领域吸引了100多亿元(含汽车),涉及芯片、激光雷达、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等40多起投融资事件。
日前,赛道玩家更是迎来了IPO相关消息。
11月23日,专注于量产的智能辅助驾驶公司纵目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纵目科技)冲刺科技创新板IPO被上海证券交易所接受,拟筹资20亿元。也是小米正式宣布造车后投资的第一批智能汽车产业链企业。
Δ 纵目科技IPO进展情况。资料来源:上海证券交易所
招股说明书显示,垂直技术主要从事汽车智能驾驶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形成了从算法软件到系统硬件,从智能驾驶控制单元到各种智能传感器的全产品布局,可为汽车制造商提供智能驾驶控制单元、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毫米波雷达硬件和支持软件和算法集成的智能驾驶系统。
纵目科技成立于2013年,是中国自动驾驶领域最早的参与者之一,主要专注于大规模生产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这也是资本市场认可的领域。
自2022年以来,由于高级自动驾驶技术无法大规模商业化,轨道玩家陷入困境,希望通过功能生产应用解决缺乏生产经验,无法实现血问题,可以着陆生产解决方案逐渐成为国内智能驾驶企业的一致追求,泊位迎来了大规模生产的第一年。
因此,一些投资者认为,大规模生产智能辅助驾驶公司将迎来上市潮。然而,许多从业者可能没有想到,今年第一个正式冲刺科技创新委员会IPO赛道玩家。
Δ 募集资金投资项目
在此之前,纵目科技一直处于低调状态,除了去年6月被小米牵头,短暂曝光。我们试图通过这本招股说明书了解其目前的发展现状,分析能够率先冲刺科技创新板的原因,以及智能辅助驾驶轨道的下一个增长点。
01
财务报告数据不好看
事实上,从招股说明书信息来看,纵目科技的财务数据并不是很好。
首先,收入增长迅速,但仍未盈利。2019年至2022年第一季度,纵目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为496.01万元、8383.04万元、2.27亿元和9003.48万元。
但尚未盈利,2019年至2022年第一季度分别亏损约1.60亿元、2.10亿元、4.16亿元、1.55亿元。截至今年3月,纵目科技累计亏损已超过11.18亿元。
纵向科技表示,报告期内(2019年至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未盈利,主要是由于报告期内产品研发投资大,部分产品研发周期长,部分指定车型项目尚未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数据显示,从2019年到2022年第一季度,纵目科技研发投资较高,持续增长,分别达到1.19亿元、1.72亿元、2.69亿元和8.673.74亿元 分别占收入比例为240.65%、205.13%、118.32%和96.34%。
Δ 纵目科技的主要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
在R&D人员方面,截至2022年3月31日,公司员工总数为835人,其中核心技术人员4人,占员工总数的0.48%,R&D人员517人,占员工总数的61.92%。R&D人员学历主要为硕士及以上,其中博士及以上学历12人,占1.44%,硕士29人,占27.43%。
长期损失意味着现金流可能会紧张。2019年至2022年第一季度,垂直科技业务活动净现金流量分别为-1.11亿元、-1.98亿元、-4.64亿元和-1.66亿元。但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垂直科技账户共有现金5.43亿元。
第二,毛利率低。报告期内,纵目科技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10.75%、16.43%、13.21%和10.38%,相对较低。公司毛利率水平主要受产品价格波动、产品结构变化、原材料采购价格波动、市场竞争等影响。
其中,芯片因素占很大比例。据说在报告期内,芯片采购占材料采购总额的50.86%、61.06%、69.53%和60.66%。
三是客户集中度高。纵向科技下游客户主要是整车厂商,客户集中度高。报告期内,公司对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分别为440.81万元、7486.54万元、1.63亿元和7771.61万元,分别占89.42%、89.31%、71.84%和86.32%。这意味着,如果与主要客户的合作关系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将影响公司的战略。
Δ 2022年第一季度,纵目科技前五大客户销售情况
第四,股权相对分散。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之日,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唐锐。唐锐及其一致行动人李晓玲(唐锐的母亲)共控制纵向科技33.30%股份对应的表决权。发行完成后,唐锐控制发行人的表决权比例预计不超过24.98%。
由于股权相对分散,实际控制人控制股权的比例较低,潜在投资者可能会通过收购控制科技股权或其他方式影响公司控制权的稳定性,从而对其业务发展和管理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虽然数据不是很好,但纵目科技已经满足了科技创新板的上市条件。
《上海证券交易所科技创新板股票发行上市审计规则》第二十二条规定的上市标准指出:预计市值不低于15亿元,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2亿元,近三年累计研发投资占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 15%”。
数据显示,上一轮纵目科技融资投资估值为80亿元,预计市值不低于15亿元。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2.27亿元,超过2亿元;2019年 年至2021年,R&D累计投资为5.61亿元,占累计营业收入的15.31%以上。显然,符合上述上市标准。
因此,上海证券交易所受理了它IPO纵目科技可能成为国内智能辅助驾驶供应商中科技创新板的第一股。
02
业务从导航到智能驾驶
这不是垂直技术首次上市。2017年1月,垂直技术成功上市新三板,但11个多月后,他们于2017年12月宣布退市。给出的理由只是简单的公司运营和发展战略调整所需。
纵目科技创始人CEO199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唐锐学习电子工程系;2000年加入硅谷棕榈微电子公司,成为第二员工,曾任软件工程师、软件总监;此后,他先后在美国半导体公司工作SiRF英国半导体公司CSR(产品主要包括车载多媒体主芯片,GPS导航和蓝牙,WiFi等技术,现被高通收购)汽车事业组担任高级工程总监。
2013年1月,唐锐向CSR英国总部提出辞职,建立了纵向技术。起初,我选择与我的老东家合作,开发是基于CSR芯片的ADAS算法和软件已成为后者生态的一部分,主要集中在导航车辆和机器领域,并扩展到基于环视图像的环视算法和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的研发,但仍是主机厂的二级供应商。
Δ 纵目科技智能驾驶系统的具体功能和构成
然后,意识到环视ADAS这不是智能汽车的终极解决方案Tier 很难有发言权,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后,唐锐决定以360切入停车场°环视ADAS以停车场景为切入点,推出基于高清环视摄像头和超声波传感器的全自动停车技术。
纵目科技于2017年4月发布了第一代APA目前,系统产品已在一汽红旗上H9/E-HS9、岚图Free/梦想家,长安UNI-T/UNI-V、AITO问界 M5/M7等10多款车型实现量产,获得一汽红旗 HS3/HS六等十几款车型的定点。
Δ 纵目科技车制造商的客户覆盖情况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所的监测数据,2021年纵目科技APA在国内自主品牌乘用车第三方供应商中,融合泊车系统的市场份额达到8.1%,2022年1-5月上升至18.1%。
与此同时,纵目科技于2017年11月发布了低速公路L4级智能驾驶系统产品-自主停车AVP1.0 以车+为系统AI以独立停车产品为导向,与队列技术、无线充电、预订停车位、室内定位等技术相结合。该产品已获得一汽红旗指定合同,并于2021年上半年批量生产。
2019年11月,纵目科技发布了自主泊车,包括毫米波雷达AVP2.0系统进一步提高了适用场景和停车性能,并取得了长安汽车的定点合同。
到目前为止,纵目科技AVP自主停车已发展到3.0版,并建立了新的停车技术平台:Drop’nGo®。
招股说明书还明确表示,下一步纵目科技要推进行泊一体高级智能驾驶技术,实现行车域L2+高速NOA功能以及L本方案已获长安汽车定点。
根据之前的数据,纵目科技行泊分为三种结构。为了降低成本需求,1.0结构是将行车子系统和停车子系统集成到一个域控制器中;2.0结构,传感器不再区分驾驶和停车,而是深度重用,芯片计算资源完全共享,实现停车功能;3.0结构,面向大计算能力平台,完全由软件框架连接,场景驱动,结构统一。
此外,为了支持独立停车业务闭环,建立智能旅游生态链,垂直科技自去年以来成立了后装、无线充电和智能城市事业部。
Δ 纵目科技主营业务收入(按产品构成分类)
总体而言,目前垂直技术主要有两种产品:一种是独立停车系统,另一种是具有自主研发硬件的智能驾驶系统,并试图围绕上述两种产品建立配套设施和生态系统。
根据纵目科技,它不仅可以实现软件自主研发,还可以实现产品方案中的传感器硬件,包括4D包括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和摄像头在内的毫米波雷达也是自主研发的。
自主研发软硬件,这可能是其受到资本青睐的原因之一。
去年6月,纵目科技宣布正式完成D轮融资,累计金额1.9亿美元,其中D由小米长江产业基金领投三轮,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纵目科技自成立以来,经历了大约10轮融资,不仅支持小米,还支持高通风险投资、联想控股、君联资本等。
Δ 纵向科技融资。资料来源:企业检查
今年以来,一个明显的趋势是,软硬两端的自动驾驶供应商都在中间,每个人都在朝着软硬一体化的方向布局。
一方面,传统芯片、域控、计算平台等硬件供应商开始布局德赛西威、东软瑞驰等软件算法业务,希望通过软硬件集成解决方案与汽车企业建立深入合作;另一方面,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企业也开始布局硬件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希望通过自主研发软硬件实现利润最大化。
从业者认为,只有软硬件紧密结合,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理想的产品开发状态。
03
行泊一体化将成为行业新的增长点
有客户,可以回血,也许是资本看好纵目科技的更大原因。
此前,高通风险投资高级总监毛松曾表示,高通风险投资在智能网络轨道领域的投资逻辑之一是在量产方面是否有经验。
显然,有些提出L与4级以上无人驾驶初创企业相比,以垂直科技为代表的辅助驾驶技术具有明显的大规模生产优势,即将大力布局的泊位一体化领域也迎来了大规模生产。
Δ 国内前装ADAS渗透性。资料来源:东方证券
与Robotaxi前景依然不明朗,赛道选手1%Corner Case不同的僵局,辅助驾驶的市场渗透率在增加。
根据东方证券数据,2019-2022年中国ADAS2022年1-9月渗透率持续快速上升ADAS与2021年相比,前装渗透率达到48.7%,分点;2022年1-9月L2级ADAS与2021年相比,前装渗透率达到27.7%,3个百分点,L2级ADAS前装辅助驾驶系统占57%。
在L2及以下级ADAS 在快速普及的基础上,智能驾驶领域也迎来了功能升级,行泊一体化方案有望成为智能驾驶领域的新热点赛道。
目前,智能停车功能和行泊一体化方案的渗透率仍然较低。数据显示,2022年1月至9月,配备辅助驾驶+自动停车的车型保险量为191.94万辆,渗透率为13.4%,其中行泊一体化方案占26.0%;同时配备L2级辅助驾驶+自动泊车车型保险105.69万辆,渗透率7.4%,其中行泊一体化方案占47.2%。
停车集成方案将驾驶和停车系统硬件集成到一个域控制器中,实现计算能力和传感器的再利用,可以大大降低硬件成本,逐渐成为主流汽车公司考虑功能和成本性能的首选。
目前,行泊一体化方案已成为小鹏P7、理想L9、智己L7.坦克500等车型实现了大规模生产。比亚迪、上汽等汽车公司也发布了行泊一体化计划。行泊一体化有望成为高级自动驾驶系统的低成本替代品。
随着L0-L2级ADAS市场逐渐饱和,预计行泊一体化,NOA、高级配置,如激光雷达预计将成为智能驾驶领域的新增长点。
Δ 一些行泊一体赛道玩家
有业内人士表示,未来谁先大规模搭载行泊一体化方案,谁就有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更多的主动权。
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家企业聚集在一体化轨道上,正在加快智能汽车智能汽车产业生态的建设。一旦其中一些企业赢得了更多的订单,实现了回血,满足了上市条件,下一个IPO冲刺者”。
-END-
原创文章,作者:赛博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212/132325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