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科技观察】中国快速崛起的新能源车,引起了欧盟的高度警惕。在欧盟,有一种声音认为,如果欧盟不能加速新能源车的供应链建设和技术创新,恐怕将要被中国超越。背后的潜台词则是,新能源汽车时代,中国正在加速向欧洲渗透。如果说燃油汽车时代,欧洲向中国输送标准、品牌和产品,那么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利益关系正好相反。
蓝色技术观察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崛起引起了欧盟的高度警惕。在欧盟,有一种声音认为,如果欧盟不能加快新能源汽车的供应链建设和技术创新,它可能会被中国超越。
背后的潜台词是,在新能源汽车时代,中国正在加速渗透到欧洲。如果在燃料汽车时代,欧洲向中国提供标准、品牌和产品,那么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利益就恰恰相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很可能会向欧盟和世界提供更多的标准、品牌和产品。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442%,新能源汽车出口比例从7%增长到15%,中国纯电动汽车销量占全球59%。发达国家正逐渐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市场。
与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的最大对比是,欧盟新能源汽车正在放缓。
T&E(欧洲气候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欧盟电动汽车销量增转型停滞吗?显示,欧盟电动汽车销量增长放缓。2022年上半年,欧洲纯电动汽车市场份额为11%,按照以往的增长趋势,应达到13%。
欧盟新能源汽车增他原因导致欧盟新能源汽车增长放缓?
为什么欧盟担心需求没有减弱?
欧盟警惕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现象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布局和全球快速增长的趋势。虽然全球经济在疫情三年内受到严重打击,但似乎并没有影响中国新能源汽车向全球出口,这是欧盟更关心的。
专业机构给出的结论显然不是需求减弱。T&E预计2022年上半年,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将占欧盟电动汽车销量的5%,到2025年场份额可能达到18%。
欧盟新能源汽车增速放缓,但中国新能源汽车成交量较大。简单地说,欧盟本土品牌的份额被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新能源汽车吞噬。这是一些欧盟机构最担心的,也是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生敌意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趋势上看,中国引领全球纯电动汽车市场是不可阻挡的。一些汽车公司甚至开始在海外设立工厂,或通过技术共享实现跨境品牌合作。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2年7月,中国汽车出口创历史新高。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5.4万辆,环比增长89.9%,同比增长37.6%,呈现快速增长势头。
这一表现给中国汽车公司带来了更多的信心和勇气。蔚来、比亚迪、小鹏、吉利等都在海外设立了工厂。
欧洲智库分析师 Vít Havelka如果欧盟和个别成员国不支持欧洲关注的产能、基础设施和电池厂的建设,欧洲汽车制造商可能会被中国超越。
与此同时,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所是欧洲最大的智库机构(MERICS)报告显示,从2021年到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对欧洲的汽车出口迅速增长,主要是电动汽车,大大缩小了欧洲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顺差。按照这一趋势,中欧汽车贸易很快就会成为欧洲的赤字。中国品牌发展潜力巨大,给欧洲本土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巨大压力。如果让这一趋势长期发展,将颠覆整个中欧贸易格局。
欧盟最担心的是欧盟新能源汽车市场被中国主导,进而影响欧洲新能源汽车的整体产业发展。事实上,并不是说欧盟没有能力发展,而是说中国的发展速度和技术迭代太快,超出了欧盟对中国的认知。他们显然不希望中国品牌有发言权和议价能力。
欧洲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受阻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曾公开表示:中国连续七年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出口的良好势头得益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完善。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成本优势明显,尤其是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
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方面有相对更多的优势。相比之下,随着俄乌冲突的加剧,欧洲的能源危机越来越严重,天然气和电力价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位。
9月底,俄罗斯和德国海底输气管道北溪1号和北溪2号同时泄漏,导致欧洲天然气供应短期内无法弥补的重大缺失,再次推高了欧洲的能源价格。
随着冬季的到来,欧洲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能源短缺和能源价格上涨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制造业被普遍认为将面临大规模崩溃的危机,欧洲很可能经历长期的去工业化进程。
外部环境的变化显然是欧洲新能源汽车发展不可逾越的鸿沟。
对于汽车制造业来说,汽车制造及其上游部件和基础材料的生产也依赖于电力和天然气供应。不稳定的能源供应和过高的能源价格将推高汽车公司的生产成本,延迟交付时间,使欧洲产品失去市场竞争力,市场将继续萎缩。
中国新能源汽车扭转了口碑
回到中国新能源汽车,除了成本优势外,车辆的安全性也大大提高,中国制造的形象不再是廉价的同义词。
比如本月,比亚迪SUV电动车ATTO 3获得了Euro NCAP(欧洲新车评估计划)五星级安全评级最高分,成为继长城汽车之后又一家获得五星级评级的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其他两个包括Stellantis雪铁龙与东风合资C5 X电动汽车、雷诺和江铃汽车合资Mobilize Limo获得四星级。
不言而喻,专业机构对中国汽车公司的评价为中国品牌打开了欧盟市场的大门,并在技术和性能上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甚至说,今年,我们开始考虑带来更多的电动汽车到欧洲,与当地市场一起成长。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体系更加完善,站在国家高度支持产业发展,对促进新能源汽车全球化的作用更加有效。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并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2021年10月,国务院根据《0年碳达峰行动计划》,国务院设定了2030年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动力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的目标。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国内需求快速增长,用户体验更有利于技术迭代,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更加完善;另一方面,在技术、资本、产品和供应链优势的背景下,鼓励新能源汽车全球化,突出欧盟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慢于中国。
担心中国新能源汽车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担心越来越多的行业标准掌握在中国汽车公司手中,担心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盟市场贸易顺差,在新能源时代,欧盟汽车失去了燃料汽车时代的优势和优势,这种焦虑和焦虑困扰着当前的欧盟。
但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化的步伐无法阻挡。
原创文章,作者:蓝科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211/032311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