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攸吟作者
崔力文负责编辑
编辑丨别致
对于那些正在或准备出海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公司来说,“费厄泼赖”幻想应该尽快被抛弃。
“我们正式敦促福特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减少对中国汽车零部件特别是电动汽车电池的依赖。”
今年6月中旬,美国众议院组织“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special committee on China),关注美国汽车制造商福特和通用汽车。
属于该团体的四名议员于6月20日飞往底特律,会见了两家企业的首席执行官。
事情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今年2月。当时,福特宣布了最新的投资计划,计划在密歇根州建造一家动力电池工厂,花费35亿美元。
对于缺乏动力电池的美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问题是工厂有宁德时代的股份,磷酸铁锂电池也来自中国动力电池巨头的技术。
可想而知,这一消息立即激活了美国俱乐部的一群人“反华”为了炫耀,表演型政客的作秀癖。
新闻发布后不久,著名的反华政客表演艺术家马尔科·鲁比奥直接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立法动议,要求禁止使用中国技术生产的所有电动汽车电池获得税收抵免,以确保宁德时代不能绕过减少通胀法的限制。
当然,让拜登当局审查福特与宁德时代合作伙伴关系的传统戏剧也是不可避免的。
福特首席执行官吉姆对立法机构反应异常,被议员当面询问·法利还必须在同一天发表声明:
“(福特)同意委员会的目标,即加强美国的竞争力,在美国建立电动汽车供应链,我们计划在明天的会议上分享我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这件事的邪恶之处在于,福特的新动力电池工厂建在美国,这本身就符合美国的官方要求“减少对中国汽车零部件的依赖,特别是电动汽车电池”这种精神是来进行的。
至于宁德时代的合作伙伴,仅仅因为它在低成本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方面拥有强大的技术储备。毕竟,技术和专利不会从天而降。如果福特不与宁德时代合作,难道他不得不找到电池和汽车的比亚迪吗?
虽然隔着整个太平洋,但大多数中国人只能看到美国土地上正在上演的闹剧的一般热闹。很难深入研究其背后的经济推动、政治需求和分析长期利弊的得失。
但有一点是可以清楚的——中国汽车制造业正利用这一百年来汽车工业的巨大变化迅速崛起。美国已经启动了一个大网络,阻止中国汽车工业随着新能源浪潮的兴起,就像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一样。
01
《减少通胀法》及其影响
很多人可能还记得21~22年美国持续发酵的通货膨胀问题。在此背景下,美国民主党在国会启动并最终实施了《减少通货膨胀法案》。
该法案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1.调整税率,对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大企业至少征收15%的账面利润税,对高收入群体征税;
2.对股票回购征收1%的税;
3.尽量降低美国各种药物的价格;
4.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提供补贴。
前三点与本文的主题无关,这里只有第四点。新能源汽车行业《减少通胀法》绘制的蛋糕如下:
所有在美国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都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总共9项税收减免政策,预计将在法案有效期内支付4000亿美元的补贴。
此外,个人也有好处——购买本地新能源车辆的个人车主也可获得近8000美元的购车补贴,包括现金补贴和减税。
但必须满足生产区域的许多要求,同时设置时间节点,要求“自2024年起,全面禁用中国生产的电池组件,自2025年起,全面禁用中国生产的矿物原料”。
前三点与我们的主题无关,但这里的第四点显然是卢比奥议员破碎的想法“确保宁德时代不能绕过”的关键。
事实上,自去年以来,包括宁德时代在内的中国动力电池供应商已经计划好了“技术换市场”基于美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强烈的脱钩意图。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合资”这种在中国人看来非常熟悉的操作不能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北美的参考经验。无论中国公司如何真诚,在已经陷入愚蠢政治泥潭的美国,他们都无法逃脱被政客用作目标的结果。
事实上,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动力电池工厂项目中,宁德时代甚至不占股份,只能收取福特提供的运营费用。
说白了,宁德时代其实是在美国找福特汽车做生意的保护人,然后为别人打工挣辛苦钱。
可以说是极其卑微的挤兑。然而,即便如此,美国政客也不打算放过这家中国动力电池巨头。
而且不要以为法案只是封锁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输美,或者中国动力电池公司去美国开厂。实际影响已经蔓延到中国。
本月第一周末,有内部消息称,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开始裁员电池组装岗位。考虑到临港工厂生产的Model 三、Model Y处于生产和销售的繁荣状态,因此裁员操作非常奇怪。
一位知情人士很快透露,一期电池组装岗位的裁员将超过50%,影响数百人。其中,大部分是协商赔偿裁员,只有少数人可以转岗。一期电池厂车间裁员后,将拆除相关设备,并将相应的生产业务留给二期工厂。
事实上,如果你仔细了解《减少通货膨胀法案》的细节,你就会了解特斯拉的操作。因为它规定,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如果他们想获得承诺的补贴和税费减免,40%的生产和购买电动汽车的关键金属原材料应在与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关系的国家开采或加工,50%的电池组装或生产地也应在北美完成。
自2024年以来,电池原料的产地也将受到限制,包括中国在内的限制名单。
▲GV70,捷尼塞斯 EV在美国总装,但由于使用了中国制造的动力电池,它失去了享受美国政府补贴的资格
关于这些限制,最典型的案例是在美国亚拉巴马工厂组装的捷尼塞斯GV70 EV,由于目前使用的电池是由中国企业生产的,在4月中旬美国公布第一批获得补贴的车型名单之前,白名单被摘除。
换句话说,虽然临港超级工厂是特斯拉的生产基地,效率最高,成本最低,但在人为障碍下,从中国生产的特斯拉汽车在运回美国销售时将无法享受补贴。
毫无疑问,在美国对中国的全面压制下,由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趋势,我们不能指望美国会轻轻放手。尽你所能美国试图将中国排除在美国的电动汽车供应链之外。“脱钩”在这场大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
02
欧洲会跟随美国的步伐吗?
在欧盟内部,“中国电动汽车威胁论”正是嚣尘上。
今年6月初,欧盟高级官员向媒体透露,欧盟委员会贸易总司副司长兼首席贸易执法官Denis Redonet领导的贸易保护部门正在考虑启动中国的电动汽车“双反调查”(反倾销和反补贴)。
欧盟领导人在6月底的欧洲理事会峰会上进行了首轮讨论,第一批调查结果计划于本月中旬公布。一旦欧盟双方达成共识,这意味着将启动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额外关税和其他限制,甚至可能采取类似于美国通货膨胀法案,强制根据零部件比例和时间表,在欧洲市场销售新能源汽车本地化制造比例。
当然,与美国不同的是,欧盟内部的相关问题实际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一些在中国汽车工业利益较小的国家,如法国,是“中国电动汽车威胁论”在欧洲议会内,主要倡导者一直在推动欧盟大力实施保护自身汽车产业的政策。
例如,对中国甚至日本汽车公司在欧洲的销售有更多的限制。然而,由于德国汽车公司在中国的巨大利益,德国一直坚持反对意见,认为这种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迫使中国进行反对,否则必然会影响池鱼。
当然,欧盟的担忧不能轻易归咎于神经过敏,甚至是反华强迫症。
来自中国供应商的各种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在整个系统中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
以三电系统为例,其核心电气控制和电池,国内企业可以比欧洲朋友和商家提供竞争产品,一般是先进的一到两个迭代周期。更重要的是,凭借先发优势,经过数百万新能源汽车的反复磨练和打击,国内三电系统及相关解决方案在质量和质量控制方面都优于世界上大多数同类产品。
当然,无论技术有多先进,所有上游产品的竞争力归根结底都是最大的杀手。正因为如此,中国企业对老欧洲更具威胁性——不仅更先进、更可靠,而且价格也更实惠。
因此,经过全球疫情的加速,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许多欧洲主机厂和Tier1宁愿花大量运费从中国进口相关零部件,也不愿在欧洲购买。
C次元之前在多次推送中提到过,这也是近两年欧洲很多汽车零部件企业破产关闭的主要诱因之一。
除了劳动力水平较低外,这种廉价的优势也反映了供应链和产业集群的优势。此外,国内企业高度重视设备更新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扩大了中国本土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如果这些都引起了欧洲的普遍警惕,那么去年下半年以威来汽车为代表的中国新力量在德国的新能源汽车展示肌肉行动将给许多欧洲利益集团带来真正的危机感。
当然,欧洲国家的反应早在几年前就出现了。自去年以来,一些欧洲国家开始调整汽车市场准入规则,规定允许销售的汽车产品必须满足欧洲当地零部件的一定比例。
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上述行动实际上是每个国家保护当地产业的合理反应,被认为是进入其他国家市场的可接受条件。
为此,国内企业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例如,宁德时代接受了在德国和匈牙利建造动力电池超级工厂的条件,以供应德国汽车公司。
根据宁德提供的数据,相关工厂在欧洲部署了100GWh的动力电池容量。在本月4日举行的2023年海外市场交流会上,上汽集团总经理余德公开表示,该集团目前正选择在欧洲建立第一家汽车制造商。
“US says it opposes export controls by China on metals, will consult allies”
(美国坚决反对中国(针对半导体基本原材料)的控制措施,并与盟国协商处理此事)
7月3日,中国商务部、海关总署宣布,决定对镓、锗相关物品实施出口管制。根据公告,镓相关物品包括金属镓和氮化镓、氧化镓等8项,锗相关物品包括金属锗、区熔锗锭、磷锗锌等6项,并于8月1日生效。
因此,我们有幸目睹了美国商务部的高呼“坚决反对”这一幕似乎表明了抗议。“天翻地覆的世界”(The World Turned Upside Down)奇怪的画面。
有人曾将美国迄今为止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打击描述为“乱抡王八拳”,然后中方的反击就像踢对手的裤裆。
但出乎意料的是,这种表面上与汽车行业无关的控制措施,在不经意间收获了跨领域的奇效——在欧洲议会中,甚至原本打算跟随美国对中国的步伐“制裁”日韩,一夜之间对我们的各种叫嚣,安静了不少。
每个人都突然意识到,到目前为止,欧美发达国家将于2023年7月3日结束对中国工业、企业甚至个人的肆无忌惮管制和制裁。尽管贸易保护和各种贸易保护“打压”“脱钩”试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下去,但必须考虑美国及其盟友“代价是什么”的时候了。
随着新能源浪潮的兴起,汽车行业正经历着一个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时期。中国汽车企业和所有相关企业凭借先发优势和长期技术积累,在2010年推出的新能源补贴政策的推动下,弯道超车已悄然领先于那些老的全球汽车企业。
然而,今天的全球汽车工业早已陷入股市的殊死搏斗。即使是中国,过去也是如此“最大”和“新兴”早在2017年,两个标签的超级汽车消费市场也结束了增长周期。
对于今天的全球汽车市场来说,每次多卖一辆电车,就意味着油车又失去了一个市场。自15年前欧盟启动碳排放问题的新能源汽车时代以来,未能束缚新兴工业国家,在汽车制造业腾飞。相反,它似乎提前为自己和其他老发达国家的相关产业挖掘了坟墓。
▲2022年底全球汽车产能分布图
在过去的30年里,我们在中国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制定了目前的全球秩序,并从中获得了主要收入。
然而,在今天和未来,随着技术和产业的一次又一次的艰苦升级,在可想而知的未来,我只能看到国家间的激烈竞争。
在可预见的未来,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可能不会出现半导体行业。但我们不能妄想,美国甚至欧洲都会主动放弃自己的份额。
全球贸易体系中的既得利益者永远不会理性地考虑应该吐出多少利益,放弃哪部分份额,然后在没有激烈斗争和彻底失败之前与他人达成最大公约。
我不怀疑今天中国所迈出的每一步,都必须经历斗争!
原创文章,作者:C次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7/1516102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