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燃料汽车的发展正在全面展开时,汽车公司的实力通常取决于它不掌握发动机的生产能力。在新能源汽车时代,电池不仅成本高,而且是核心部件。汽车制造商将希望进入电池链接。
现在汽车公司和电池制造商在深入合作的同时,也开始了一场深入的游戏。一些新能源汽车公司已经“卷起袖子”亲自制造电池。今年10月,威莱投资20亿元成立威莱电池技术(安徽)有限公司;同月,广汽集团成立了威莱电池技术有限公司,总投资109亿元。梅赛德斯-奔驰、宝马、大众、特斯拉等汽车公司也通过自己的电池工厂或股权投资进入了电池轨道。
进入汽车公司的主要目的是掌握供应链的主动性,以自己公司的名义把行业放在自己的名义上,提高供应能力。汽车公司对上游投资的深化可以增强产业链中的议价能力。未来,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汽车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将因这种投资布局而增强。
汽车公司下场自产电池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动力电池的需求迅速增加。然而,在原材料价格飙升、电池供应短缺等危机之后,自主研发的电池已成为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争夺主动权的重要选择。
长安、广汽等国有企业已正式宣布自主研发电池。计划到2030年,长安将推出液体、半固态、固态等8个自主研发电池,形成不少于150GWh的电池容量,将自主研发电池品牌命名为长安“金钟盖”,解决能量密度、充放电效率、循环寿命、低温性能等问题。
广汽集团计划将固态电池、无钴电池、低钴电池和钠离子电池纳入广汽自主研发电池的关键技术。其中,固态电池取得突破性进展。当电池能量密度达到400Wh/Kg时,可满足极端环境下电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广汽集团全固态电池将计划首次推出广汽埃安浩铂品牌的产品。
除长安、广汽等外,上汽、长城、吉利、理想等自主品牌,以及宝马、大众、本田等外资汽车企业,都在尝试自主研发电池。
11月,宝马集团宣布,其沈阳生产基地将大规模扩大动力电池生产。该项目由华晨宝马投资,总投资100亿元。10月,本田汽车和LG新能源公司联合宣布将在俄亥俄州设立新的合资电动汽车电池厂,承诺至少投资35亿美元。
为什么电池链接会成为汽车公司的“战士必须战斗的地方”?首先,由于动力电池对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比例很高,而且非常重要。大多数汽车公司选择开发自己的电池,旨在去上游寻找损失的利润。去年,重要的动力电池原料碳酸锂价格曾经很高,使工业发展呈现出两个极端,利润集中在上游,压力传递到下游。
汽车公司热衷于生产电池或加强竞争力。动力电池与汽车的性能密切相关。如果汽车公司想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车型,他们需要深入参与电池的早期研发、规格定义和标准主导。通过对核心部件的深入控制,汽车制造商可以巩固其产品的竞争力。
电池不仅仅是技术工作
汽车公司的进入必然会带来行业模式的变化。自建工厂后,在技术和质量保证的前提下,可以预见,独立供应商采购的比例肯定会逐渐下降,自建或合资电池厂的供应地位可能会从三个供应开始逐步提高,甚至成为最大供应商的趋势。
然而,从成本和回报的角度来看,自建电池厂可能无法帮助汽车公司省钱。汽车公司必须在一个地区生产至少50万辆新能源汽车或15GWh以上的电池,才能具有成本优势。目前,特斯拉和比亚迪是世界上唯一一家年销量超过5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汽车公司。对于其他汽车公司来说,自建电池厂能否降低成本仍然是个问号。
动力电池也是一种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资金研发投入巨大。汽车公司不仅仅是制造电池,还要保证技术领先和成本规模优势,这样才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动力电池的研发和生产不仅涉及材料创新、结构创新等前沿科学,还需要满足制造端电池灯塔厂的高标准要求,以确保产品的安全。但汽车公司擅长机械、电子等,电池涉及电化学系统,汽车公司对电化学的理解往往不如专业电池公司深。
即使跨越了技术门槛,汽车公司自建电池厂也会面临很多问题。目前,动力电池电池产品相对成熟,能量密度已达到现有材料物理性能的极限。与以往的指数级相比,开发难度和成本都在上升,提高产品质量和规模也需要时间,导致自制电池的性价比往往高于外部采购。同时,它将分散汽车公司的能量,影响其盈利能力。目前,大多数新能源汽车业务都处于亏损状态,许多动力电池企业也在亏损,无论是制造电池还是汽车,投资投资高,投资回报期长。
大多数缺乏电池研发经验的汽车公司寻求与电池制造商合作、共同建设工厂或更好的选择,可以缓解很多压力。如果汽车公司去建电池厂,购买设备,做研发,和上游材料公司谈判,会消耗太多的精力。更多的精力应该集中在电池安全控制和与供应商的匹配上。但不排除比亚迪、特斯拉等极少数汽车公司有能力实现电池全自产,但大多数汽车公司未来仍将走自产、外购两条腿。
百姓评车
当电池企业提高能量密度的步伐暂停时,汽车企业自建的电池厂可能会有一定的追赶机会。电池行业变化的机会也相对较大,未来汽车企业电池或汽车联合相关企业电池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电池企业将逐渐形成汽车的核心支持产品,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汽车企业走上自制电池的道路,但自制电池不仅是一项技术工作,需要跨越技术、成本等门槛,电池产品最终能否成功接受市场测试,只有真正有实力的企业才能笑到最后。
原创文章,作者:百姓评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2/1822140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