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造车500多天,小米的车怎么样?

官宣造车五百多天,小米的汽车造得如何?近日,据亦庄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披露,预计小米汽车工厂于2023年6-7月获得汽车生产资质,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新车将会在2024年上半年实现量产。步伐缓慢:小米汽车不及其他车企的造车节奏按照正常情况,一般造车新势力会经过发布概念车获得声量、推出量产车、量产车上市及下

官宣造车500多天,小米的车怎么样?

近日,据亦庄新能源汽车研究所称,预计小米汽车厂将于2023年6月至7月取得汽车生产资质。如果一切顺利,新车将在2024年上半年量产。

官宣造车500多天,小米的车怎么样?

慢节奏:小米汽车不如其他汽车公司。

根据正常情况,一般汽车制造新力量将通过发布概念车获得声量、推出量产车、量产车上市和线下销售。蔚来就是这种情况的典型例子。2016年11月,它以超过1000万的价格出售EP9一款量产车型蔚来于2017年12月正式推出ES8 ; 百度和小米属于互联网企业,今年6月推出了第一款机器人概念车ROBO-01,量产车型 ROBO10月27日定版也将于10月27日上市,预计2023 年下半年交付。

相比之下,小米并没有首先推出概念车,而是更令人费解地关注获得生产资格的做法。它的汽车制造节奏明显太慢,进入新能源市场后的方向似乎有偏差。

由于小米汽车制造节奏缓慢,外界引发了很多猜测,但小米汽车能力不足,其从零开始独立研发路线太难走,即使小米集团认可,大量专业人才涌入,小米汽车仍是一家新汽车企业,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汽车制造经验都非常缺乏,它授权的80多项专利对于一辆新能源汽车所需的技术来说远远不够,短时间内制造一辆满足大众期望的新车太难了。

小鹏汽车成立于2014年,直到2018年12月才推出第一款量产车G3.小鹏花了近五年时间沉淀了第一款产品,而没有任何汽车制造经验的小米几乎不可能在三年内实现大规模生产。

另辟蹊径:不同以往的造车模式是好是坏?

目前,新车企业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模式进入新能源市场。

 一种是汽车制造新力量普遍采用的OEM模式,即利用传统汽车企业的工厂来保证自己品牌产品的生产能力。OEM模式的优点是大大节约了成本,新力量可以利用传统汽车公司的技术来检查自己的产品质量。如今,在新能源市场蓬勃发展的魏小理采用了OEM模式,选择与江淮、海马、重庆力帆合作。然而,在经历了发展初期资金约束的困境后,小鹏和理想选择了自建工厂,蔚来保持了OEM模式。

另一种是传统汽车企业+互联网企业的合作模式,即传统汽车企业负责制造,互联网企业提供智能配置。在这种模式下,互联网企业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赛力斯+华为和吉利+吉利都是典型的代表。以赛力斯+华为为例AITO问界的销售过程几乎消失了。相反,华为将其视为亲子,并在华为新闻发布会上多次提到AITO问界,使得AITO问界凭借华为的影响力和销售渠道,月销量超过1万元。 

无论是OEM模式还是合作模式,新车企业都可以依靠传统汽车企业的汽车制造资源来发展自己的品牌。然而,小米选择了一条自建工厂+自主研发+自主生产资质的道路。为此,小米不仅首次投资100亿元,收购数十家汽车产业链公司,还挖掘了许多专业人士在其他汽车公司工作,如华为在自动驾驶领域,仅今年上半年就申请了54项专利,包括自动驾驶、三电、导航定位系统和充电站。

小米模式的优点是不能依赖其他企业,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概念造车。而外,雷军已经为小米树立了每年出货量超过1000万辆的远大目标,成为世界前五大品牌之一。自建工厂+自主研发+自主生产资质的模式是小米实现远大目标的必要条件。然而,这种模式的缺点也很明显。例如,自建工厂的成本太高,没有传统汽车公司的技术。小米生产的汽车可能存在质量问题,需要经过市场的长期测试才能得到公众的认可。

官宣造车500多天,小米的车怎么样?

打破印象:小米的第一或定位于高端车型

小米品牌天生色彩低廉,投入汽车制造领域后,也给人留下了基于低端市场的印象。在一次关于你希望小米的第一辆车的价格是多少的投票中,近70%的人希望小米的第一辆车的价格不超过15万元,不到10%的人希望价格超过30万元。

鉴于小米本身的廉价印象和网民投票的大部分意愿,制造低端车型已经成为最符合小米品牌基调的结果。但现在国内20万元以下的汽车市场趋于饱和,不仅零跑、哪吒等汽车制造新力量竞争,还有比亚迪秦、元、海豚等竞争对手。如果小米的第一辆车也被定位为低端汽车,它很可能会被其他品牌吞下,甚至没有渣。

因此,如果小米汽车想突出包围,只能关注30万元以上的高端市场,但根据微博投票结果,小米积累观众集中在15元以下,30万+价格触及米粉可接受的上限,所以新车上市后,小米品牌可以给小米汽车粉丝收入将大大降低。

虽然小米在资本、人才和技术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许多人仍然认为小米进入游戏太晚,汽车制造速度太慢,错过了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窗口期。毕竟,先入局已经瓜分了新能源汽车市场,服务、智能、家庭等概念已经烂街小米的第一款量产车预计将于2024年推出。国内新能源市场还能挤进小米的位置吗?

(图片来自网络 侵权删除)

原创文章,作者:车门视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210/27178973.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