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布斯化身雷大嘴(年产1000万辆)

在宣布进军造车一年半后,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日前宣告了小米造车的小目标。雷军表示,当电动车行业成熟时,全球前五大品牌将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小米汽车成功的唯一途径是成为行业前五,每年出货超过1000万辆汽车。雷军此言一出,立刻引发了业内的关注与争议。

文/王新喜

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最近宣布了小米汽车制造的小目标。雷军表示,当电动汽车行业成熟时,世界前五大品牌将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小米成功的唯一途径就是成为行业前五,每年出货1000多万辆。

雷布斯化身雷大嘴(年产1000万辆)

雷军的话立刻引起了业界的关注和争议。

雷军认为,汽车工业的本质将从机械发展到消费电子,电动汽车是以智能、软件和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消费电子形式。与燃油汽车相比,电动汽车的制造门槛大大降低,多达3000个部件将高度模块化。其中,过去10年占整车成本最大比例的电池成本下降了80%,未来至少有50%的成本降低空间。

从雷军对汽车行业的了解来看,雷军仍然从手机的使用场景和视角来看待汽车产品,低估了汽车制造的难度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许多用户也质疑雷军是否不知道1000万辆车的概念。

雷布斯化身雷大嘴(年产1000万辆)

雷军实现1000万辆汽车的年销售目标有多难?

从去年的数据来看,丰田是2021年全球销量最高的汽车厂商,去年销量1080万辆。从目前汽车行业的现状来看,1000万辆汽车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厂商。第二大厂商是大众,年销量890万辆,本田年销量448万辆,宝马排名第七,252万辆。

雷布斯化身雷大嘴(年产1000万辆)

近五年来,丰田、大众、雷诺-日产-三菱联盟是世界上唯一一家三年销量达到1000万辆的汽车公司。丰田是2021年唯一一家年销量超过1000万辆的汽车公司。

丰田和大众汽车主要销售燃油汽车。日本丰田集团的规模是多少?它在世界各地拥有500多家子公司和28万多名员工。全球有67万员工。

根据小米的财务报告,截至今年6月30日,小米在中国大陆拥有30110名全职员工和14700名研发人员。作为一名新手和一家拥有3万名员工的公司,即使有一半的员工可以分配给小米,也只有1.5万名员工。小米想要挑战的是丰田和大众在巅峰时期的年

众所周知,丰田、大众等厂商在汽车市场深耕的年份,积累了技术壁垒。

以丰田为例,几乎世界上所有的汽车公司都离不开以丰田为代表的日本制造的技术,从发动机、底盘到变速箱再到许多汽车零部件。梅赛德斯-奔驰、宝马、奥迪和保时捷都依赖日本零部件,特别是在电子控制元件、电子控制模块和自动变速器三个关键部件领域,几乎全球都被丰田和其他日本汽车公司垄断。丰田成为全球汽车销量第一的巨头,是因为它在燃油汽车行业的壁垒非常强。

雷布斯化身雷大嘴(年产1000万辆)

我们需要知道,燃料汽车和电动汽车销售不能等同,电动汽车销售总量要小得多,即使发展到成熟阶段,也不能在短时间内达到燃料汽车销售水平,即使达到燃料汽车销售水平,从未来汽车市场增量空间,年销售1000万,也是世界第一水平。

作为电动汽车赛道的头号玩家,特斯拉去年全球销量93万辆,是电动汽车销量排名第一的厂商。这意味着小米的销量是2021年特斯拉销量的10倍以上。

数据显示,到2022年底,全球电动汽车数量将达到2500万辆,以每月100万辆的速度增长。

到目前为止,中国占总销售额的比例 其次,欧洲占34%。北美约占 15%。

也就是说,中国电动车占1150万辆,大概是中国4~5年的成就。全球2500万辆车也是如此。

从这个数据来看,小米汽车的年销量目标是全国电动汽车4~5年的销量之和。其月销量为80万辆,是全球电动汽车月销量的80%。

2015年左右,中国新能源汽车开始推广政策,从2017年到2018年左右开始。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首次超过100万辆。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52万辆(中国汽车协会数据),是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一半。今年,特斯拉年销量93万辆,位居全球电动汽车销量之冠。今年全球售出近700万辆。

雷布斯化身雷大嘴(年产1000万辆)

小米的年销量目标是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1.4倍。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从2021年354万辆来看,全国所有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至少为1000万辆,至少5年内难以实现。

这也意味着小米的销售目标是2021年全国所有电动汽车品牌销量之和的三倍。小米的一家制造商将在未来五年内完成所有国内新能源品牌销售可能无法实现的目标。

从以上数据来看,雷军在全国范围内设定了1000万辆车的目标,即直接翻车丰田,在全球汽车销量中排名第一。根据特斯拉未来几年年销量潜力200万台,是特斯拉销量的五倍。

今年前三季度,比亚迪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第一家电动汽车公司,累计销量约118万辆。即使比亚迪能冲击200万辆,也只是小米目标的五分之一。雷军认为他的汽车销量是比亚迪和特斯拉的五倍是什么原因?

然后雷军认为,这只是前五名,前五名制造商必须获得80%的市场份额。根据强者的头部效应,前一名制造商应至少有2000万辆。这可能是汽车史上从未有过数字。

从这些数据来看,雷军要么故意放卫星来吸引公众舆论的注意,要么对汽车行业每年销售多少汽车缺乏基本的理解和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小米汽车可能是危险的,因为小米实际上把汽车完全作为手机产品,忽略了汽车作为重资产,重决策产品,难以获得用户。

更不用说与大众和丰田等燃料汽车相比,从小米目前的汽车制造模式来看,小米决定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供应电池,选择和赛科技的激光雷达,开发自主驾驶技术。

特斯拉和比亚迪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模式。比亚迪实现了从整车制造到电池、电机、电控三电技术,再到汽车动力芯片和零部件的垂直一体化自主研发架构。特斯拉将是开创性的IT该概念用于汽车制造,是软件定义汽车的集成商,具有更强的创新基因和更好的软件优势,特别是在自动驾驶领域。

与电动汽车行业的领导者特斯拉和比亚迪相比,小米有什么优势?品牌?性价比?自动驾驶?汽车机器?技术?渠道?从各个方面来看,小米与比特斯拉和比亚迪相比基本上没有优势。

在产能方面,与比特斯拉相比,特斯拉拥有4家超级工厂和2家电池及配件工厂,其中上海超级工厂年产能75万辆。

也就是说,为了实现预期目标,小米需要的超级工厂数量是特斯拉的4倍-14~16家左右。据了解,小米汽车总部基地已于去年11月落户亦庄,分两期建设年累计产量30万辆的整车厂;一期计划于2022年4月开工,二期计划于2024年3月开工。小米的第一辆车将于2024年下线,实现量产。

从小米整车厂的产量来看,小米年出货1000万台,难度可想而知。

那么支撑雷军的汽车销量是比亚迪和特斯拉的五倍的信心和逻辑来自哪里呢?

从小米手机的路径来看,小米手机的成功逻辑是粉丝经济。小米汽车的粉丝经济能支撑这个逻辑吗?

事实上,汽车行业和手机行业有明显的区别,前者成千上万的产品,是重决策产品,小米手机开始玩成本效益最高1999元,后者可以低成本试错,前者不允许消费者容易试错,试错成本普通消费者负担不起。

电动汽车的渗透不能像智能手机那样在市场群体中迅速流行。作为一种高价的大型生活消费品,它与手机产品不同。它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经济收入增长的影响,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小米手机粉丝经济的逻辑在汽车行业是不可能的。用卖手机的心态和逻辑观察汽车行业的发展,其实有点急功近利。

小米需要务实的心态

雷军表示,在小米进入汽车业务之前,该公司对电动汽车行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获得了深刻的见解。但从小米目前设定的目标来看,雷军对汽车的理解还远远不够。

余承东一直大嘴巴,经常胡说八道。然而,在汽车行业,即使他吹嘘,他至少对销售目标有基本的了解和尝试。早些时候,余承东曾表示,华为将挑战2022年销售30万辆汽车的目标。后来,仅在过去一个季度,在全球缺芯的前提下,根本达不到30万辆。余承东还表示:能搞一二十万是奇迹。

从雷军设定的目标来看,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离谱的数字。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在过去的5~10年里,几乎没有制造商能够完成它。这个目标对小米来说是一个神话。

如果小米内部认真对待这一目标销售数据,这意味着小米也可能缺乏对汽车销售的基本客观认知和常识,因为全球市场上有1000万辆电动汽车,所有电动汽车品牌的年销售总和是否能实现仍然是一个问题。

所以如果雷军的目标可能是为资本市场画蛋糕,蛋糕可能不仅不能让资本市场对小米汽车注入更多的信心,这个数字只是揭示了雷军作为一个外行的形象——手机产品逻辑(消费电子)看到汽车行业的发展,最后是手机体积逻辑推动汽车销售,这可能会让资本市场小米汽车。

从这个角度来看,雷军低估了特斯拉比亚迪新力量等竞争对手在行业内的壁垒,错估了汽车行业的销量,无疑低估了汽车制造业和传统汽车企业。对于雷军来说,目前需要有务实的心态,包括精心打磨小米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实现汽车规则芯片和动力电池的生产能力,先生存,再谈超越。不切实际的预期恰恰影响了小米造车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说,小米汽车可能还在后面。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未经许可,本文拒绝转载

原创文章,作者:热点微评,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210/22088138.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