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牛刀财经(niudaocaijing)
在过去的两年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迭代,尽管中国“AI 医疗”起步晚,但发展很快。
2024年1月底,东软集团发布2023年年度业绩预测,预计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72亿元至0.86亿元,将实现转亏为盈。
然而,在东软集团光鲜亮丽的外表背后,也可能是鸡毛。
相关信息显示,东软集团原东北大学经营企业,目前是一家市值超过100亿元的a股上市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东软集团拥有广泛的业务覆盖范围,涉及智能城市、医疗保健、智能汽车互联网、软件产品和服务等领域。
外包已成为东软的弱点之一。此前,由于许多地方承包项目系统的崩溃,外界质疑其专业性,给东软造成了声誉损失。
但也有船难掉头的情况。东软集团虽然涉及到很多项目,但却陷入了盈利困境。2022年,东软集团上市27年,首次亏损,金额高达3.43亿元。2023年年度业绩预测显示,东软集团业绩增长并不乐观。
那么,东软集团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巨型软件公司,准备如何突破困境呢?
1、布局“大而全”但深陷盈利困难
东软集团成立于1991年,早在1996年就已上市,是国内首家上市的软件企业。
东软集团虽然属于软件公司,早年主要从事软件产品,但经过多年的发展,东软涉足的业务已经非常广泛,包括医疗卫生、智能汽车互联网、企业数字化转型、国际软件服务等领域,并成立了东软医疗、西康、望海、东软瑞驰、荣盛财产保险等公司。
毫无疑问,根据东软的规划,我们希望走多元化发展之路,在各个领域实现稳定增长和良好业绩。
但现实往往与理想有障碍。根据东软集团2022年财务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46亿元,同比增长14.8%,扣除东软瑞驰不再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的影响。公司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3.43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5.29亿元。
从分行业来看,东软集团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企业互联等四大主营业务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9.82亿、35.80亿、16.63亿、22.39亿,毛利率同比增减分别为-6.85%、-5.82%、-5.00%、-5.83%。
从以上可以看出,与去年相比,四大业务的毛利率有所下降,而医疗卫生的同比下降幅度最大,为-6.85%。
对于亏损,东软集团主要归咎于外部因素的影响,对项目交付验收和项目收款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得年度业绩未能完成年初计划。/span>
但数据证明,虽然东软集团2023年的财务报告数据已经回归正增长,但增长并不乐观。前三季度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增长12.56%、4.71%,显然,东软业绩增长缓慢,难以支撑公司的长远发展。
与此同时,东软集团寄予厚望的拆分上市之路并不顺利。
和大多数大企业一样,东软集团也希望获得更多的IPO。2020年9月,东软教育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后,东软医疗、东软熙康、东软望海、东软瑞驰等东软集团子公司也被寄予厚望,在科技创新板上市。
但现实远不如想象的那么美好。例如,东软熙康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之前,连续三年提交了四份招股说明书 “网络护理的第一股”。不过,还没等东软熙康坐下来享受成功的喜悦,就因为上市首日的破发,让不少投资者失去了信心。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2023年9月底,东软熙康正式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发行价格为4.76港元/股,上市当天以2.72港元/股收盘,当天股价下跌近43%。
此后,东软熙康的股价也一直低迷,3月25日收盘价为1.14港元/股,股价不足发行价的三分之一。
另外,它被称为“国产CT一哥”东软医疗,其上市之路也是一波三折。2020年,东软医疗曾向上海证券交易所表示希望在科技创新板上市。不到一年后,东软医疗将上市地点改为香港,连续三次突破IPO,但一直无病结束。
和很多大企业一样,东软集团虽然家大业大,但实际业绩走势并不尽如人意,很难如愿打造上市公司集群。
2、被困在“外包”的东软
东软现在的困境,作为一家发展了30多年的老软件公司,也离不开它最初选择的发展路径。
众所周知,东软集团是一家早期从事软件开发的软件研发企业,但后来由于盗版,东软放弃了独立的软件产品研发走上国际外包之路。
在中国软件企业发展的道路上,由于印度软件外包业务的成功,一度掀起了中国软件外包的热潮,甚至成为软件行业争论的核心。
2006年,在中国软件创新发展与国际峰会论坛上,东软创始人刘积仁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就中国是否应该遵循印度软件外包模式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当时倪光南认为软件外包没有技术含量,很难发展成为核心业务。与此同时,印度走了“软件外包”这种模式是因为制造业对嵌入式软件的需求很大,不像中国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
但刘积仁坚持认为,软件外包是提高中国软件企业竞争力和成熟度的最佳途径。
事实上,从商业角度来看,刘积仁的选择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知识产权保护并不完善,盗版泛滥。如果东软不走外包之路,今天可能很难走。
2005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达到9.2亿美元,占全球软件外包的2.3%。同年,发展迅速的东软成为中国最大的软件外包企业,第二年外包收入首次超过1亿美元。
虽然东软在软件外包的道路上走得很顺利,但是敏锐的刘积仁意识到,国际外包行业正在走下坡路,转型是硬道理。
随后,国际外包收入占东软总收入的比例不断下降,东软的大部分收入来自政府信息订单。
表面上看,东软已经成功转型,但实际上东软并没有真正撕掉外包的标签。
2022年,东软还获得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网发布的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名单“2021年软件出口排行榜”和“2021年服务外包排行榜”双项第一。
与此同时,东软一个接一个地爆发了敏感事件,由于长期从事外包业务,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也受到批评。
疫情期间发生在2022年。“成都核酸系统两次崩溃”事件使东软集团陷入舆论风口浪尖。
无独有偶,西安“一码通”还有两次大规模崩溃,负责“一码通”西安东软的软件开发和维护受到质疑。虽然东软集团在互动平台上回应说,故障与应用层无关,但很难被公众接受。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一位信息技术内部人士表示:“东软作为一个公共系统,提供东软‘全场景疫情病原体检测信息化解决方案’,它不仅作为一套软件单独销售,而且提供了整个系统的解决方案。因此,除非东软拿出压力测试报告证明应用系统和服务器性能满足高并发性需求,否则很难说服网络原因。”
3、增加研发投资,寄托人工智能轨道
事实上,东软集团研发系统问题频发,与其研发投入低有关。
财务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东软集团年研发费用为9.21亿元,占年营业收入的10.24亿元%,比去年增加0.48亿元,增幅为5.50%。尽管东软集团的研发投入并不低,但与中国软件、科大讯飞等其它软件公司相比,其研发成本明显较低。
根据2022年半年度报告,东软集团研发费用3.38亿元,占销售额的近10%;但中国软件研发费用9.72亿元,占销售额的27%;科大讯飞研发费用14.39亿元,占营业额的17.9%。
然而,东软集团正在不断增加研发投资,似乎有意弥补劣势。
根据东软集团的财务报告,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期间的费用为15.47亿元,比去年增加了1.35亿元。细分到公司不同部门的成本分别为1.36%。、4.89%、9.19%,可见其研发成本增长最大。
此外,2023年上半年,公司新增注册软件136件,新增专利75件,授权专利75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66件,主要分布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领域。
与此同时,东软集团也在积极求新求变,努力抓住人工智能的风口,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东软集团在医疗领域推出了多种人工智能 医疗行业的应用包括加翼医疗领域的大模型和飞标医学影像标记平台4.0、基于WEB的虚拟内窥镜等。全面进行“AI 领域应用”战略布局人工智能生态图。东软集团在汽车领域推出了数字体验设计系统“OneUX”,致力于让软件定义汽车。此外,东软集团还与百度在大模型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合作,是百度生成大模型AI产品文心的第一批生态合作伙伴。
在许多人看来,成立30多年的东软集团已经进入中年,寻求稳定可能是一种更好的发展方式。然而,刘积仁认为,在东软的发展过程中,仍有巨大的能量和空间尚未释放,为了变得更好,可以继续改变。
你知道,金山曾经和东软一样,因为盗版问题而苦恼,但金山仍然坚持开发WPS,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市值最大的软件公司。
如今,新风口AI正在吹向软件行业,给东软再次选择的机会。希望东软这次能牢牢把握,真正登上巅峰。
原创文章,作者:牛刀财经,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403/3018153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