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布了2024年关税调整方案,其中,“自2024年1月1日起,碳酸锂暂定进口关税税率将从2%降至0”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市场上对这件事的各种评价中有不少叫好之声,但大多数评价都不是很友好。更具代表性的观点是,此举将加剧国内碳酸锂市场供应过剩,对上游矿产企业造成巨大的成本压力。然而,笔者认为,碳酸锂零关税的措施不是基于国家战略产业的健康发展,而是基于建立具有持久竞争力的产业优势的长期规划。它看起来很糟糕,但从长远来看是积极的。
第一,从原材料入手,打造全产业链的竞争力
碳酸锂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业原料,主要用于制造锂电池、陶瓷、玻璃等。许多中国人将碳酸锂市场价格的下跌与当前的政策联系起来,几年前他们仍然停留在那里“世界各地都有锂”在价格陷阱中,颇有刻舟求剑的感觉,其实是世殊时异。碳酸锂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下跌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并逐步巩固的过程。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应以全球供应链为基础,利用全球资源实现全链产业优势,而不是闭门造车。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21年公布的数据,中国锂矿储量居世界第六位。虽然盐湖锂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盐湖盐水提取碳酸锂技术的高镁锂比,但气候条件和环境保护政策受到严重限制。碳酸锂零关税等政策是将全球资源纳入中国工业弯道超车政策范围,将更便宜(目前不便宜,但进口锂辉石价格迅速下降)的原材料投入国内市场。
二是避免低端竞争,发展高质量竞争
近年来,中国在新能源市场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和光伏领域的主导地位已经确立。据了解,目前我国锂电池产量占全球65%以上,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球60%以上。虽然我国对碳酸锂的需求量很大,但碳酸锂产量也在快速增长,使我国对海外锂资源的依赖度保持在60%以上。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领先的宁德时代、愿景动力、蜂窝能源、亿威锂能源加快了国际化步伐,提高了海外汽车企业的配套能力;2022年,全球十大动力电池企业中有6家是中国企业,其中宁德时代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引入全球资源将大大降低工业中下游企业的成本,使这些企业能够产生更多的利润,并投资于提高核心竞争力。当然,消费者和第三世界矿产国家都会受益。
三、内战内行,外战内行。
新能源产业之争是国运之争,是世界主要国家的共识。这就要求我们的上、中、下游企业要有国际视野,不仅要在中国竞争,不仅要在中国,还要在海外,在卷的过程中创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碳酸锂零关税意味着进口闸门已经开放,这正是一些巨头企业通过低价竞争杀死同行以赢家通吃的想法。碳酸锂零关税可能只是产能过剩的开始。
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国碳酸锂的进口量约为每月1万吨,主要是为了弥补国内供应的不足。当进口价格较高时,进口量更多地取决于需求。税率调整会降低进口成本,必然有利于进口,但2%的税率调整不足以改变进口价格高于国内价格的现状。在这个阶段,税率调整更多地反映在企业的减税和负担上,不会因为价格而刺激更多的进口需求,难以显著影响进口数量,也不会显著增加国内过剩的压力。上游企业要想真正掌握市场主动权,就必须依靠自己,要么加强管理,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要么照亮科技,掌握核心技术。
参与全球竞争,提高全球竞争力,是新能源产业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上游矿产企业、中游电池配套企业和下游终端产品制造商都增加了海外布局,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与此同时,欧美国家也在加快当地电力电池企业的培育,保护主义正在上升,特别是新的欧洲电池法案再次出台“环保”国内很多电池企业都被大旗拒之门外。百年之间,攻守异位,以开放封闭,以发展求双赢,真正的变化可能才刚刚开始。
原创文章,作者:新材料情报NM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401/1117144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