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万钢 苗圩
编辑 | 李国政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 编者按
汽车强国,多少人为之梦寐以求、多少人为之殚精竭虑、多少人为之身体力行?
近日,苗圩新书《换道赛车:新能源汽车的中国道路》出版,该书聚焦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对党的人民立场、国家的未雨绸缪、政府的顶层设计进行了时代性解读,阐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的根本原因。
他在书中反复强调:“正是因为我国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我国关键零部件技术才得以突破,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才得以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作序。
苗圩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分党组副书记,是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八届、十九届中央委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2年,他从合肥工业大学内燃机专业毕业,进入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工作。1993年起,历任机械工业部汽车工业司副司长、机械工业部副总工程师,东风汽车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工信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等职务。2010年12月至2020年7月,任工信部党组书记、部长。曾获200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2年度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
苗圩长期从事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和行业管理工作,是我国汽车工业70年发展后半程的亲历者、参与者,具有丰富的理论研究和行业管理实践经验,在多个岗位上接续推动汽车强国建设,助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换道赛车:新能源汽车的中国道路》为苗圩根据亲身经历与深度思考,梳理出来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20余年的发展脉络。这本书是苗圩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变革的观察手记,也是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脉络的沉思笔录。
他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出台过程与落实结果,总结汽车企业竞争力升降的经验教训,探索中国汽车强国建设的基本路径,探讨全球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全书分9章38节,分别解读赛道决策和政策方向,聚焦产业格局和科学发展,记录与还原中国新能源汽车探索和发展的“上半场”,探讨与思考如何在“下半场”中“强”起来。该书重点回答了业界关注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中国新能源汽车走过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中国汽车行业管理部门和各类汽车企业在汽车产业的大变革中做了怎样的努力、克服了什么样的困难?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要特别关注哪些问题?
书中给出的答案,能帮助读者充分了解未来汽车产业的演进趋势和方向,激励业界共同探索新时代汽车产业的内在发展规律,从而形成统一的认识和行动,实现建设汽车强国、引领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宏伟目标。
不同于传统的回顾总结,这本书以极具现实感的问题意识,串联起纷繁的史料,同时悄然为当下汽车业诸多议题赋予了历史的回响。在问题与对策、挑战与机遇、历史与现实的对照中,读者不仅能了解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的根源,亦能从另一个视角了解中国汽车业与跨国汽车巨头的推拉,从而完成一次对百年汽车大变革、对中国新能源汽车20余年发展史的散产业探索。
经人民邮电出版社授权,帮宁工作室今日特刊发万钢的序言及苗圩撰写的前言,略作编辑,以飨读者。
01
序
从1886年第一辆汽车诞生开始,人类便在驾驭动力变革解放生产力、开拓发展空间的方向上不断前行。历经百余年的蓬勃发展,汽车产业于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和战略地位日益牢固。然而,汽车在极大地便利人类生活的同时,衍生的传统能源、生态环境和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接踵而至。
突破化石能源的束缚、破解大气污染的难题、实现汽车动力的二次解放,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历史性地走到了创新密集时代的前沿。
事非经过不知难。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中国快速从“自行车王国”变成“汽车大国”,是自力更生所造就,也是改革开放所成就。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视察上汽集团时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要加大研发力度,认真研究市场,用好用活政策,开发适应各种需求的产品,使之成为一个强劲的增长点。这为我国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坚定了信心,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1世纪初,面对世界新能源汽车方兴未艾的时代大潮,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抢抓变革机遇,启动重大科技专项,开展示范应用,实施产业规划,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市场化,引领我国汽车工程科技人员和企业家们以突围的勇气以及十年磨一剑的毅力,在开放创新中与世界各国同行同台竞技,一路跋山涉水,一路攻关夺隘。
20多年以后的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新能源汽车最大的生产国、消费国、出口国,自2015年起连续8年产销量、保有量居世界第一,2022年市场渗透率达25.6%,为世界所惊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中国道路,彰显了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凝聚着千百万科技工程人员的创新智慧,折射着各路领军企业家们敢为人先的胆魄意志,标志着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站得高方能看得真。洞察汽车产业变革历程和竞争态势,正如本书的主书名——“换道赛车”,恰如其分地揭示了这个经过百年锤炼的支柱产业在新科技革命浪潮中加速裂变、不断聚变的演进格局。得益于能源、动力、信息和材料革命的强劲推动,经济和科技的新赛道上已然群雄并起:传统大企业着力变革、勇毅创新,在抢塑新平台中脱胎换骨、涅槃重生;新势力如雨后春笋应时而生,以领跑者姿态定义规则、导引风尚,展现了世界汽车舞台前所未有的蓬勃创新场景。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一汽集团时,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智能网联技术的应用、高端品牌建设和地方政府支持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给予高度评价,对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未来已来,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的新赛道,必将释放新能源汽车创新创造的巨大空间。中国市场作为竞争最有效、最充分的市场,为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搭建了广阔的竞争合作舞台,中国自主品牌出海也将迎来重要的窗口机遇期。百舸争流的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潮头,中国力量备受瞩目,值得期待。
苗圩同志有着丰富的汽车行业工作经历,学汽车,干汽车,管汽车,既有掌舵大型车企的一线工作实践经验,又曾担任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职务,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本书无疑是贯通了历史、当下和未来,既有对中国新能源汽车探索和发展的“上半场”的记录与还原,也蕴含对汽车产业在“下半场”的持续奋斗中如何“强”起来的深入思考与洞见。
我和苗圩同志相识多年。在科技立项、示范应用、产业规划、市场推广和规模产业化的各个阶段,我们共同关注呼吁、积极参与,在推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并肩奋斗、一路同行。苗圩同志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他总能耐心倾听,认真听取领导、专家、同行、媒体的意见,实事求是,不急不躁,拿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办法,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正如在这本书中,他纵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历史和未来,抽丝剥茧,娓娓道来,真知灼见闪耀其中。
制胜新赛道,其根本在于坚实的产业创新底座和同舟共济的协同创新生态,这是历史经验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我们要进一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创新制度优势,以有为之手释放蕴含在中国式现代化场景中的超大规模潜能,以投资创新就是投资未来的坚定信念,持续加大对科技研发、产业创新、政策支持等的全链条投入,前瞻布局下一代动力电池、车规级芯片、新型底盘架构、智能操作系统等前沿技术,补短板、锻长板,彻底扭转“缺芯少魂”的被动局面,着力推动跨界融合,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要准确把握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的底层逻辑,激发企业的创新主体活力,不断凝聚全行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共识,以系统创新提升国际竞争位势,以开放协同营造共荣生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换道超车、挺立潮头的新辉煌,以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能。
是为序。
(2023年5月15日)
02
前言
2009年10月20日,一辆解放牌重卡驶下一汽生产线,标志着2009年度我国第1000万辆汽车诞生,这是中国汽车首次实现年产超1000万辆的历史性突破。
在庆祝仪式上,有记者问我:“这次活动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我当时回答说,其意义在于,这一年我们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销量第一大国。
记者接着追问:“中国已经是汽车大国了,但并不是汽车强国,您认为汽车强国的标志是什么?”
我根据个人的工作体会,现场即兴答复道:“我认为有3个标志:第一是有产销规模进入全球前几位的汽车大企业;第二是有自己的专有技术,这些专有技术为汽车产品所广泛使用,引领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第三是产品不只是针对国内市场,还能够批量出口,在国际汽车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今天回过头来看,我仍然认为这3点——具有拥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知名品牌,掌握世界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以及充分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一是汽车强国的标志性指标。
汽车是工业文明的产物,自1886年诞生至今百余年,汽车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20世纪40年代,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把汽车工业称作“工业中的工业”。
自1985年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詹姆斯·P.沃麦克、丹尼尔·T.琼斯和丹尼尔·鲁斯3位教授用了5年时间,回顾了汽车工业的百年发展历程,详细探讨了精益生产方式的由来、要素和扩散状况。他们将研究成果出版成书一《改变世界的机器》,这个书名非常精准地浓缩了汽车产品对人类社会进步产生的重大影响。
由于汽车产业链长、社会涉及面广、全球化程度高,实现了工业化的大国往往也是汽车工业大国,完成了工业化的强国往往也是汽车强国。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很多发达国家放弃或转移了很多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但是汽车产业是少有的例外。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第二任CEO查尔斯·欧文·威尔逊留下了一句名言:“多年以来,我始终认为,有利于美国的事情肯定也有利于通用汽车,反之亦然。”这句话真是耐人寻味。毋庸置疑,任何一国汽车行业在全球市场所处的地位,都是衡量该国工业化水平的关键指标。
也是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风靡世界,书中详细阐述了由科学技术发展引起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与趋势。在他看来,人类迄今为止已经经历了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两次浪潮文明的洗礼,第二次浪潮中,工业文明渗透进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一股崭新的浪潮正冲击着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这就是信息革命浪潮。
托夫勒极富前瞻性的预判传入中国,启发国人探寻一条新的追赶和超越之路,信息化浪潮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实现了历史性交汇。
“当第三次浪潮来临的时候,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谁抓住第三次浪潮,谁就能占领未来竞争的制高点。”这样的理念,大大激发了我国乘改革开放东风、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的信心与勇气。时至今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已经在各个行业随处可见,信息化技术也极大地影响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这种影响还在持续进行中。
我国汽车工业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大国。在中国汽车大市场的基础上,能否快速找到让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变强的新契机?如何实现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历史性跨越?这是摆在中国汽车行业从业者面前迫切且重要的问题。
在信息化大潮的冲击和影响下,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也面临着百年一遇的“换道赛车”的历史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问题做出重要指示。2014年,他在视察上汽集团时明确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这为我国汽车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由此驶入了快车道。
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充分体会到,只有在差异化发展上寻找机会,换道赛车,我国汽车行业才有可能实现后来居上。电动化、智能化是汽车产业百年一遇之大变局的方向,它们分别代表换道竞赛“上半场”和“下半场”,而智能化“下半场”又是以电动化“上半场”为基础和前提的。我们正与强大的竞争对手同场竞技,丝毫不能懈怠,从上场的第一分钟起就必须全力以赴,争取“上半场”的主动。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不断探索、试错和总结,我们走出了一条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中国道路,终于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后来居上,实现了汽车产业的转型发展。
自2015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起,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近几年每年的产销量和累计保有量都占全球的一半左右,2021年和2022年更是实现产销量逆势“井喷式”增长。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汽车强国建设的一条必由之路、正确之路,业已成为全行业的共识。
从1953年7月15日一汽奠基那天算起,到2023年,中国汽车工业走过了足足70年的风雨历程。作为这段历程中后40年的见证者,我目睹了我国汽车行业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我为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并且有机会投身到这个行业的建设中而深感荣幸和自豪。事实上,我一直把自己看作一个“汽车人”,我的求学专业、职业生涯和个人兴趣都与汽车密不可分。
2020年,我从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位置上退下来转到全国政协后,从繁忙的行业管理工作中脱身出来,有了更充裕的调研、交流、思考和写作时间,于是考虑把自己多年来关于汽车产业发展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整理成书。
这一方面是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鼓”与“呼”;另一方面,在讲发展成绩的同时,也客观评述其中的不足和问题,透过种种现象和观点,探讨产业发展的基础逻辑,试图总结出某些带有规律性的认识,目的是让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更稳健、更健康、更有活力,争取早日实现我国的汽车强国梦。
经过3年多的写作和打磨,这本《换道赛车:新能源汽车的中国道路》终于摆在了各位读者的面前。
本书共9章,并穿插若干专题访谈,重点在于回答以下问题: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究竟意味着什么?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中国汽车行业管理部门和新老汽车企业在这场大变革中做了怎样的努力,克服了什么样的困难?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未来有哪些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进而讨论如下话题:中国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泱泱大国,为什么把出行革命的载体首先落到了新能源汽车上?新能源汽车与其他选择相比有什么优势?在全球视野中,我国做出的这一选择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国内外汽车企业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我国新能源汽车为什么能够实现突破从而领先世界?如何衡量和评价这一突破的意义?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提升的最大瓶颈和障碍是什么?
希望这样的探讨对读者有所启发。
本书基于我的亲身经历与思考,试图梳理中国新能源汽车这20余年发展历程的脉络,介绍相关产业政策的出台过程与落实结果,总结汽车企业竞争力升降的经验教训,探索我国汽车强国建设的基本路径,并探讨全球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当然,新能源汽车技术还处在演进过程中,远远没有达到完美的程度。我们的汽车产业政策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汽车产业的智能化竞赛刚刚起步,反过来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诸要素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各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全面竞争将更加白热化。我国汽车业界同人面临着比先前更为复杂的局面,要在今后的发展中保持住既有的领先地位,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容不得我们有丝毫的懈怠。
不过我相信,只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形成统一的认识和行动,利用好各方面资源,我们完全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实现引领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宏伟目标。
原创文章,作者:帮宁工作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401/1117144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