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伯虎财经(bohuFN)
作者 | 陈平安
因为一场争论,一个月前刚刚交出一份好的第三季度财务报告的小米再次冲上热搜。
争论的来源是华为终端BG 前几天,首席执行官余承东在花粉节上发言:
“朋友们对知识产权不够尊重。我们直接抄袭,编成自己的名字。你也知道我们是双旋水滴铰链,直接变成龙骨。龙骨在世界上不存在。”
这种表达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在宣传中使用“龙骨”小米是唯一一家名词制造商。很快,小米的官方账号就在微博上热情地打开了小麦,回应了有关情况“龙骨转轴”对技术的质疑。
如此积极和强烈的反应是罕见的。不管怎样“机圈”承平已经很久了。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华为和小米在手机业务上都取得了相当大的突破。很少有企业会选择华为和余承东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有网友开玩笑说:“面对华为铁拳,庞大的车圈只有诺诺,唯一敢还手的就是我的雷哥。”
01 高端故事的核心
无论是华为的双旋水滴铰链,还是小米的龙骨转轴,都是折叠屏手机的核心部件——铰链转轴,在折叠屏手机的开启和关闭过程中,铰链转轴需要提供支撑。
自诞生以来,安卓厂商对折叠屏手机的品牌向上寄予厚望。
一方面,与传统的直屏手机相比,折叠屏幕更大,这意味着它可以在办公室、视频和音频领域携带更多的场景。作为一种突破手机外观和功能限制的尝试,折叠屏幕的独特使用体验使其在消费者心中自然存在“高端”目前折叠屏手机的价格一般在6000元以上,甚至不乏1万元的机型。
另一方面,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绝对占主导地位——苹果没有推出折叠屏幕模型,折叠屏幕手机是一个新的细分市场,这自然使Android能够更好地在这个领域写出自己的创新故事。例如,在铰链轴的发布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差异化解决方案,如三星“超闭合精工铰链”,锆合金液体金属OPPO。
此前,一些手机高管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手机市场寒冷的本质是创新的停滞。事实上,主要手机制造商竞争的本质也是竞争自主研发和创新:苹果通过系统和芯片的创新吃掉了该行业的大部分利润,华为在回归后迅速在国内高端市场排名第二。就在最近,小米和易佳的高管们也讨论了眼睛保护功能。
更何况折叠屏市场也在快速增长。根据IDC发布的最新数据报告,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继续快速增长,出货量达到196万台,同比增长90.4%。Counterpoint 数据显示,中国高端智能手机(400) 在美元及以上)用户中,多达 64% 下次买机的人愿意选择折叠屏手机。
过去的一年是小米站稳高端的一年。根据BCI的最新数据,小米在11月在中国手机市场以18.3%升至国产品牌第一,苹果以21.1%的份额排名第一。同时在4K 在市场份额中,小米份额大幅上升,仅次于华为和苹果。
在在这个关键时刻,向外界证明自己有足够的自我研究能力是小米写高端故事的关键。从小米的回应来看,主要的回应也围绕着专利展开。
小米提供的主要观点有两点:
首先,从公开的专利数据来看,华为的双旋水滴铰链采用“2级杆组,3构件4低副”小米龙骨转轴的机械结构采用设计方案“3级杆组,5构件7低副”设计方面,两者的设计理念不同,华为的三级杆组专利尚未产品化。
第二,从专利申请和公开时间来看,华为双旋水滴铰链专利于21年6月公开,小米龙骨轴于20年9月申请,21年1月获得专利授权,存在时差。
尽管围绕这件事,网友们的讨论依然连绵不断,但在目前的舆论领域,这次小米必须接手。
02 小米的决胜时刻
长期关注小米的读者不难发现,最近小米的大动作接踵而至。
10月17日,雷军在个人微信官方账号除了定期销售新机外,还发布了自己的官方账号“雷军”新一代小米操作系统宣布发布“小米澎湃OS”正式版完成封包,英文命名为Xiaomi HyperOS,并表示,小米澎湃OS正在向前迈进「人、车、家全生态」关键跨越。
就在昨天,小米汽车SU7出现在工信部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中。结合以前的申报信息,“SU7”申报的最高速度为210km/h,比亚迪子公司采用磷酸铁锂电池——襄阳弗迪电池有限公司,驱动电机峰值功率为220千瓦,电机供应商为博世在中国的合资企业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SU7 Max”申报的最高速度为265km/h,采用宁德时代的三元锂电池,驱动电机有两种选择,峰值功率分别为220千瓦和275千瓦,供应商为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有博主透露,小米内部已经有了“敲定”小米汽车28日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届时新车预售价格将公布。
小米车对小米意义重大。一方面,小米于2019年推出“手机 AIoT”小米目前拥有超过6.55亿智能生态设备的双引擎战略。小米汽车上市后,结合小米澎湃的OS,小米有望打造出从出行到生活各个环节全覆盖的全场景科技生态。汽车的高客户单价也有利于小米提升自身的性价比形象,更好地实现高端目标。
另一方面,尽管手机市场在今年第三季度迎来了一定的复苏,但出货量几乎减半。几乎所有的制造商都在寻找新的增量或下一个移动终端的可能性,比如最近流行的人工智能和大型模型,以及华为和小米选择的新能源汽车。
考虑到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数量配置和数量价格的激烈战争,能否做好第一辆车对小米汽车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这甚至是小米集团的决定性时刻。
随着行业舆论战的日益激烈,当汽车行业的朋友和商人高管纷纷上阵,亲自站在社交平台上大喊大叫,当“AEB”“冬测”无论是产品端还是舆论端,小米都需要对做好第一款车表现出足够的决心。
*文章封面的第一张图片和图片,版权属于版权所有人。如果版权所有者认为其作品不应免费浏览或使用,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平台将立即更正。
原创文章,作者:伯虎财经,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2/1422139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