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储能市场规模实现“大跨步”

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提出“双碳”政策后,中国的能源结构开始逐步转型,可再生能源逐渐成为中国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的高质量发展,缓解“弃风”、“弃光”现象迫切需要加快储能设施建设。在此背景下,储能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2022年,储能市场规模实现“大跨步”,引爆了行业热情。自2023年以来,整个行业在政策、市场等各个维度上都变得越来越躁动。根据CNESA数据,2023年上半年项目数量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多。新的投运能力超过了去年的新规模水平。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主席、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委员会主席陈海生表示:中国储能产业已进入规模发展的新阶段,成为全球储能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最活跃的国家,这将对全球能源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长安绿电旗下长安储能研究院屈国俊教授为了让大家对储能领域的未来潜力有更深入的了解,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一是宏观经济优化。储能产业是新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能源安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逐年攀升。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能源需求也在增加,尤其是清洁能源。储能技术能有效解决清洁能源的不稳定性和间歇性问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

二是国家政策支持。为了促进储能产业的发展,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储能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对储能技术研发、产业化和市场应用的支持。此外,地方政府还出台了地方扶持政策,为储能企业提供资金、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

三是未来发展前景广阔,目前国际公认全球80%上述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来自化石能源的使用。作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最高的国家,电力行业的排放比例高达41%,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碳排放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摆脱了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大力发展新能源,促进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中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连续第三年突破1亿千瓦,达到1.25亿千瓦,占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的82.2%,再创历史新高,成为中国电力新增装机的主体。当风电和光伏发电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达到1.1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

然而,风电和光伏发电高度依赖于天气条件,具有不稳定、波动性大的特点,无法匹配用户侧需求的变化,使电网负荷峰谷差越来越严重,负荷源的平衡模式不可持续,需要提高电网系统的平衡调节能力。因此,通过储能系统与风电、光伏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的应用形式,依靠源网储存协调互动,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负荷侧调节能力,打破低碳清洁、供应充足、低成本僵局,已成为新能源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最后,随着民用储能电源的兴起,民用储能电源在储能行业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民用储能电源作为储能行业的重要力量,在需要时释放清洁能源,有效解决能源波动性问题,为用户提供稳定的用电保障。

储能领域的兴起导致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储能企业,长安绿色电力作为其中的领导者,目前的全堆栈技术已经覆盖了八个核心的储能领域。2024年初推出的新“通用存储”将覆盖便携式存储、家庭存储、户外操作等C端应用场景,实现机器解决用户全场景用电问题,为储能轨道带来新的趋势,加快新储能的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OFweek电子工程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1/2414135661.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