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汽车市场给人印象最深的无疑是降价。1月6日,特斯拉首次降价,随后一批新能源汽车品牌纷纷跟进。3月,降价范围扩大,燃油车也加入了降价阵营。湖北省与东风集团联合开展了购车补贴活动,这一趋势很快席卷全国。有一段时间,中国汽车市场变得血腥起来。
然而,降价效果并不理想。
纵观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乘联数据显示,2023年6月1-30日,乘用车市场零售189.6万辆,同比下降2%,环比增长9%;今年累计零售952.8万辆,同比增长3%。
也就是说,在这个前所未有的汽车市场大幅降价的刺激下,中国汽车市场上半年的销量同比只增长了3%,这是2022年汽车市场受疫情影响,销量一度停止的结果。
巨额补贴不但没能成功换量,反而让消费者心慌。
今年下半年,汽车市场降价的战争仍在继续。大众、上汽通用、奇瑞、零跑等品牌继续推出各种促销优惠政策,现在有越来越强烈的趋势。
我们说2023年是名副其实的“降价年”,相信没有多少异议。
事实上,降价并不是2023年中国汽车市场的独特现象。过去几年,汽车市场的降价一直存在。甚至,我们可以追溯到2003年。当年,广汽丰田、一汽丰田、北京现代、长安福特等众多合资品牌在中国成立。
2003年元旦,一汽红旗名仕率先降价。今年国产车降价40多次,最高降价4万多元。当时有业内人士预测,降价潮将持续到明年。
现在看来,中国汽车市场的降价潮已经持续了20年。
与20年前和20年后的降价相比,这对当时的汽车市场来说是一个惊天动地的事件。跨越时间长河的两次降价似乎是一样的,但有不同的市场感知。
两者之间的供求关系完全不同。20年前,中国汽车市场刚刚开放私家车消费,供过于求。当时,降价是为了抓住市场机遇,寻求更多的市场份额;20年后,中国汽车市场处于汽车市场整体销售高峰和新能源转型的特殊时期,严重供过于求。此时,降价与生死有关,不降价意味着被淘汰。
不禁感叹,白云苍狗,世事变迁。
20年前降价是主动选择
2003年,中国汽车市场充斥着各种直接降价和变相降价的消息。当时有奥德赛、一汽红旗明仕、华利幸福使者、长河北斗星、长丰猎豹、雪佛兰开拓者越野车等。,还有长安羚羊、奥拓系列、赛欧、富康新浪潮等亲民车型加入阵营,雅阁、君威等今天熟悉的车型也在跟进。可以说当时市场上大大小小的品牌都没闲着,降价的趋势已经形成。
从宏观角度看,当时降价的主要原因是整体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大大提高了居民的消费信心,人们的消费结构正在升级;各级政府也重视汽车消费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私家车消费的政策;随着一批合资品牌的实施,大量新车以国内形式进入市场,产品类型的增加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
从供求关系来看,当时中国汽车市场正处于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型的阶段。正是在这种微妙的市场状态下,原有的市场平衡才被打破。汽车公司开始放下姿态,寻求通过降价来迎接即将到来的市场竞争。
有些人总是说降价应对市场竞争太粗糙,汽车公司应该采用品牌营销、用户服务等精细策略,但古今中外,无论什么样的商业策略是基于价格有效,没有价格支持营销技术注定是无效的。
然而,20年前的降价是汽车公司的主动选择。当时,汽车公司完全有能力进一步降价。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制造业利润过高,部分企业每辆车平均利润率达到30%(今天新的汽车制造力量默默流泪),与跨国汽车公司利润率一般只有6%左右形成鲜明对比。
不禁让人想起一句话,高端商战往往是那么简单无华。
今天的降价是被迫无奈的
20年后,经过长期的快速发展,中国汽车市场在2018年首次出现了负销售增长,进入了市场股票竞争时期,现在进入了新能源汽车爆发增长的新时代。在市场的“重大变化”下,传统汽车品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燃料汽车无法销售。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汽车市场燃油车销量为1816.19万辆,2022年燃油车总销量为1525.29万辆,一年内减少291万辆。
燃油车的衰落肉眼可见。合资品牌受影响最大。2022年,一汽-大众累计销量同比增长为0,上汽-大众累计销量同比下降14.7%,上汽-通用累计销量同比下降18.8%,东风日产累计销量同比下降20.9%,一汽丰田同比下降5.6%,东风本田同比下降17.8%,广汽本田同比下降6.2%。
让我们看看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的前15名。国内品牌占13个位置,大众是唯一的合资品牌。在前30名中,只有5家合资汽车公司,这是合资品牌交出的新能源答案。可以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合资品牌正在全面下滑。
燃油车销量缩水,新能源没有战斗力。这样的日子不就凉了吗?
因此,我们看到地方政府参与了今年上半年前所未有的大幅降价。
与二十年前相比,今天的汽车市场降价是一个被动的选择。
一个是主动的,一个是被动的,两者想要实现的战略意图也非常不同。前者希望通过主动降价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后者被迫降价,只希望留在卡片桌上保留机会。
核心原因是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最直接的原因是,新能源汽车颠覆了传统汽车在产品和品牌方面的护城河,重新定义了标准。只能说,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发展太快,国际汽车巨头根本无法抗拒,只能尴尬地降价。
为了跟上步伐,加快转型速度,合资汽车企业主动拉下脸与汽车制造新力量品牌合作,但未能加入,中国汽车市场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百姓评车
太阳下没有什么新鲜事。降价一直是市场竞争中常见的事情。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汽车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汽车市场淘汰赛将进一步加剧,价格战将继续下去,直到达到新的市场平衡。我们应该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降价可能会更糟。
原创文章,作者:百姓评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8/3123118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