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47亿元建设4

轰轰烈烈的光伏扩产“大跃进”运动,直到现在还没有明显的退烧迹象。

近日,天津主要从事热电和自来水的上市公司滨海能源(000695)发布公告,公司子公司包头旭阳新能源签署光伏一体化项目投资协议,计划投资50亿元建设10GW太阳能电池板和5GW太阳能组件项目。

同时,滨海能源孙公司旭阳硅与土默特右旗签订投资协议,投资204亿元,投资15万吨工业硅、12万吨多晶硅、40GW单晶硅棒、40GW单晶硅片等项目。

经过计算,这两个投资计划的总金额为254亿元。更不用说滨海能源货币是否充裕,即使是多金龙基绿也应该仔细考虑这样一个大规模的生产扩张计划。

作为跨界者,滨海能源一口气抛出了这么大的两个投资计划,既不大也不惊艳。

事实上,简单看了2022年报和2023年中报,滨海能源的表现并不理想,2022年净亏1.2亿元,2023年上半年净亏799万元左右。

通过财务报告可以看出,滨海能源是另一家主营业务低迷的跨境企业,希望转型为光伏。

事实上,在新一轮光伏跨境运动中,有许多上市公司已经成功转型为光伏。他们提前进入光伏轨道,成为成功转型的领导者。

从光伏设备领域切入硅片的上市公司包括京运通、宏远绿能和双良节能。凭借先发优势,他们现在在硅片领域站稳了脚跟,宏远绿能已经形成了设备 硅料 硅片 电池片 组件一体化产业链。

华民股份专业生产和销售耐磨铸件,虽然进入光伏轨道时间不长,但今年获得了通威股份、华盛新能源、新能源、棒杰新能源、正泰新能源等厂家200多亿元的硅片订单。如果按时履行合同,依靠强大的“朋友圈”,华民股份将在硅片领域站稳脚跟。

在电池领域,跨境成功的非“小晶科”君达股份是海南汽车饰品上市公司,在收购捷泰科技100%股权后,成为全球电池出货Top5厂商,目前是Topcon电池生产能力和出货量最大的厂商。截至2023年底,钧达Topcon电池生产能力将达到44GW。

在光伏组件领域,跨界者也像过河的鲫鱼,但这一环节是晶澳科技、晶科能源、隆基绿能、天合光能和阿特斯全球光伏组件CR5,以及正泰新能、东方日升等老光伏组件制造商的世界。目前,只有两家新制造商有技术和背景,前者是硅材料和电池板的双龙头通威股份,另一方面,TOPCon东风是超PERC的新能源,是TOPCon电池和组件的先驱之一,背后有三峡资本等国有资产,实力非同寻常。

从行业形势和市场现状来看,电池从P型到N型迭代留下的窗口期和市场空白,使得电池环节成为业外厂商的主战场。然而,这一环节包括向下游延伸的硅材料和硅片制造商,以及向上游延伸的组件制造商。竞争也非常激烈。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不容易。

显然,对于人才、技术、渠道和品牌从零开始的跨境“小白”来说,进入任何环节都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投资。市场形势的突然变化使许多企业退出了困难。即使他们热情地进入光伏领域,除了少数上岸企业外,大多数跨境企业仍在挣扎。

当时,他们对跨境的兴奋和对转型的美好憧憬正在低于1元/瓦,整个产业链的降价浪潮已经耗尽。相反,焦虑和不安的情绪开始传递给过去跨界人士平静的脸。

事实很简单。对于主营业务低迷的跨界人士来说,如果他们花很多钱从事光伏业务,然后遭受损失,公司的业绩就不会锦上添花,只会更糟。似乎随着光伏降价的浪潮,许多跨境光伏已经意识到这种严峻的情况,要么退却困难,要么中立观望。

早在2021年底,就宣布将在内蒙古投资200亿元建设包括硅材料在内的全产业链项目江苏阳光,在宁夏投资50亿元建设多晶硅,至今仍没有实质性进展。

近日,大规模跨境光伏寻求转型的印刷油墨龙头乐通决定终止重大资产重组,在多次寻求转型挫折后,大大降低了HJT电池项目的投资规模。

投资47亿元建设4.8GW高效HJT电池及组件项目主体的投资,由不低于40%的股权变更为投资持有5%的股权。按项目公司注册资本2.5亿元计算,乐通股份对外投资大幅减少至1250万元。

此前,“水牛奶之王”黄氏集团也是选择“撤退”的跨界者。2023年8月4日,黄氏集团宣布公司已出售安徽绿色能源控股权,不再纳入公司报表。黄给出的原因是简单总结一下电池降价,不想投资,把资源集中在主营业务上。

2022年8月,安徽绿能为皇氏集团投资100亿元,拟建20GW TOPCon电池片、2GW组件项目的投资主体。到目前为止,安徽绿能一期13GW TOPCon电池片项目尚未投产。

早些时候,今年1月,5GW投资45亿元 6月21日,HJT电池项目奥维通讯正式宣布,该公司决定终止对HJT电池及组件项目的投资。

简单来说,一月份发布公告搞HJT,五个月后又发布公告,HJT不搞。我相信这不是摩擦光伏的概念,而是跨境光伏,投资HJT计划,然后移动真正的思考。

除了奥维通信的“纸上谈兵”,另一个跨家钙钛矿电池的奥联电子似乎进展有限。这家主要从事汽车配件的南京上市公司宣布,跨境钙钛矿遇到了华能清能院和杭州中能光电两家企业,指控奥联电子钙钛矿“大神”徐明军伪造简历。

这次简历门事件也让奥联电子从钙钛矿牛股跌回了原来的状态,留下了很多投资者在高位被锁定。2023年5月,奥联电子违规,投资者索赔进入立案阶段。

有一种说法是,徐郎的简历蒙上了世界,奥联失去了信誉,赔钱了。

也许,黄氏集团、奥维通信、奥联电子等企业错过了转型机会,这可能是一个遗憾,但一只脚进入光伏行业并不意味着上岸。

虽然光伏行业的进入门槛很低,但电池链接项目从开工到快速生产需要大约一年的时间,但生产并不意味着你可以立即赚钱。

许多跨界者,刚刚切入光伏赛道,就开始真正感受到光伏产业,看似日进斗金,这碗饭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吃。

原名金刚玻璃的金刚光伏是一家较早进入HJT电池环节并具有一定HJT电池生产能力的制造商,但其刚刚发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报告并不令人满意。

财务报告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金刚光伏收入4.01亿元,同比增长36.48%,归母净利润-1.73亿元,亏损同比增长16.29%。

根据《2023年中国日报》,HJT电池第一股光伏电池和部件的收入占90%以上,但运营成本远远超过收入,这意味着公司的光伏板性能正在“倒挂”,尚未形成实质性支撑。

与此同时,另一家切入HJT领域的泉为科技光伏业务也处于 上半年光伏板块收入55.095、153.90元,营业成本61.752、022.66,毛利率-12.08%。

目前,光伏产业链的降价趋势明显,产能过剩导致的降价压力仍然很大。在这种情况下,预计即使跨境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项目投产,似乎也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

据推测,金刚光伏、泉为科技等跨界人士的光伏板业绩“倒挂”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相关公司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最近,在上海SNEC光伏展抛出光伏产能过剩论调后,一直诚实直率的隆基“哥哥”抛出了未来60%-70%光伏企业被淘汰的淘汰论,听起来相当震撼。

60%-70%的光伏企业被淘汰是什么概念?

这可能意味着该行业将迎来一轮比2018年“光伏5.31新政”更激烈、更残酷的全面重组,大量光伏企业可能会倒闭。

10月26日,TCL中环和隆基绿能两大硅片龙头股价大幅下跌,创下调整新低。

同日,硅业分公司新增交易不足,当周硅材料价格暂停公布,整个行业似乎很酷。

深秋的时候,树叶在阵阵西风中吹落,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冬天快到了!(草根光伏)

原创文章,作者:草根光伏,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1/0610131578.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