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是2022年火的,2023年埋的?
2022年,全球新型储能产业如一匹脱缰的野马,肆意奔跑。一年来,其新投资规模首次突破20GW,达到20.4GW,是2021年同期的两倍。
受俄乌战争影响,欧洲电价和天然气价格飙升,2022年家庭仓储市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022年,全球新型家用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5.6GWh,同比增长136.4%。
具体来说,2022年,海外户储龙头派能科技2022年收入飙升191.55%;艾罗能源和无锡旭浦专注于家庭存储业务,一夜暴富。前者净利润增长453.86%,后者净利润增长更夸张,高达6142.18%。
2023年四季度,“储能寒冬”即将来临
2023年,在第四季度到来之前,它看起来像一朵盛开的花。中国储能市场在半年内完成了前十年的储能装机容量。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今年1月至6月,中国新投资的装机规模约为8.63GW/17.72GWh,相当于历年累计装机规模的总和。
自第四季度以来,储能市场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储能行业,市场竞争逐渐白热化。为了抢订单,扩大市场份额,相关企业盲目扩大产能,储能产品价格战日益激烈。坏钱驱逐好钱也发生在看不见的地方,最终表现在储能电站安全问题频发的问题上。
众所周知,储能市场出了问题,但他们都装瞎装聋。每年举办数百场展览,但参展商的展品相似,趋于同质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景一点也看不见。
储能企业不是通过升级产品和迭代技术来创新的。他们只想机会主义,抢风口,赚一笔就跑。“储能寒冬”不会到来。
今年成立储能企业5万多家,一年比三年强
在企业检查平台上搜索“储能”关键词,勾选“企业名”、在“经营范围”和“企业简介”之后,维科网络储能发现,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0月17日,中国共有53436家企业成立。
从不同省份来看,今年储能企业最多的省份从多到少排名前五:广东省(6932)、江苏省(4733)、北京市(3627)、浙江省(3425)和安徽省(2778)。是近年来我国储能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中国新成立的储能企业数量为39719家,2021年和2020年更少,分别为9128家和5700家。2020-2022年共成立储能企业54547家。
可以看出,2023年还没有结束,今年新增储能企业数量是2022年的1.35倍,与前三年累计成立的企业数量几乎相同。储能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开始“不择手段”。
产能过剩 没有人能想到价格战=
基于2022年和2023年前三季度储能市场火热烹饪油的盛景,宁德时代、比亚迪、瑞浦兰军、亿威锂能、国轩高科技、新旺达等动力电池企业、海晨储能、楚能新能源、宝丰集团、盛虹动能、三一锂能等新兴储能电池企业、天合光能、晶科能源、阿特斯、协鑫集团等光储能一体化企业,南都电力、鹏辉能源、派能科技、中天储能、海基新能源等储能老兵纷纷加入“扩产潮”。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储能厂商已公布扩产计划87项,总投资5314.29亿元(部分项目包括电力电池产能),计划扩产储能电池和系统总产能超过900GWh。
产能过剩,产品要卖,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一批储能企业打起了价格战。
自2023年第四季度以来,1小时/2小时/3小时/4小时储能系统最低报价低至0.9元/Wh,DC侧低至0.66元//Wh,有的企业甚至喊出0.45元/Wh的低价。与往年相比,这样的价格完全是半砍,跌破了“地板”。
产能过剩叠加价格战,最终结果是储能行业没人想好!
劣币驱逐良币,导致储能事故频发
根据企业调查,目前我国储能企业已超过144484家,储能企业工具14万家,其中好坏参半。总会有企业试图用坏钱驱逐好钱。
在这种情况下,结合储能电池本身的风险,结果是全球储能市场持续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
十月,在德国中部 Hesse 州的 Lauterbach地区,30KWh 家用电池储能系统爆炸。
9月份,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发生了8起储能系统火灾和爆炸事故,包括美国Valey 电池储能单元起火,澳大利亚bouldercombe电池储能项目起火,法国养鸡场光伏储能装置爆炸等。
8月,珠海市香洲区屏北二路广通物流园储能柜发生火灾。珠海消防救援支队到达现场后30分钟内扑灭明火,然后将爆燃风险电池柜转移到空地冷却9小时,现场无人员伤亡。
尾声
储能是2022年火的,2023年埋的?
说得太早,四季度以来,储能市场遇冷,更像是“破而后立”。
从2022年到2023年第四季度,全球储能行业措手不及,赶上了风口。大家都很着急,急着抢占市场份额,急着出名,急着站稳脚跟。在这个过程中,速度就是一切,其他的很难兼顾。
自第四季度以来,储能行业一直“冷”,这是一件好事。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寇;以古为鉴,可见兴替;以人为鉴,可见得失。”行业冷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时间呼吸、思考和纠正错误,有针对性地提高优质产品的产出率,加快产品性价比的提高。成为储能新浪潮来临后的潮流引领者。
毕竟,新能源装机容量仍在增加。今年前8个月,非化石能源重点项目投资占全国能源总投资的40%以上。太阳能发电投资超过3500亿元,部分省区投资同比增长超过200%。
新能源发电渗透率迅速上升,输出波动增加,负荷侧不确定性增加,市场对储能的需求只会增加。市场就在那里,无法运行。
原创文章,作者:OFweek储能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1/0310131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