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五一、十一、春节假期,高速公路交通堵塞必然成为热门话题。近年来,电动汽车已成为热门话题。讨论的重点是高速交通堵塞、电动汽车充电缓慢、充电桩不足等诸多问题。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十几辆车在充电桩前排队,我们根据电动汽车充电30分钟计算(这仍然是理想状态,充满,需要更长的时间),一个小时只能充电两辆车,10辆车充电需要5个小时,这是急于回家或回家,是一场噩梦。
这也证明了一个事实,燃料汽车在现阶段仍有非常广泛的市场。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截至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总汽车销量的28.3%。新能源汽车拥有量超过1620万辆,而全国总汽车拥有量为3.28亿辆(公安部统计)。
因此,电车要淘汰油车,任重道远。
电动汽车的优缺点并存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发展迅速。
从销量上看,2023年8月,国内乘用车市场零售量约192万辆,同比增长2.5%,同比增长8.6%,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国内新能源汽车批发销量达到79.8万辆,同比增长25.6%,环比增长8.2%,渗透率35.7%。
车市实现了“淡季不淡”突破,新能源汽车增速明显。
从产品体验来看,体验一直是新能源汽车品牌关注的焦点。从三电系统到智能,今天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电池寿命方面,几年前,500公里寿命只能达到顶级汽车公司的水平,现在已经成为大多数车型的通过线,如果不能达到500公里,尴尬问候;智能驾驶舱、汽车智能联盟、智能辅助驾驶等技术进步,让消费者有新的体验,可以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创造了与燃油车完全不同的驾驶体验;大冰箱、大彩电、大沙发等舒适配置的出现,为现场汽车开辟了可实现的道路,出现了爸爸车、亲子车、女车等新概念,充分满足了目标客户的汽车需求。
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集成铸造,优化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有助于提高汽车的整体性能;800v高压快速充电技术的推广,辅以大容量电池的出现,缩短充电时间,提高充电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电动汽车里程焦虑,解决用户充电缓慢、充电困难的实际问题。
虽然电动汽车在销量增长、产品体验、技术进步等诸多方面都超过了燃油汽车,但在长途驾驶场景中仍存在严重缺陷——高速公路充电桩数量不足,导致车辆等待;高压充电技术尚未大规模推广,充电时间过长。
正是这一不足导致了电动汽车的批评。当然,中国也有一个特殊的国情。中国太大了。农民工从世界各地聚集到一线和二线城市。他们在假期旅行,去家乡。500~1000公里的长途旅行很常见,甚至1000公里+是的,在如此超强的旅行潮流中,有多少充电桩是不够的。
为什么欧洲没有类似的充电桩紧张,因为欧洲大多是一个小国,500或600公里的旅行距离基本上是出国的。
因此,中国节假日高速出行的痛点已经完全放大,这也成为影响消费者购车的因素。
混合动力成为过渡路线
前段时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个部门发布了《汽车行业稳定增长工作计划》(2023年)—2024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2023年汽车销量将达到2700万辆,同比增长3%;9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目标同比增长30%。
该计划以稳定燃油汽车消费为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外,各地还要求在2022年购车指标的基础上,鼓励实施一定数量的购车指标,进一步促进汽车消费。还特别提到了“提出鼓励发展混合动力和低碳燃料技术,稳定燃油车消费”。
这样就明确了对混合动力路线的支持。
新能源汽车的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时间的过渡。目前,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制造品牌都处于亏损状态,长期亏损对行业发展不利。因此,在现阶段,汽车行业仍然需要传统燃油业务的销售利润来维持基本板块的运营。同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要稳定的燃油汽车市场和巨大的规模,这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资源保障。
特别是传统汽车品牌开展新能源汽车业务。
从这个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料汽车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在现阶段新能源转型的关键节点中,混合动力自然成为必然选择。数据显示,22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市场总销量为294.36万辆,同比增长40.4%。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为200.6万辆,同比增长22.25%;插混 销量93.5万辆,同比增长105.73%。
插入式混合动力和扩展模型的销售已成为整个市场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混合动力车型既没有里程焦虑,也没有新的产品体验,被认为是满足当前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特别是在长途旅行场景中。
百姓评车
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燃料汽车,其本质仍然是一种交通工具。最基本的作用是安全地将消费者从A送到B。只有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才是有效的创新,否则它只是刺绣腿,这是无用的。
如果纯电动汽车在节假日一直存在长途短板,那么就不可能颠覆油车,更不用说成为汽车行业的未来了。
原创文章,作者:百姓评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0/1016125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