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车展成为中国汽车公司崛起发展30年后

导语

Introduction

慕尼黑车展成为中国汽车公司崛起发展30年后在国际舞台上的最高亮点。然而,中国汽车公司的逆流也随之而来。

查攸吟作者

李思佳,李思佳

金鹏辉编辑

慕尼黑车展不久前结束,在欧洲和中国两侧掀起了巨浪。

在中国人民感到鼓舞的同时,欧洲政客和汽车工业公司认为,中国汽车的威胁突然从几年前的中长期战略前景变成了迫在眉睫的局面。

几天前,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对中国生产的汽车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这件事似乎演变成了近年来影响中欧经贸关系的重大事件。

为什么事情发展到这里?这成了这个节目的四位老师。聊完慕尼黑车展本身后,四车道第64期要重点讨论这个问题。

汽车公社卫金桥老师认为:

慕尼黑车展,中国汽车公司异常高调。这种高调肯定会有后果。

中国汽车公司的声音一直存在于欧洲。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只有一些政治家大喊大叫,没有机会形成足够的气候。慕尼黑车展和随后的美国媒体习惯性地挑起了这一差距,最终将这一声音拱进了欧洲议会的主流话题。

汽车研究所贺球辉老师认为:

推动欧盟针对中国汽车的主要动力来自法国。

事实上,早在萨科齐时代,法国政治家就一直在炒作中国的问题。在马克龙时代,随着整体经济环境的恶化,法国一直有声音为中国生产的汽车设置贸易壁垒。归根结底,这是因为法国汽车品牌和中国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全面下滑。与德国BBA相比,实际利益并不大。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保留法国品牌和法国汽车。只有捆绑足够的利益,才能避免一方的肆无忌惮。

徐峰老师每天都认为:

慕尼黑车展说,中国汽车公司一起走出去,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的震惊和恐慌。但事实上,在我看来,不仅是汽车公司引起了恐慌,而且国内(汽车)零部件公司也震惊了欧洲。

最初,国内(汽车行业)的配套供应商非常薄弱,但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的零部件企业在智能领域也取得了惊人的增长,进步不亚于汽车企业。所以我认为我们对欧洲的冲击是全面的,而不仅仅是一辆车。

卫金桥老师补充道:

煽风点火挑拨离间是美国媒体一贯的伎俩,甚至是传统,我们(中国)都不用理他。但是后果已经造成了,所以关键是我们目前如何应对。

当然,根据目前的许多事实,欧盟的反应是非常矛盾的。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来看,中国今年1月至8月出口欧洲的电动汽车仅占欧洲所有电动汽车市场的8%。从中期目标来看,到2025年,国内企业只计划将市场份额提高到15%。2030年,长期目标达到20%。它根本没有威胁到欧洲自己的汽车工业。

慕尼黑车展成为中国汽车公司崛起发展30年后

图|车展上的“中国震撼”之一

即使是现在,法国汽车品牌在中国的下滑并不意味着法国企业的汽车零部件业务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事实上,中国和法国在汽车行业仍然有很多共同的利益。

所以问题回到了原点。中国企业只展示一次肌肉就能产生这种效果吗?或者我们问,中国汽车企业目前的进步和地平线等零部件企业的发展,真的有实力动摇“帝国主义堡垒”吗?

大众侃车郭登礼老师认为:

在我看来,恐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当前的国际环境,或欧洲国家作为美国盟友,在政治上是“必要的”。

需要注意的是,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研究中心、德国媒体甚至德国汽车公司高管在发言和表态时都非常谨慎。

说白了,德国汽车公司在中国利益巨大。以去年的数据为例,德国汽车在国内市场的比例为17%。对于一个2500万的超市来说,这是425万的总销量。如果中国反制这么大,德国能更好吗?

我们只看到许多政客上下跳跃。例如,德国的哈贝克总是针对中国提出一些问题。目的是什么?毕竟,他属于绿党,与社会民主党现任总理朔尔茨不同。事实上,这种政治操纵不是为了掀开桌子,而是为了拆除政敌的桌子,这让包括朔尔茨在内的社会民主党感到不舒服。

何球辉老师进一步表示:

在我看来,这主要与上海车展前后有关。

4月下旬的上海车展以最直观的方式反映出,欧洲企业无法在电气化领域进入中国市场,你甚至可以认为它们的战略失败了。几个月后,在慕尼黑车展上,中国企业又来了。整个欧洲的主要汽车工业国家,德国和法国,都感受到了两个市场的双重压力——中国市场正在逐渐萎缩,欧洲市场即将被中国汽车公司“攻击”。

情感上,欧洲人受不了。尤其是在法国,反正法国车在中国买不好,罐子坏了。德国必然会保持克制,因为即使新能源卖不好,高端油车还是会赚很多钱。

请回顾9月17日晚的第46期《四车道》节目。

原创文章,作者:汽车公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9/2222124203.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