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企业调查,1月4日,富士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河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富士康新能源汽车)成立,法定代表人为黄英士,注册资本5亿元,经营范围包括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电机制造、新材料技术研发、新能源汽车销售、企业总部管理、园区管理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道路机动车生产等。
根据股权渗透,该公司由富士康新事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持股,后者为鸿富金精密电子(郑州)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
对此,富士康回应记者称,根据集团3 3战略产业规划。2023年,富士康科技集团在郑州设立富士康新事业总部,成立富士康新事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规划新能源汽车、电池等新产业发展。新成立的富士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河南)有限公司将进一步关注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项目的实施。
再造一个新富士康
据悉,2023年4月,富士康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刘扬伟在郑州富士康新事业总部揭牌仪式上表示,将“面向战略产业,在河南省重建新富士康”。
两个月后,富士康成立了富士康新业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士康新业务发展集团),注册资本10亿元,业务范围包括:企业总部管理、园区管理服务、人工智能基础软件开发、新能源汽车销售、电池制造、电池销售等。
12月,鸿富金精密电子增资富士康新事业发展集团注册资本12亿元,其中河南富士康新能源汽车注册资本5亿元。
也就是说,22年后,富士康将继续将郑州建设成为富士康世界上最大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之一 富士康新事业发展集团将成为三大战略中的新能源战略基地的实施主体。
公开信息显示,富士康新事业发展集团成立后,富士康新事业总部同月不停蹄招聘,主要围绕EV、电池两大业务板块。
其中,EV招聘岗位多涉及车辆制造链,涵盖制动、电源回路、转向、动力电池、内饰造型、动力电机、车辆冷却、悬架、齿轮、传动等环节。在电池业务领域,设立了工厂主管、储能、乘用车电池组业务经理等岗位。
由此可见,富士康可能会在郑州新建电动汽车和电池制造厂。
截至2023年10月,富士康分别发布了Model六款电动车型 B、Model V、Model C、Model C量产版、Model E、Model T,涉及SUV、汽车、公共汽车和皮卡有很多类别。
到2025年,富士康电动汽车市场份额将达到5%,工业收入将达到1万亿新台币,出货量将达到每年50万-75万辆。
2024年电池能如期得到吗?
富士康在电池领域的布局路径与大多数汽车公司一致,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合作、对外投资和自制。
在合作阶段,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于2011年与上海电气集团签订了合同,并共同开发了汽车动力锂电池。
在对外投资阶段,富士康和北汽集团于2014年共同投资开发和制造动力电池及其系统;同年,台湾锂科技公司在安徽投资20亿元建立锂电池生产线,然后在锂电池领域的投资扩展到多个省市。
2017年,鸿海富泰华工业公司投资10亿元投资宁德时代,双方合作重点推进固态电池领域的研究进程;同年,麻省固体能源公司投资于固态电池开发商(SES)。
2021年,鸿海成立了全资子公司芯量科技(SolidEdge Solution),后者主要开发先进的电池材料,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固态电池解决方案。
自2022年以来,鸿海频繁布局电池业务,逐步进入主体自制阶段,即更多参与,并开始逐步实施全球产能规模和时间规划。
2022年1月,富士康宣布与印尼投资部、印尼电池公司、Indika能源集团和台湾电动滑板车供应商谷歌签署谅解备忘录,计划从电池制造到四轮、两轮电动汽车生态系统建设等一系列投资合作。
2023年3月,鸿海集团董事长刘扬伟宣布,富士康将在威斯康星州生产能源存储系统的电池和电池组,并在俄亥俄州生产整车电池组。
4月9日,富士康宣布计划在未来三年投资250亿台币,在台湾南部城市高雄建造新的电动巴士和动力电池工厂。在电池方面,富士康计划在高雄和发展工业园区专注于磷酸铁锂汽车电池,预计2024年第三季度量产1.2GWh;桥头科学园预计2024年开工,2025年底量产规模可达3GWh。
10月2日,鸿海宣布与加拿大固态电池设计制造商Blue合作 Solutions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将携带其芯量技术和Bluee Solutions共同开发并建立了两轮电动汽车市场的固态电池生态系统,并计划在未来推广固态电池系统在其他电动汽车中的应用。合作将首先针对印尼市场。
然而,当时鸿海并没有透露与Blue的关系 Solutions合作时间规划,但早在首届科技日,鸿海就正式宣布将于2024年推出首款商业固态电池。
总的来说,至少计划的时间节点是2024年,富士康将逐步进入自制电池的“结果期”。但我们能否如期看到固态电池合作,特别是公开信息较少的固态电池合作,等待鸿海/富士康的宣布。
原创文章,作者:OFweek锂电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401/1117144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