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比赛注定是艰难而漫长的。中国企业只能顺势而为,这可能是生存和发展的方式!
关注赶碳的读者应该有印象。今年以来,李俊峰等专家多次提醒中国光伏企业,欧洲市场可能存在不确定性。
9月14日,欧洲议会决定同意实现其关键原材料供应的多样化——其核心实际上是针对中国。为了减少对中国锂电池和光伏组件的依赖,欧盟计划在2030年之前不超过65%依赖任何战略原材料供应商。
来自德国的欧洲议会议员、副主席尼古拉·比尔
01两个德国女人做了一件大事
9月14日,欧洲议会投票通过关键原材料供应多样化的相关法案,确保欧盟能够获得更多制造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汽车电池和绿色转型所需的关键材料。
该法案的核心是减少对中国光伏、锂电池等产品的依赖。到2030年,欧盟计划不超过65%依赖上述战略原材料供应。
投票的结果是意料之中的,但赞成票和反对票的比例确实令人惊讶:515票赞成,34票反对。欧洲议会和理事会将在未来进行谈判。
德国欧洲议会副主席、议员尼古拉·比尔(Nicola Beer)表示,“通往欧洲主权和竞争力的道路已经确定,欧洲议会在供应安全方面的立场非常明确。”值得注意的是,尼古拉·比尔是德国著名的律师和自由民主党(FDP)政治家。根据今年尼古拉的公开信息,·德国总理奥拉夫比尔被德国总理奥拉夫·肖尔茨政府提名欧洲投资银行(EIB)副行长之一。
尼古拉·比尔认为,为了依靠清洁能源而不是化石燃料来发展经济,欧盟需要其电动汽车电池锂等关键原材料,以及生产太阳能电池板半硅材料。目前,这些材料主要依赖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少数国家的供应。
德国欧洲议会议员希尔德加德·本特勒
同样,来自德国中右翼欧洲人民党的欧洲议会议员希尔德加·本特勒(Hildegard Bentele)表示:“没有电池就没有电动汽车。如果没有更多的锂,就不会有更多的电池。然而,为了建立可靠的战略原材料政策,欧洲必须增加我们可靠来源的供应。”希尔德加德·本特勒是该提案的首席谈判代表。
新提案设定了提取、加工和回收关键原材料的具体目标。它呼吁欧盟到2030年在当地建立以下能力:
至少10%的材料需要满足关键材料提取的要求;
在加工方面,欧洲需要50%的材料来满足其需求,其中一项规定允许20%的新加工能力来自新兴市场。
此外,它还设定了提高回收能力的目标。在废物的收集、分类和处理中,应回收45%的硅和锂材料。
来自摩洛哥和荷兰的欧洲议会议员穆罕默德·查希姆 (Mohammed Chahim) 通过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和回收利用,进口需求可能会减少。他补充说,与欧盟委员会提出的最初计划相比,“我们扩大了国家循环计划的范围,包括更多的再利用、翻新和回收”。
行业游说团欧洲商业联合会(BusinessEurope,游说代表欧盟和七个非欧盟欧洲国家的各种规模的企业团体。它由 40 由全国性行业和雇主组织组成。)总干事马库斯·拜勒 (Markus Beyrer) 表示:“欧洲议会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以确保我们的关键原材料的供应和多样化。”
德国《世界报》认为,德国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这可能与中国对两种稀有金属的出口限制有关。据媒体报道,德国对中国的依赖程度甚至超过了美国。根据2022年的贸易数据,德国是这两种产品最大的进口国之一。德国汽车行业特别担心最新形势的发展和供应链的干扰。在汽车中广泛使用半导体,镓被认为是生产电动汽车的重要矿物质之一。
当然,赶碳认为这可能只是一个不必要的说法。一切都有因果关系。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对美国行为的有效反应,而不是对德国的反应。美国肆无忌惮地封锁和遏制中国,并将许多中国公司列入黑名单,禁止其获得美国芯片和其他尖端技术。日本和荷兰也限制了中国半导体生产所需的产品出口。
自今年年初以来,红杉中国投资合作伙伴李俊峰多次表示,欧美国家正计划建立其光伏制造产业链,无论周期有多长,成本有多高,这一决心都不会动摇。李俊峰表示,欧美发达国家将投入巨资,承担高财务成本,培育自己的光伏制造产业链。我们不能低估这一点。
正如李俊峰所说,今年以来,欧洲和美国在光伏和锂电池生产和制造领域的项目一个接一个。虽然起步时规模不大,但一旦形成趋势,就很难改变。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看,这肯定违反了市场规律。但在西方,所谓的“安全”面前,市场规律已经变得不重要!
因此,我们决不能冒险,认为欧洲和美国的高生产设备和制造成本将导致这些项目无法推广。说一些别人雄心勃勃的话,未来欧洲和美国的光伏工厂可能是中国企业告别欧洲和美国市场的时候了!
尽管如此,还是有办法破局的。
中国光伏企业纷纷赴德建厂?
三一重工德国贝德堡工厂是中国企业在德国设立较早的工厂之一。
随着欧盟推动清洁能源技术制造能力的建立,前光伏制造先驱德国萌生了重振其光伏制造业的雄心壮志。
德国联邦经济和气候保护 (BMWK) 与印度类似的MNRE已经发起了意向书请求( EoI),振兴该国的太阳能光伏制造供应链。这一举措是在欧盟绿色协议中提供慷慨激励后进行的。就像美国的通货膨胀减少法案一样,德国的目标是到2026年在当地建立至少50GW的光伏制造能力。
Wattkraft 华为和阿特斯是Systems官方网站的重要客户。
目前,三家公司已宣布将在德国投资20亿欧元,目标是建设10GW的光伏制造能力。这三家公司是太阳能组件经销商Wattkraft。 Systems、Heckertt光伏组件制造商 Interfloatsolar和太阳能玻璃供应商 向德国联邦经济和气候保护部组成的Corporation (BMWK) 提交项目大纲。
Heckert德国光伏组件制造商 Solar
今年6月,应德国总理朔尔茨和法国政府的邀请,国务院总理李强前往德国举行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正式访问德国,正式访问法国,参加新的全球融资合同峰会。龙基、正泰、宁德时代、阳光电源等光伏企业负责人陪同。经过深入沟通,中德新能源企业加快了合作步伐。
由此可见,中国政府全力支持中国光伏企业不遗余力地走出去。随后不久,隆基绿色能源总裁李振国公开表示,隆基正计划在德国建设第一家中国工厂,这也是中国光伏企业在欧洲的第一家工厂。该计划目前正在全面准备中,预计将在6个月内做出最终决定。
市场普遍认为,中国企业在德国建立光伏制造厂是合理的。因为即使德国是光伏产业的发源地,目前也需要从中国进口光伏安装部件。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德国近90%的进口光伏设备来自中国,在欧洲的比例相同。尽管法国可再生能源初创公司hololisis、梅耶博格格,瑞士光伏制造商(Meyer Burger)许多其他光伏公司已经开始促进欧洲光伏组件的生产,并将其作为欧盟的优先事项之一,但弗朗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ISE)没有中国专家的帮助,欧洲无法建立自己的光伏产业。
在晶圆生产方面,绝对需要中国的设备及其配套设施。因此,德国光伏产业支持中国领先的光伏集团在德国建厂。据业内人士报道,晶科、天河光能、晶澳科技等企业也在制定在欧洲建厂的计划。
解决欧洲问题可能还需要从德国开始
今年1月至7月,德国在光伏装机方面引领了整个欧洲的发展,新增7.69GW,超过2022年全年新增装机量——7.460GW。这也是该国连续第五个月每月装机超过1GW的原因。到目前为止,该国累计光伏装机已超过75GW。
由于德国在欧洲新能源领先地位,以及中德之间长期良好的经贸合作关系,中国光伏企业仍然可以将其视为解决欧洲问题的关键,无论是否有一些小插曲。
事实上,德国在欧洲拥有最好的光伏制造基础。如果硅谷在美国是众所周知的,那么了解德国太阳谷的人可能并不多。然而,光伏产业是2000年东德工业区的代名词。当时,德国政府的慷慨补贴促进了太阳能电池板制造业的繁荣,使德国占欧洲太阳能市场的54%。
2012年,德国政府的补贴突然停止,德国光伏制造商的竞争力迅速下降,太阳能谷的光线逐渐消退,只留下空工厂和数千名失业工人。
但现在,新一代太阳能正在德国卷土重来。该国的太阳能初创公司在过去一年中获得了历史性的融资金额——20亿欧元!
梅耶博格于2021年开始运营位于德国弗莱贝格的太阳能组件工厂
总部位于柏林的风险投资公司High-Tech Gründerfonds投资经理 Johannes Weber介绍了德国太阳能技术融资爆发的原因。今年4月,德国关闭了该国最后一个核反应堆。德国政府的目标是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将有100%的电力。
Enpal总部位于德国柏林,是欧洲太阳能初创公司的典型代表。该公司表示,到2022年,该公司在德国的新客户数量将达到1.8 2021年只有一万, 8,000 名字。这并不奇怪,因为2022年欧洲户储增长最激烈的是德国,高达1.54GWh。
然而,德国的太阳能繁荣之路仍然坎坷不平。
最重要的是,德国,包括整个欧洲,仍然缺乏能够安装家用光伏的熟练工人。德国经济研究所 (IW) 据估计,随着该国实现净零目标,光伏行业就业缺口高达21.6万人,包括电工、供热、空调技术人员和 IT 专家。
Enpal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Mario Kohle表示,该公司在布兰肯费尔德开设了为期两周的太阳能安装人员培训学院,每月为该公司增加120名安装人员。
值得注意的是,Enpal的几乎所有部件都来自中国,并在中国设立了许多子公司。然而,该公司还表示,它现在正在寻求从印度和越南的供应商那里寻求多渠道采购来源,以减少对中国单一供应商的依赖。
塞巴斯蒂安,德国气候技术基金Extantia的合作伙伴·海特曼 (Sebastian Heitmann) 无论如何,当面板组件需要来自国外时,即使这些零件是在德国组装的,也没有经济意义。
我在想,如果中国光伏企业愿意与Enpal等德国本土合作伙伴合作,在德国建立制造工厂,甚至帮助当地企业培训甚至引进成熟的工业工人,这对成年人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吗?
编审:侦碳
如果需要转载或引用原创文章“赶碳”,则必须获得授权。
原创文章,作者:赶碳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9/1822123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