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汽车协会的数据,2023年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84.3万辆和84.6万辆,同比增长22%和27%,市场份额达到32.8%。7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0.5万辆和78万辆,产量环比增长2.8%、销量环比下降3.2%,同比分别增长30.6%和31.6%,市场份额为32.7%。
8月份,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同比增长,环比增长,市场份额增长。这说明在2022年高基数的基础上,新能源汽车仍能保持增长是非常罕见的。8月份销量较7月份增长8%,也说明新能源汽车增速放缓,市场正进入瓶颈期。
正是因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了增长瓶颈期,新老势力汽车品牌才陷入发展困境。
合资汽车企业首当其冲
传统汽车品牌转型新能源由来已久,已成为汽车互联网江湖的经典老梗。“鞭尸”,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老板们特别喜欢这样做。
蔚来李斌曾公开diss燃油车:“除了闻汽油的味道,你只能听到一个响声”!余承东说:“在这个时代买燃油车,就像在智能手机时代买功能机一样!”李想作为“微博之王”,燃油车已经不在他的攻击范围内了。就连“像动物一样生活”沈晖两年前曾经发声过“传统的油车回不去了”,嘲讽燃油车的能力。
传统汽车品牌转型薄弱的典型代表是合资品牌。自2018年以来,中国已经从销售的快速增长进入了销售股票竞争的阶段。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合资品牌尽了最大努力,如两家合资企业的品牌,全面推出了姐妹车型。
也许是因为合资品牌在燃油车领域用力过猛,新能源转型动力不足,现在追不上了。据乘联新数据显示,6月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58.8%;新能源汽车在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渗透率只有3.7%,这种表现确实让合资品牌欲哭无泪。
如今,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比亚迪、埃安、威小理等新势力已成为气候,合资品牌转型难度加大。因此,我们看到了大众和小鹏的合作,奥迪和上汽加快了电动车型的发展,捷达和零跑正在讨论合作,丰田和比亚迪已经合作。合资品牌的一系列行动表明,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增长瓶颈期,合资品牌仍幻想着回归,正如杨洪海所说“你先烧死,我可以等着进来抢市场。”,这种观点已经破灭。
合资品牌希望以更快、更有效的方式追赶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从战术角度来看,合资品牌的做法是解决当前市场困境的最佳解决方案。但从战略角度来看,你想要合作的对象是最强大的竞争对手。他们如何提出最先进、最有用的技术?
未来,合资品牌只能看着竞争对手用最好的技术向前奔跑,只能用二流甚至三流的技术保持追赶队形,这是目前合资品牌最大的困境。
各有各的烦恼
新力量的困境反映在许多方面。例如,如何发展海外市场,如快速扩大生产和销售规模,如控制成本,提高利润水平,如何像动物一样生存。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发展不同,困境也不同。
这些困境,有的是幸福的烦恼,有的是致命的伤害,有的是生死存亡。
开拓海外市场是所有新能源汽车制造品牌的目标。这可以在不久前的慕尼黑车展上看到。本次车展最大的亮点是,在慕尼黑车展上亮相的中国汽车公司,包括比亚迪、阿维塔、东风时尚、合众、零跑、赛力斯、小鹏、明爵等,有数十家供应链企业,包括宁德时代、中国创新航空、地平线等龙头企业。
比亚迪是最活跃的。今年1月至8月,比亚迪海外总销量超过11.74万辆新能源汽车,远远超过2022年5.59万辆海外销量。比亚迪之所以如此积极,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未来的目标是丰田、大众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汽车巨头,销售规模自然会跟上甚至超越。这就要求比亚迪利用上升期快速拓展海外市场。
虽然其他新能源汽车品牌没有比亚迪那么迫切的任务目标,但国内市场竞争形势如此激烈,估计价格战从年底到年底,内部卷压力太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能在海外市场走出一条路,这也是一个新的想法。当然,对于这些非顶级汽车公司品牌来说,他们出海的更大意义在于获得知名度,而不是非常渴望获得销售。
但在如何扩大产销规模、提高盈利能力、扭转亏损的问题上,造车新力量和非头部汽车制造新能源品牌非常迫切。让我们来看看威来、小鹏和赛力斯的半年报。威来的收入为194.48亿元,同比下降3.73%。小鹏的汽车收入为91亿元,同比下降38.89%,赛力斯的收入为110亿元,同比下降11.14%。
就净利润而言,赛力斯、威来、小鹏和零跑继续亏损。具体数字为13.44亿元、107.95亿元、51.4亿元、22.76亿元。威来和小鹏的净亏损分别同比增长137.78%和16.82%。目前,理想已经扭亏为盈,其他同行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威马是一个特别的人。曾经和魏小理一样出名,现在却是鸡毛。9月10日,威马借壳上市计划终止,这意味着威马410亿元的投资无法逃脱浪费的厄运。
上述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各有烦恼和困境。虽然优先级和优先级不同,但都是由中国汽车市场进入增长瓶颈期引发的。
百姓评车
市场是公平的。今天,合资品牌将遭受多少痛苦。中国品牌的委屈终于骄傲了。但对于合资品牌来说,这并不是完全失败,对于中国品牌来说,革命还没有成功。
汽车市场越是处于这个增长瓶颈期,变化就会迅速变化,一个细节可能会决定一个品牌的生死。一般来说,新能源的整体情况已经确定,至于哪个品牌哭谁笑,我们等着看!
原创文章,作者:百姓评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9/1607122782.html